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学批评的指向在于彰显批评话语的魅力与意义,借此显现作家作品的价值、审关内蕴及不足之处。当代评论家对郭文斌小说的评论,在批评模式的融合与批评话语的真诚中展开,多元阐释了郭文斌小说的深层意蕴,既体现了文学批评的力量,也体现了郭文斌小说的存在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众多知名作家纷纷以"驻校作家"的身份入职高校。他们在持续进行职业写作的同时以发表读书笔记、出版文学讲义、编选文学经典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学批评活动,不仅成为一种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也已成为一种革新文学批评模式的文坛现象。这种以作家为中介的驻校制度,连接了作家的创作实践、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以及大学校园的文学教育,实现了课堂内外的联合、批评与实践的沟通。当代作家借助驻校制度而展开的一系列批评实践活动,丰富而立体地整合了当前的批评资源与批评话语,为复兴文学批评的文化建设与价值传播功能提供了新经验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健吾以其对文学作品印象式的鉴赏,在文学批评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这种批评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人性体察人性"为核心;在比较鉴赏凸显作家个性为主要特色;同时,在文学批评中表达批评家对生命的审美观照和哲理性思考是李健吾文学批评对法国印象式批评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4.
当代作家转向文学批评,是近二十年来发生于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事件。他们对文学经典的解读,常以书写批评对象中的"不写之写"为特征。在此过程中,格非和毕飞宇等人不仅以逻辑经验为据,补写了批评对象中的"飞白之地",而且还以细腻缜密的逻辑推演,一再扩充、重写了文学经典。然而,尽管这种文学批评能以"补白"之道,发掘出经典作品的潜文本这一"书中之书",但格非和毕飞宇对逻辑经验的极力推崇,却也令他们的艺术创新有可能蜕变为一种批评的霸权。  相似文献   

5.
张立群 《人文杂志》2008,(2):113-117
青年作家格非曾经由于叙述的独特性而被划入到先锋作家的行列,这既与格非的小说观念有关,同时,也与格非的生存环境及其诱发的情绪有关.本文是从所谓南方的"水"意象进入格非的小说世界的.经过深入的阅读,"水"意象不但是格非小说中描写的现实之物,同时,也与格非小说中表达的记忆经验和时间认识有关,而从更为深层的角度上讲,它还关乎一种生命和欲望意识.上述内容构成了"水"意象在格非小说中的三方面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宁琳 《北方论丛》2011,(4):48-50
新生代女性作家以蘸满勇气的女性生命体验书写成就了90年代新生代小说创作别具一格的风景,戴锦华对这些女性作家给予了高度关注。她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这几位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富有洞见地阐释与批评。通过回望并阐释戴锦华的新生代女性文学批评,可对90年代中期以来新生代小说批评以及女性文学批评发展之状貌进行管窥性解读。  相似文献   

7.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也是大批评家.作家的茅盾和批评家的茅盾两相比较,不但批评家的茅盾先于作家的茅盾,而且,在创作活动中止之后,茅盾始终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文学活动,便是文学批评.他是现代文学批评,特别是现代小说批评的开拓者之一,是社会——历史文学批评流派的杰出代表.茅盾的文学批评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前一阶段,文艺战士和思想战士的茅盾,以文学批评为武器,在剧烈动荡、复杂曲折的中国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坛,不断地进击和战斗.特定的时代和文学历史进程,培植了茅盾特定的人文心理,和对于文学批评的历史使命的认识,为他的社会——历史文学批评提供了舞台,也形成了他的批评的优势,还有局限.他以现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也反映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因此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上相交,而文化批评在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在审美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包含若干方法子类,其中母题研究和原型批评既属文学批评也属文化批评。以文化研究为背景的文学批评,在比较文学“、五四”新文学、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研究领域更有阐释时空。文化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恰当应用,是由作品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小说评点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在古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它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批评样式,也是一种融批评鉴赏、理论建构、文本增饰和形式修订等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一特性使小说评点在中国小说艺术史、小说理论批评史和小说传播史上同时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也便要以一种综合的观念来分析其价值体系。小说评点的价值体系有三个层面:文本价值、理论价值和传播价值,这三个层面构成了小说评点价值的综合形态。本文只就小说评点的文本价值作一清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大庆社会科学》2012,(1):160-160
李新亮撰文指出,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与媒体批评相攻伐的混乱局面。批评标准失范与批评团派林立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的失效。当下文学批评的各种病症在此环境中也愈加凸显,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文学”批评到“理论”批评的批评怪状。学院批评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工具的文学理论极为推崇,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各种理论的实验场,成为“理论”的批评。  相似文献   

11.
网络批评小说是在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中衍化孕育而成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态,是十分切合中国网络文学生态的全新批评话语。它集读者、作者、评者于一体,借助网络媒介的即时性、交互性、超链接等媒介特性,前所未有地实时介入网络文学的创作现场,直接影响着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其平等交流的对话性与直接介入创作的批评有效性,颠覆了以西方文论为主导的文学批评话语模式,对于建构真正切合网络文学实际的批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历史文学批评的含义:文学批评性质的三点共识。文学批评的文学性辨析;批评家的工作目的和思维成果同作家的比较。文学批评的科学辨析:批评作为特殊的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和一般社会科学的比较。从上述比较中把握文学批评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方式。文学批评的功能由文学批评的性质所决定。批评的四种接受群体与批评的四大功能:门)批评对读者欣赏的指作用。读者文学反应的自发性与批评家指导的必要性;批评对读者文学阅读的指导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提高艺术品鉴能力和理解生活、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2)批评对文…  相似文献   

13.
李新亮 《天府新论》2011,(6):137-140,156
中国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学院批评、作家批评与媒体批评互相攻伐的混乱局面。文学批评的各种病症日益凸显,具体来说,一是,学院批评对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工具的文学理论极为推崇,以至于文学批评成为各种理论的实验场,成为了"理论"批评;二是,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从文学批评到批评姿态彰显的病态转变,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并不是为了探究文学创作经验与理论方法而是为了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与立场;三是,当下文学批评少有真诚而深刻的求疵的批评,到处可见的则是寻美的批评,由此导致批评品格丧失、庸俗批评大行其道的批评病象。  相似文献   

14.
探讨文学批评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对文学批评自身的建设深具价值。在当前多元的思想与文化语境下,需要确立马克思人学批评的主导性地位,以寻求一元主导下的多样化形态并存的文学批评的发展。马克思人学批评就是一种以实现马克思人学理念为根本目标的批评形态。在当下文学批评中,尤为应该把马克思人学实践作为一种方法论来看待和实施。这是一种历史性的选择;当然,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并且它还与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真正合理而完全的开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作为一种批评形态活跃于当今文坛,按照不同的风格,可以将其分为媒体式作家访谈和文学访谈。究其兴盛的原因,主要在于时代文化语境、文学批评发展的内在要求、大众传媒的兴起等方面。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价值和文学史意义,它对对话批评的推动、为文学研究提供资料以及为口述史与文学史研究与实践提供样本等方面的内容将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申载春 《阴山学刊》2006,19(1):35-40
影视艺术为小说提供了新的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方法建立在现代影视理论基础之上,把影视艺术作为小说研究的参照系统,运用影视业已形成的概念、范畴、体系和方法来对小说做出评价与判定。它注重作品的文本分析,涉及作家的影视活动,关注文学发展动态,体现了影视时代文学批评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是什么?在不止一篇文字里,笔者说过,文学史应该是文学结构史或结构的文学史。同样,对于文学批评史,笔者也主张,应该着意研究文学批评史的结构系统。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注重批评运作过程,反对琐碎的枝蔓描摹;需要倚重批评模式构造,反对并消解被神化了批评大家。总之,犹如文学史不应是作家作品论的简单组合一样,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学批评形成以胡适为代表的“客观”批评与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主观”批评;这些批评在某些方面暴露了主客观分离的缺点;茅盾提出“印象”批评的美学观,这是“五四”文学批评新的评判支点;从批评本体论的调整到作家作品论的诞生,说明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登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9.
对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代,文学批评家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迎来了中国文学事业的春天,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终于告别了极端功利的批评倾向,使文学艰难地回到了自身。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批评很快就迷失在"商品化"、"市场化"的时代潮流中,在告别了"政治投机"之后,却再度陷入了另一种投机状态。这种对"方法论"的态度使当代文学批评形成了一种"理论至上"的文风,最终导致了文学创作界与理论批评界的隔膜。与这种尴尬的批评现状相伴生的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迷失","文学价值"和"批评价值"的双重迷失,理论界需要对这种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我们相信,随着批评家的理论自觉,学术评价制度、匿名审稿制度、期刊评级制度的逐步完善,一种独立、自由、健康的文学批评局面或可形成。文学批评不是为某位作家、某部作品而存在的,它所捍卫的是文学的尊严。  相似文献   

20.
文学伦理学是中国学者提出来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在20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并不完善,有的时候还引起很大争议。文学伦理学关于文学的产生、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之观念,对文学创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具体影响?如何修正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让它更加符合中外文学史的实际?伦理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理论,对于开拓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作家的文学创作则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只具有单向性,而不具有双向性,不可将相关理论用于对当代作家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