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竞争性理性预期均衡的框架下,建立起非知情交易者异质信念下风险资产定价模型,推导出关于风险资产的贝叶斯线性均衡价格函数,并基于此研究内幕交易者市场操纵行为,揭示操纵手法。研究结果表明非知情交易者的信念偏差对交易需求、均衡价格以及内幕交易者的操纵策略均有重大影响,而对市场深度没有影响。内幕交易者通过散布虚假消息使得非知情交易者成为虚假消息的跟随者可实现获利;内幕交易者在散布虚假消息时需要考虑非知情交易者的整体信念偏差;在线性均衡下,均衡价格与内幕交易者散布的虚假消息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舒建平 《管理评论》2004,16(1):40-44
本文认为,标准金融理论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宏观均衡的分析范式、理性预期假设和无成本假说等。然而,鉴于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差异,宏观均衡的分析范式并不适用于资本市场;作为标准金融理论市场均衡模型和风险处理框架的基础,理性预期假设也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偏差;成本的存在导致资产价格与偏好无关的结论不能成立,偏好是决定投资者对资产价格预期的重要因素,并且,定价是对总风险定价。  相似文献   

3.
在双渠道闭环供应链背景下,基于消费者对传统零售渠道和网络直销渠道需求偏好的不一致,考虑渠道之间的竞争,研究了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的定价及协调决策。首先,在分散化决策模式下分别建立了制造商领导的Stackelberg博弈、制造商和零售商Bertrand竞争博弈模型,得到了不同决策模式下的均衡解,并分析了消费者偏好程度、再制造成本节约等参数对节点企业定价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然后,以集中化决策下的均衡结果为基准,运用一种简单的价格机制和利润分享机制相联合实现了双渠道闭环供应链的完美协调。最后,通过数值模拟仿真分析了消费者偏好系数对节点企业利润及渠道总利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相对财富和习惯形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构造了一个基于相对财富和习惯形成的效用函数: 投资者的偏好不但依赖于当前的消 费水平, 还依赖于投资者过去的消费水平以及在社会中的相对财富. 使用新效用函数提出了 基于相对财富和习惯形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并使用3 个具体效用函数给出了具体的资产 定价模型.  相似文献   

5.
假设流动性偏好企业家拥有企业收益,其财富可用来投资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也用于消费;同时,市场是非完备的,企业特质风险无法被对冲。为了探究流动性偏好对企业家投资消费决策以及企业资产定价的影响,文章采用效用无差别定价理论与动态规划方法,得到了企业家最优投资消费策略以及企业效用无差别价格的闭式解,继而得到如下结论:流动性偏好降低了企业家风险资产投资以及当前消费,同时减弱了企业家预防性储蓄动机和企业风险对冲动机,并显著地降低了企业效用无差别价格。此外,作为拓展研究,文章引入了企业经济周期,发现流动性偏好削弱了经济周期对企业家投资消费和企业效用无差别价格的影响。最后,文章主要结论为一些金融现象提供了可能性的经济解释。  相似文献   

6.
企业制定转移定价的目的之一是对管理者的业绩进行评价,而转移定价采用协商方式进行,其目的则在于制定一个转移双方都满意的转移价格,从而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那么,协商方式是否会影响转移定价的业绩评价功能呢?本文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就此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卖方成本上升时,协商式转移定价也会随之上升,它表明协商式转移定价导致了成本转移,从而对转移定价的业绩评价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首次研究了协商式转移定价对转移定价业绩评价功能的负面影响,为实施协商式转移定价的企业提出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做市商制度下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证券价格的形成要受到交易机制的约束,也会受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信念以及对信息获知程度的影响.文章将把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把信息不对称引入模型,对做市商市场的证券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均衡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在存在做市商的证券市场,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信念和获知信息进行交易以使预期效用最大化,交易指令的下达与执行传达了证券清算价值的信息.做市商通过对指令信息的观察而进行双向报价,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不仅跟交易机制有关,还受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信念以及信息上的差异等的影响,这也是决定证券价格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信息不对称下厂商承诺行为对产品延伸服务市场结构与厂商博弈均衡的影响。通过建立寡头厂商的价格博弈模型,分析了无承诺,单边承诺和双边承诺三种市场中厂商的Bertrand-Nash均衡定价与相应的利润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并进一步探究了厂商行为发生的特点和条件以及对于市场结构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1)厂商承诺行为影响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厂商价格博弈均衡;(2)厂商承诺行为主要取决于产品延伸服务水平的阈值区间和消费者对产品延伸服务的偏好差异程度;(3)市场上的优势厂商总是承诺的先行者,并且会努力选择最大的产品延伸服务水平;(4)厂商承诺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消费者剩余。  相似文献   

9.
在碳配额交易政策实施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背景下,本研究考虑碳配额约束、碳交易价格、消费者低碳偏好和渠道偏好,构建了单一线下渠道减排、双渠道不减排和双渠道减排决策模型。本研究进一步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分别求解得到渠道定价、减排努力程度和渠道选择最优决策。研究发现,双渠道供应链中,消费者低碳偏好对减排决策及供应链各主体利润有正向影响;碳配额对碳减排率有线性正向影响;碳配额交易价格对碳减排率影响与单位产品初始碳配额大小有关,随着碳交易价格增加碳减排率先增加后降低;零售商利润不受碳配额交易政策影响;当渠道偏好程度和低碳偏好程度在某一范围时,制造商开辟线上渠道或进行碳减排投资能够获得更多利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的是存在战略消费者行为风险的动态定价问题,垄断厂商在需求不确定的有限时间内销售定量易逝商品,追求既定风险下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战略消费者在动态定价下基于参考价格安排购买时机.研究表明,厂商和消费者的行为策略间存在完美博弈均衡;在均衡价格范围内,战略购买行为改变了各交易主体的收益或支付,扩大了厂商收益不确定性风险;风险敏感的厂商定价趋于保守;交易信息透明是厂商实现预定目标的引导条件.  相似文献   

11.
论文分析了风险规避型供应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为了降低供应的不确定等因素,通过制造商投资供应商并持股的方式降低供应链的整体风险。构造均值-方差模型刻画制造商和供应商的风险偏好特征,并通过构建纳什讨价还价模型分析供应商和制造商的交易谈判过程。论文证明了纳什讨价还价模型存在唯一的均衡合同,并对均衡合同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提出了可供实践企业参考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现有投资组合优化模型普遍假设投资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然而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考虑这种相互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多阶段投资组合理论和纳什均衡思想,考虑投资者决策之间的影响关系,以每个投资者自身终端相对财富的期望效用水平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多阶段投资组合博弈模型,并给出了纳什均衡投资策略和相应值函数的解析解。最后,采用累计经验分布函数和确定性等价等指标,对纳什均衡投资策略与传统策略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纳什均衡策略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O2O模式下线下旅行社(TO)与线上旅行商(OTA)在采取促销手段时的定价策略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促销成本的承担对象划分出由TO单独承担促销成本和TO与OTA共同承担促销成本这两种促销模式,然后通过纳什谈判确定销售佣金的定价策略,研究TO与OTA的谈判能力不同且双方承担的促销成本比例变化的情况下旅游产品和促销努力水平的定价策略。结果表明:当TO的谈判能力越大时,TO所需付出的销售佣金越小,促销的努力水平越高,销售价格越低,且TO的利润越大;而且,OTA的利润随着TO谈判能力的提高而下降。此外,通过对两种促销模式下TO的利润、OTA的利润以及整体利润的对比分析得出,应依据TO与OTA共同承担促销的这种促销模式下TO承担促销的比例来确定采用的促销模式。  相似文献   

14.
We compare three market structures for monetary economies: bargaining (search equilibrium); price taking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and price posting (competitive search equilibrium). We also extend work on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money by allowing a general matching technology and entry. We study how equilibrium and the effects of policy depend on market structure. Under bargaining, trade and entry are both inefficient, and inflation implies first‐order welfare losses. Under price taking, the Friedman rule solves the first inefficiency but not the second, and inflation may actually improve welfare. Under posting, the Friedman rule yields the first best, and inflation implies second‐order welfare losses.  相似文献   

15.
在由单个生产商和单个销售商组成的两级时滞变质品供应链中,销售商面临的市场需求受销售价格和物品变质时间影响。分别建立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下的时滞变质品供应链定价与补货模型,得到两种决策模式下的销售价格与订货批量均衡解。通过比较两种决策模式发现,集中决策下的销售价格更低且订货批量和预期利润更高。引入数量折扣契约对时滞变质品供应链进行协调,并借助常相对风险规避型效用函数和纳什讨价还价理论来分配协调后的预期利润增量。通过数值算例演示了决策变量求解过程,敏感性分析给出了时滞变质品特性参数变动时对决策变量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消费者对互补品消费习性存在的异质性,对互补品消费市场进行细分,并在上游两个制造商分别提供具有互补特性的产品,下游一个销售商同时销售这两种产品的供应链环境下研究定价均衡。根据不同目标市场选择,识别出全市场覆盖以及聚焦细分市场两种销售策略,分别对两种营销策略下的供应链产品定价进行讨论,并通过模型求解分别得到两种策略下的均衡,讨论了两个均衡解存在的条件,讨论了均衡定价随产品互补程度以及互补品相对效用比的变化情况,以及销售商在不同情形下选择的定价策略。结果表明,当互补品相对效用差异不大,且互补程度不大的时候,渠道内形成第一个定价均衡;当产品间相对效用差异大,且互补程度足够大的时候,渠道内形成第二个定价均衡。  相似文献   

17.
在很多市场环境中,消费者喜欢尝试不同产品的特性,重复消费同一商品会产生滞留成本。本文通过构建两期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滞留成本对企业折扣券定价行为的影响,并与其他定价策略的市场绩效进行了比较。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会通过折扣券奖励忠诚的消费者,即企业会对重复购买自己产品的消费者给予价格优惠,而对新消费者制定高价格;(2)在均衡中,随着滞留成本的提升,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降低,企业利润上升;(3)与其他定价机制相比较,折扣券定价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较低,政策制定者应当限制此类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资产的0-水平定价法是指投资者在特定的效用函数和财富水平状况下已取得的最优投资组合,不会因新的资产出现及其相应的定价而调整,即对新资产的定价使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对新资产的最佳持有量为零。因此对新资产采用0-水平定价不会使市场产生套利机会。本文主要介绍Lenberger等人提出的0-水平定价的概念、方法及性质,并且将这种定价方法与e-套利定价方法进行比较,然后证明了在局部完全市场里,0-水平定价与e-套利定价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双边不对称信息下供应链信息真实分享和谎报对效率的影响。首先,给出完全信息下的最优商品交易量和供应链利润作为比较基准。其次,构建双方信息真实分享的激励模型。研究发现激励双方信息真实共享所需的信息租金降低交易量和供应链利润。再次,构建允许信息谎报的交易量谈判模型。研究发现,供销双方都偏好高报自己的信息类型。个体谎报信息的幅度随着谈判力增加而减小。拥有绝对谈判力的一方不会谎报信息。供应链效率与谎报信息的幅度、成本上界以及销售价格相关。最后,通过数值算例对实报信息和谎报信息下交易量、供应链个体利润及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为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洞见:供应链企业是否激励双边信息分享可根据双方成本大小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0.
We analyze contracting behaviors in a two‐tier supply chain system consisting of competing manufacturers and competing retailers. We contrast the contracting outcome of a Stackelberg game, in which the manufacturers offer take‐it‐or‐leave‐it contracts to the retailers, with that of a bargaining game, in which the firms bilaterally negotiate contract terms via a process of alternating offers. The manufacturers in the Stackelberg game possess a Stackelberg‐leader advantage in that the retailers are not entitled to make counteroffers.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whether this advantage would benefit the manufacturers depends on the contractual form. With simple contracts such as wholesale‐price contracts, which generally do not allow one party to fully extract the trade surplus, the Stackelberg game replicates the boundary case of the bargaining game with the manufacturers possessing all the bargaining power. In contrast, with sophisticated contracts such as two‐part tariffs, which enable full surplus extraction, the two games lead to distinct outcomes. We further show that the game structure being Stackelberg or bargaining critically affects firms' preferences over contract types and thus their equilibrium contract choices.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Stackelberg game may not be a sufficient device to predict contracting behaviors in reality where bargaining is commonly ob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