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属于对外汉语言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高级国际汉语人才。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放弃"两步走"原则,而基于通识教育考量视角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前者存在的弊端,显得更加科学、合理和实用。  相似文献   

2.
陈霁婷 《生存》2020,(6):0152-0152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附,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由于教学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甚至产生文化冲突。以对外汉语教学为视角,探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现象和其成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寻找消解跨文化冲突的策略,对于汉语学习者、汉语教师甚至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们通过两个基本途径进行道德评判 ,一种是通过事件所产生的结果 ,另一种则是通过得到社会认可的规范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前者称为目的论评判 ,后者称作道义论评判。人类得到的评判之所以如此复杂 ,正是由于这两种标准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冲突。哲学家们常常提出一些道德问题来说明这种冲突 ,例如“电车困境”(trolleydilemma)。在此场景中 ,一辆有轨电车正全速冲向两个卡在轨道中的人 ,而停车已经来不及了。冲突是很明显的。让电车冲出轨道会导致一个人 (司机 )的死亡 ,反之则会导致两个人的死亡。根据目的论评判 ,前一种选择是正确的 ;而根…  相似文献   

4.
泰国汉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泰国的汉语教育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泰国的汉语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合格的汉语师资匮乏、课程教材和教具不规范、学习过程缺乏连续性等阻碍汉语教育发展等问题。加强汉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工作、开发和完善汉语教材体系以及保证汉语学习过程的连续性等措施将有利于改变目前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引言近年来,大家对普通话和现代汉民族共通语这类问题很感兴趣。不少学者各抒己见,还使用了不少新术语,如“过渡语”“中介语”“地方普通话”“超方言”“准普通话”甚至“准汉语”。可见问题相当复杂,语言学的有关理论还很有必要深入研究下去。理论上的模糊,导致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和研究上对一些基本问题难以解释清楚。比如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语应该采用什么形式,是规范的普通话还是掺杂着方言成分的“准普通话?”我们的教材在讲表愿望或意志的“要”时列出了名(代) 不 要 动 名的句型(《筒明汉语课本》上册146、156页),要求学生操练“她不要去上海”这种句  相似文献   

6.
近年大学学术体制及学术规范的强势导致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实践严重脱节,特别是在新诗研究界出现了诗论家与诗评家的职业分离,缺乏学识渊博又人格高尚、既精通理论又熟悉创作的诗论家和敢说真话又会说行话的诗评家.诗评家既要坚持艺术原则,又要"与时俱进",适当更新诗歌观念.今天诗评家应该过四关:学识关,诗评家应该"专家化",有金字塔式的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特别是雄厚的理论基础;修养关,诗评家应人格高尚,能够在广告时代和权力社会抵制住各种诱惑;学理关,诗评家应该"学者化",强调必要的学术规范,重视缜密的思维和理性的表达;感悟关,诗评家应该"诗人化",具有对语言、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感悟能力.就是说,很有必要提出"文学学者作家化"、"文学学者读者化"和"文学理论家适度评论家化"的口号.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一国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作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推广与我国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教育发展密切相关。我国汉语推广的国际教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着招生宣传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汉语推广的国际教育应积极建立双向机制,调整教育管理模式,培养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推进汉语推广国际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际行政法是针对跨国行政活动和国际治理中的国际行政合作关系作出的规制和调整,是在传统国际法体系中出现的一个新兴分支领域,其逻辑起点和理论根基是全球治理的提出。全球治理中善治标准的实现需要引入行政法等一系列工具,因而全球治理的提出与行政法有着与生俱来、不可分离的关联性,行政法构成全球治理的微观基础。全球治理的大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行政行为来加以理解和分析,即规则制定、冲突利益间的行政裁决,以及其他形式规制性和行政性的决定和管理。目前,一个规范等级逐渐鲜明的"国际行政法"体系正在产生并逐步形成,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一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9.
张延磊 《社科纵横》2005,20(6):116-117
国际刑事法院是国际法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刑事审判机构,其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毋庸质疑,但它的运作,难以避免地受制于国际政治现实。它主要面临霸权、主权和联合国安理会三方面的政治制约。它与霸权的冲突,凸显了其在促进当今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与新的世界秩序建立方面的价值;它与主权的冲突本质上是由各国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决定的,目前只能寻求两者间的微妙平衡;由于联合国安理会本身就是在国际正义力量与霸权、强权博弈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的,这两种力量的斗争会通过联合国安理会折射到国际刑事法院。基于正义性、迫切性和可行性的考虑,中国应该采取务实态度,适时加入国际刑事法院。  相似文献   

10.
实力转变理论认为,当新兴大国的力量接近霸权国时,它对现存国际制度体系的不满以及对挑战现存国际制度体系成本收益的考量将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新兴大国和霸权国之间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分析了界定争霸国的两个基本标准:实力接近程度和对现存国际制度体系不满意的程度。争霸国需要在综合国力上达到霸权国国力的80%,并且是不满意现状的国家。论文进而分析了中国为什么不是争霸国。中国在实力上与美国的差距仍然比较大,同时又是现存国际制度体系的受益者。论文最后指出中国应该努力维持与霸权国美国的合作关系,将制度目标限定在获取更多的决策权而不是改变制度规则上。  相似文献   

11.
徐继东 《社科纵横》2008,23(10):107-109
重新探讨网络时代产生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角度把"网络语言"同现代汉语进行细致的比较,提出"网络语体"的概念.并且认为,网络语体并没有超出现代汉语的范畴,它可以为人们所规范和使用,不但不会动摇现代汉语的地位,模糊现代汉语的规范,反而会成为现代汉语新的组成部分,更加丰富现代汉语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概念分析框架运用到国际关系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文化、认同、互动、规范等新理念,并运用这些核心概念,对国家、利益、冲突等国际关系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国际体系与体系转换理论,共同体和平理论;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认识和解决国际问题,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罪刑法定虽然在不同的法系有不同的表现,但保障人权的基本价值诉求是一致的.国际刑法也以人权保障为已任,因而必然要求罪刑法定.但是,二战之后的国际军事法庭针对战犯的审判中,罪刑法定主义中的禁止事后法原则对审判的合法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虽然此后的国际刑法时该原则都予以了明确的规定,但作为国际刑法重要渊源的国际习惯的适用可能会与禁止事后法原则存在冲突.此外,两大法系就罪刑法定主义中的明确性的要求在国际刑法中也没能得到充分的实现.罪刑法定主义不仅是法谚,更是一种人权保障的观念.在侵犯人类基本人权的最严重的犯罪面前,国际刑法不应该排除"自然法"作为其效力根据,从而使其与罪刑法定主义的基本要求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9,(12):123-126
甘肃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但汉语国际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教师数量不足、教学能力、外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意识亟待提高等诸多问题,需要以发展的理念制订人才建设长远规划,优化教师结构,多方位加强教师培训及后备人才培养,为推动甘肃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普通话轻声规范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声的规范既是语音的规范,也是词汇的规范,应该遵循必要的原则、明确的原则和符合发展趋势的原则.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2930个轻声词语分为"最低限度的轻声词语(2135个,占72.9%)"、"可以归入非轻声的‘两可'词语(55个,占1.9%)"和"推荐读轻声的词语(740个,占25.2%)"三类.  相似文献   

16.
试论法律合法冲突的制度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的冲突可以分为违法冲突与合法冲突两类。法律的合法冲突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而引发 :一是立法权限不明确 ,导致法律规范之间的合理冲突 ;二是立法授权不明确 ,由此引发“政出多门” ;三是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存在 ,使得相关立法依据条款界限不清 ;四是立法的连续过程 ,即法律的废、改、立引起相关规定难以及时配套。因而 ,如何通过相应的制度配置来消除法律之间的合法冲突 ,成为保障法制统一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从国家制度上讲,礼是权力与权力之间正式规范,只对官员有约束力,官员通过身教来引导民间的人伦关系秩序;刑才是对民间的强制性规范.礼对官员的制约是主要的,刑对民众的强制是其次的.孔子并没有主张权力介入民间伦理的极权主义思想,相反主张为民众留下"宽"的自主空间.但礼制对官员的制约力在实践中流于主观化,因而礼会形同虚设,权力关系必然陷于紊乱,导致政治乱局.孔子讲的"无讼",是治理的结果,而不是治理的手段或工具;不是要人不打官司,而是希望社会少产生一些冲突.一个客观化运作的礼制(权力关系规范)是法律灵验运作的前提.做为"良官宗教"的孔学,其现代转型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而首要的工作是正本清源,还孔学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少年创新教育项目已得到广泛开展,项目成果也获得积极宣传,但项目背后的实施困境却不被关注。以一项国家级青少年创新教育项目为例,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路径,探索出一个解释实施困境的"制度—文化—行为"模型,发现制度冲突、文化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组织行为选择是困境产生的深层原因。在制度上,教育制度和创新教育项目之间存在二元合法性冲突,前者产生的强大作用力会抵消后者作用力;在文化上,激烈的高考竞争使得科举以来的应试文化得以延续,强大的应试文化使相关群体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认同心理;在行为上,个体和组织都会依据所处的制度和文化做出基于利益的理性行为选择,同时组织的行为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此外,根据设计的"制度、文化—组织行为"二维坐标系,发现创新教育项目设想的实施情形很难存在,由当下的"现实情形"转向"理想情形"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在缅甸政治社会转型和若开邦地缘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之际,若开邦族群间的新一轮冲突呈现持续、扩散的特点,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安全等影响。族群间现实和历史中的冲突与仇恨,导致国内政治张力、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地缘经济成本的增加。当前若开邦暴力冲突基本可控,但背后的矛盾还可能长期存在,需要各方有所防范。  相似文献   

20.
主权国家缺乏环境伦理是当前国际环境治理困境的伦理价值根源。国际环境治理的世界主义诉求需要具有整体主义和强制性理论特质的环境伦理。维持地球生命力和环境正义是国际环境治理的两条基本环境伦理原则。在实践中,环境伦理推动国际环境治理的"路线图"由国际环保组织建立、伦理理念传播普及、伦理规范制度化和自觉践行伦理规范这样四个阶段构成。中国在践行环境伦理参与国际环境治理中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