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所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决策与奋斗目标。十五大所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贡献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尊重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具有继承与发展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感。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物质、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又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而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现代中国,既不是本民族悠远传统的现代复制品,也不是外来文化的消极投射,它是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的再造与升…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古代和近代都曾大量吸收过外来文化以充实和发展自己,排斥乃至拒绝外来文化,只能使自己僵化、停滞、落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以积极的姿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中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文化大量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发展起来的。汉唐时代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年代,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东传西渐、中华民族主体…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只有不断融合外来文化,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成果,才能繁荣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也很有必要学习和利用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4.
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要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对待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注意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本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外来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是民族振兴的关键。通过哲学视角把握新时期的精神文化,要正确认识精神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2月23日《中国文化报》发表敏泽的文章,题为《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文章从理论上系统论述了当前我国加快发展市场经济与加强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在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和批判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来说,20世纪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猛烈撞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时期。特别是近年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崛起,把文化建设推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沿。党的十五大又适时果敢地制定了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宏伟战略,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社会,其中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意义重大,它既有利于经济的和谐发展、政治的和谐进步,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建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应把握一个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抓住两大主要环节—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处理好三种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讲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育人过程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全局,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全校师生员工要统一思想,强化大学生通识教育,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重视网络文化新阵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实力的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进步的强大动力。高校必须注重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发挥引领作用,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求得平衡,以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殖民文化渗透是西方列强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手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同时要保持我们固有的文化血脉,防御和抵制殖民文化的侵蚀。  相似文献   

12.
殖民文化近几年在我国经济领域和学术界抬头蔓延,势头很猛。根治的对策是弘扬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吸收积极进取的外来文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语境中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命题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发展思路。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可围绕以下三重维度: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激活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基因,进而对之批判性继承和反思;二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注重对现实的关照,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三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在吸收外来文化思想精髓和有益养分基础上进行创新。新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加以理解与阐释,对于当下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对传统道德中那些脱离实际的内容、阻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以及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内容进行修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具有全面性、创新性,要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精神文化成果,发扬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我党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批判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协调好与其他类型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需要多重解读。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扭转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不平衡不协调,改变国人当下的文化自卑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激烈冲击是文化自信的紧迫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可能;文化自信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新实践,各种外来文化的干扰和破坏使得文化自信成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重要意义,对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进行讨论。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其中包括文化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文化自信,文化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求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立场要求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根本价值;要加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要倍加珍惜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文化,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对外来文化要在辩证取舍后消化再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服务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还应科学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势,把握文化发展的有利机遇,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不断推进文化的创造,要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新成就,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建设网络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7.
创造力的开发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系统论的角度而言 ,与创造力开发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开放性、协作性和非平衡性的特征。当前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主要由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外来文化三部分组成 ,总体上还存在许多与创造力开发相悖的文化因素。必须加大文化创新体制的建设力度 ,努力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开发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安徽文化由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共同构成,安徽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区域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安徽文化建设必须围绕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努力发挥安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以发挥文化的应有功能。当前,安徽文化建设应着重努力的方面是,进一步挖掘安徽传统文化资源,继续努力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努力构建安徽文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关键性作用出发,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政府重视和现实状况的冲突、政策运行的机制性制约、文化传统的惯性、外来文化的强劲冲击及文化消费的当前性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前瞻性之间的矛盾等进行了分析,提出新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新农村发展要着重从精神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和制度文化层面作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再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文化生态是维系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的传承机制、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适应机制、与外来文化接触的交流机制等方面。应注意研究有关民族文化事象生成、发展、演变的规律,将文化生态建设与自然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同时要纠正文化保护问题上一些不正确观念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