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宝石 《学术论坛》2005,(6):135-139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意义重大,是解读、阐释作品的重要原则.在"解诗"活动中,虽有解诗者的主观因素参与,但不能任意曲解,应努力使探求结果契合作者作品原意;在"用诗"活动中,往往能突出表现用诗者的创造性.但是,深入理解作者作品原意仍是重要前提,不能很好地"解诗"就不能很好地"用诗"."解诗"、"用诗"有根本性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过程中,西方文学领域内寻求文学意义的解释经历了3次重大的转向,可以约略概括为作者意图说、作品中心说和文本阅读说.从作品到文本的概念转换过程中,对意义的理解也从单一的解释走向多元的解释,同一文本在同时可以容纳多个不相同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循环"有古今两种不同的解释,古典解释学认为解释学循环是可以消解的,人们可以达到对作者作品原意的全面理解;当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循环是不可以消解的,每个人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解释者的自我理解中方可实现。"解释学循环"的"古今之争"体现了古今两种不同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文学文本的理解上,"读者至上论"和接近"作者原意"论都存在缺陷.要解决文本理解中的困扰,准确把握文学文本的"真意",就必须理清读者、作者、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主题思想诠释史就是文学意义“此在性”的解读史,它体现了诠释的本体论特点,也反映了在文学领域中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解读方法即对于作者原意的探求是有其局限性的: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的“主体-客体二分”的解读是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拙劣模仿,它忽视了读者的“前理解”与文本意义生成的同一性。当然,哲学诠释学的解读也有滑向相对主义的危险,因此,在对文学作品的诠释过程中要注意诠释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陶潜的饮酒诗》是英语世界解读陶渊明形象的根源,奠定了英语世界陶学的基调。该文细致分析了陶渊明在辞官归田这一重大人生选择期间面临窘迫生活时的复杂内心世界,认为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并不是其真实形象,"以文立传、流芳百世"才是其创作诗文的真正意图。海陶玮把诗人放入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审视,呈现出西方从"他者"视角研究中国文学的路径,与国内学者因推崇诗人伟大品格进而倾向正面解读诗人作品具有明显的区别,深刻地影响着西方陶学的基调。海陶玮主要通过深入挖掘分析作品文本解读人物、从互文关照来全面理解诗意两条路径来解读建构陶渊明形象。在其研究基础之上,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陶渊明形象提出了更加丰富而复杂的解读方式,建构了"另类陶渊明"形象。  相似文献   

7.
文学诠释是一种对"意义"的追寻。西方文学诠释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还原作者意图取向、读者创生取向到读者—文本交互发展取向的转变,最终将文学诠释的意义和价值落实到满足人对自我理解的需要和对自身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之上,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文学诠释范式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纪银平 《学术探索》2013,(10):72-75
分析《圣经》的语言、典故、意象等在文学作品中的借用以及探讨作品所涉及的基督教的罪与救赎、爱与宽恕等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进一步体会基督教文化对英美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知音》篇体现了刘勰对于文学活动中读者这一环节的思考。一般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会有很多局限性,原因在于“知多偏好,人莫圆该”。而理想的读者应该与作者心灵相契,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对于客观准确的解读作品有积极意义,但要还原作者的意图又是不可能的。因此,作品的客观价值与读者欣赏的主观性之间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充分展现在《知音》篇的主旨之中。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美学家看来,解释不可能重建作者原意。要想去恢复作者的意图,就必须重建一个已经一去不复返的作者当时所处的语境关系,而这是绝对做不到的。即使勉强去做了,也只能使艺术研究变成对作家生活片断的索隐,而极大地局限了艺术作品的意义和批评的可能性。W.K.温默萨特(W.K.Wimsatt)和 M.C.比尔兹利(M.C.Beardsley)早就直截了当地提出过:作家意图无法追寻,甚至连作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因此,想重建作者原来的意图,从一开始就只是一种“意图的谬误”。作者意图既不能有效地追寻,也不值得追寻,更不能作为判断文学批评是否成功的标准。在许多人看来,解释的本质只能是从本文出发去重建我们所能理解的那种意义。对我们来说,一个本文的性质只能在解释者的解释中才  相似文献   

11.
蒋帅  刘德斌 《东岳论丛》2019,40(8):129-135
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美学史和批评史上的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作者从拉奥孔这一题材在古代雕塑和维吉尔史诗《埃涅阿斯记》中的不同表现出发,着重探讨了画与诗的界限问题。通过详细论述,莱辛严厉批判了当时在德国盛行一时的描绘体诗,指出诗比画具有优越性,由此力图打破束缚德国文学发展的桎梏,引导整个文学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体现了莱辛作为启蒙先驱的作用。莱辛提出的"自然的符号"与"人为的符号"等概念对我们今天研究和解读新媒介、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则关于道德失败的寓言。人物叙述者哈克以顺叙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与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经历。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小说中伦理环境的叙述、分析哈克在不同环境中的伦理选择以及伦理身份的变化等若干伦理结,并由此解读哈克的叛逆与成长,进而分析作品中蕴藏的伦理图旨:小说以写恶的方式来表达对"善"的向往,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文学的教诲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从理解与阐释的历史性去观照当代"于丹现象"引发的有关传统经典的阐释论争,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质不过是中国经典解释史上的原意观与多元论之间博弈的延续与回应.中国经典的理解史和效果史告诉我们,对待文化经典必须尊重以原意观为中心的"我注六经"式的历史主义理解模式和阐释思想,而对待文学经典又必须沿用以多元论为中心的"六经注我"式的相对主义理解模式和阐释思想.不仅如此,崇圣尊经的文化传统及其具备的形上之维和终极价值已经注定了任何偏离经典本旨的任意解读最终只会因为冲淡了经典的权威性而导致对经典的解构与颠覆.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的阐释是一个历史过程,永远不会终结.译者翻译的过程,是对原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对译文文本进行阐释的过程.但是,在批评界,阐释、误读与错译三者有时混为一谈,甚至等同起来.阐释学观点认为,对作品的理解总是以理解者——包括作者、译者、读者——的视野为前提.《红楼梦》译文中几个具体例证显示,作者、译者、读者三个主体因素在文本的创作、翻译和阅读过程中均起相应的主体作用.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解读,在读者眼里可能是错译,也可能是误读——在理解者本人看来,不同于自己理解的就是误读.这些解读,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构成文学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诠释学思想,这不仅体现在学术界所关注的"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等命题中,而且更直接地体现在他对理解之蔽的形成与诠释学距离之间的密切关系所做的分析之中.他通过对"念虑与表达"、"文本与事理"以及"读者与作者"等诸种诠释学距离的细致分析,深刻地剖析了理解之蔽的形成机制,为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正确处理读者主观性与作者主观性之间的张力,以达成对文本作者原初意图的准确把握,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曹植作品现存的一部分序文的仔细解读,我们可以推测到曹植晚年确曾编定过自己的作品集.从<迁都赋序>中,我们可以准确了解曹植迁都的实际情况,并进而有助于深入地了解曹植的生活状况和创作动机,加深对曹植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诠释一部作品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意图,<歧路灯自序>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李绿园小说观的众多依据之一.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与个人经历、文本以及读者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李绿园"教化至上"的小说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理解活动,其基本任务是领会作品的内容.传统的阅读观念只是力求准确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作品的意义,并且认为这种意义是先于读者的阅读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源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西方诗学,重视文学摹仿外在现实世界的作用,注重的是文学文本的独立性,而消解、漠视创作主体的独特地位;中国理论界则以"诗言志"这一命题作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注重创作主体与作品之间的相融与相依,强调"心"与"物"、"情"与"物"之间的相互感应,认为对主体的研究是顺利地进入文本、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有效路径。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视野来审视理论界关于"作者之死",我们就完全可以以一种超脱的心态来对待这一论争。本文正是从这一视角对"作者之死"这一命题所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作者与译者身份重合这一特征使得自译成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本文试通过分析穆旦诗歌自译作品,探讨自译现象对普通译者的借鉴作用。将穆旦诗歌自译作品与其他个别译者的译文进行分析对比后发现,穆旦自译的诗歌较原文虽然也有改动之处,但基本较为忠实,有时其他译者的译文比穆旦的翻译还要自由。从穆旦的自译作品可以获得的启示是:第一,翻译与创作并非对立;第二,文学翻译必须传递原作的精神内涵;第三,分析研究自译作品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原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