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中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是决定和影响远东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力图从世界全局出发,来认识和分析战后三十年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及特点,说明影响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内外因素、国际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中日关系发展演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技术革命为引擎的经济全球化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不同类型经济体在世界贸易、投资格局中所占份额此消彼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腾飞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区域性崛起的成功事例。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国际环境变化,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为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塑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缓解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约束;突出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谋篇布局。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亚洲,对亚洲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发生了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从两国内部产生作用,进而推动着两国的关系的走向。在各国对外关系的基本依据从意识形态变为国家利益、竞争重点从制度竞争变为实力竞争、国际行为主体从国家集团变为国家单元的条件下,中日关系的发展应该确定新的格局,找到坚固的发展的基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民族情感、国际互动和亚太整体发展多角度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4月份温总理应邀访日,实现了“融冰之旅”,标志着中日高层互访恢复正常。12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完成了一个“议题广泛、成果丰硕”的“迎春之旅”,07年的中日关系似乎迎来了一个全面回暖的春天。然而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08年的中日关系依旧是磕磕碰碰,不平坦。“饺子中毒”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民众之间相互不信任依旧。今后的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拭目以待和共同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既要重视当前阻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各种摩擦和矛盾,也要从更广阔的视角认清两国关系的历史性演变,从而更为冷静和客观地把握今后的走向。中日关系将左右21世纪的两国的未来。一、机遇与挑战:中日两国的现状分析(一)中日两国蕴涵的历史性机遇第一,共同发展和繁荣。中日两国经济上各有优势,高度互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相对优势一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二是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和优秀的人力资源;三是工业科技体系相对比较完整;四是经济高速发展。而日本是世界二号经济强国,日本的相对优势一是具备雄厚的资金;二是拥有先进的技术;三是有比较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和现代化管理。从总体上看,中日经济发展层面不...  相似文献   

5.
迈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于淑云冷战结束后,原来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立而形成的世界战略格局正式宣告瓦解,世界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国际间关系正处在迅速的重新组合和变化之中。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中日两国的关系应是如何呢?一、时代的要求自...  相似文献   

6.
二战结束以来,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相当重要的内容,它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影响正在不断提升。笔者阐述了环境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的历史轨迹,从国际趋势和中日自身的经济、政治、环境需求分析了其作用不断增强的原因及其对中日关系发展未来的影响,并提出将环境合作作为推动中日关系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尽管上世纪上半叶中日两国间发生的一些不快及其引起的对立情感还在逡巡不去,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双方在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迈出了积极的步伐,但也还存在某些问题.本文从中日关系中一个特殊因素--日本对华的海外发展援助(ODA)的角度研究中日关系问题,试图寻找两国长期合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发展和和平崛起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多极化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首先要研究世界格局的变化。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世界格局新变化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视角来看,世界格局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类总体的稳定增长态势、全球化的多样化发展、个体对于全球化表现出不同态度以及世界面临的新危机与新挑战。因此从世界新格局的变化基准出发,指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强互联网通达与信息传播,促进绿色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营造和谐的国际发展环境才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汪鸿祥 《东方论坛》2008,(6):1-6,18
《池田倡言》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理论基础是池田大作和平思想,包括生命尊严、非暴力、共生的思想和世界民族主义的理念。《池田倡言》反映了战后国际关系和中日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基本内容是提倡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展中日经济文化交流,还对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作了重要论述。《池田倡言》是富有远见、博识、勇气的倡言,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不仅对于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现在和今后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对华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开发援助或称官方发展援助 (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 :ODA)是带有政治外交目的和长远战略意图的一国对外政策行为。本文对日本对华官方发展援助 (ODA)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决策过程、政策调整、战略意图、实施现状、未来走向和理论框架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学理性分析和历史性考察。并认为 ,这一研究具有认识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 ,分析日本政治外交和战略走向的现实意义 ,也具有追踪考察中日关系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崛起以及日本对中国崛起的矛盾认知决定了中日关系的基本格局.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低点,但现在乃至未来的长时段内,中日关系仍是一种“竞争中合作”的关系.撞船事件平息后,中日之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日本大地震为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契机,中国在这次中日关系调整中将占据更多的主动.考虑到日本的灾后重建与经济恢复离不开中国,日本民主党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态度和中日之间的权力变更,在未来,中日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将会进一步加深,政治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在军事安全、能源安全等领域的竞争有可能加剧,但不会演变成大国对抗.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分析和阐述了世界经济新格局三方面的特征:一是作为多极化新格局第一阶段,美、日、欧三极格局的形成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全球接轨与趋同化;二是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交织并行;三是新格局下整个世界基本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本文还对世界多极化新格局由目前第一阶段的三极格局朝第二阶段的五极格局、第三阶段的七级格局方向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开始,到现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不能把"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等同于经济全球化,但它却是经济全球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前提。马克思用"世界历史"的眼光研究经济学,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发展。马克思在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曾打算专门研究世界范围的经济关系问题,虽未能如愿,但却奠定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与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所带来的世界体系格局的变化相伴随的。从"依附论"到"世界体系论",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探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的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14.
东亚国际体系经过了三次大调整,中日关系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迁。在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内,古代东亚基本处于相对和平状态。在日本试图构建并主导的大东亚新秩序内,中日关系是以"应战—挑战"为基本模式的"被侵略—侵略"关系。美国在粉碎"大东亚"构想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主导了二战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旧金山体制迄今为止仍深刻影响着中日关系并规制着东亚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5.
中日关系是东亚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双方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地区、世界的稳定与否。中日之间既有历史问题、安全困境、领土、资源开发等不利因素,也有对和平的发展环境、相互经济依存度、共同安全利益等共同点。鉴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双方应该探讨在开放的区域主义中来推动中日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冷战结束至今的十几年里,国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包括国际发展主题继续呈现和平与发展的态势。国际政治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过渡,世界经济不断向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世界经济结构也从原有的产业经济结构,向以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实现历史跨越等。这些新的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世界的每一国家和民族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其在未来的地位和作用前景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因历史问题而矛盾激化的中日关系的确可以用"瓶颈"来形容。本文试运用国际关系学理论来分析中日关系以及历史问题在其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现实主义的"安全困境"理论可以解释当前中日关系的困境,历史问题是加剧安全困境的导火索;自由主义的"相互依赖"理论暂时无法解决中日间的问题,其中最大障碍是历史问题的存在;建构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则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最为重要的是双方在历史问题上的自我制约。  相似文献   

18.
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有国内和国外两个成因。国内保守势力要求"正常国家化",走军事大国的道路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国内因素。东亚权力格局变动,日本恐惧中国崛起,要求发挥军事作用,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外部环境因素。随着美国实力衰弱,日本不相信美国保护,开始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此次钓鱼岛争端,中国准备不足,威慑不够,造成中国处于被动的局面。打破僵局需要中国制定合理的周边外交战略,以此构筑新型中日关系。日本是中国的周边国家,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东亚安全格局需要日本积极参与。但日本的右倾化尤其是安倍的反华路线损害了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困局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当前要维护战略机遇期,面对日本挑衅,要做好两手准备,首先是军事准备,其次是各领域的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评述了目前国内外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不同观点。运用历史的动态的分析方法 ,着重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实质。认为其动因是多元的 ,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动因 ,它们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冷战后 ,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条件下 ,美国等发达国家极力主导和推动全球化 ,是冷战后全球化的首要动因。其实质是实现垄断全球化。文章对全球化的定义、表现、分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问题也有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际分工格局是一个有关国家发展空间和发展定位的重要问题,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国际分工格局的新变化必将有助于我们找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最佳切入点,能更好地解决经济规模和经济竞争力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国际分工新格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对国际分工新格局产生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际分工从产业分工向产品分工转化,并呈现出要素分工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贸易增长方式,以更好的姿态融入国际分工新体系,进入国际分工的核心区.力图在国际分工新体系中确立长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