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德行成本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文兵 《社会科学》2000,1(8):46-49
道德行为是否有成本问题 ?任何道德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遵循道德规范、塑造健康德性的行为过程中是否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和现实幸福 ?作为一个良序社会是否应该对那些为公众利益、为他人幸福牺牲自我利益的道德行为予以有价 (物质 )或无价 (精神 )的补偿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将我们的视野引入对道德行为成本问题的理论审视。一、德行成本的植根基础———利益权衡  从学理上讲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 ,由行为主体自觉选择而发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道德行为必须是…  相似文献   

2.
康德与孟子伦理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上,康德和孟子都肯定道德价值的绝对性与人格尊严.在道德与幸福的问题上,康德与孟子都认为道德与幸福是对立的,但是康德通过"至善"来解决道德与幸福的对立,而孟子坚持儒家重义轻利的伦理精神,在道德上并不肯定追求个人利益或幸福的行为,并未自觉反思道德与幸福何以能统一的问题.在理性与情感的问题上,康德的道德体系是一个理性与情感二分的义理架构,而孟子的道德体系是一个理性与情感合一的义理架构.康德对道德法则的"敬重感"并不同于孟子对道德法则的"愉悦感".  相似文献   

3.
康德伦理学的出现让"幸福与伦常"的古老问题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康德拘于感性—理性的二元论将幸福与德性割裂开,认为两者间不存在本质联系。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对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进行了批判,并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对道德情感与幸福、幸福与德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重新回答"幸福与伦常"的古老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伟涛 《学术论坛》2013,36(1):6-10
传统伦理思想中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有感性主义幸福论、理性主义自我实现论以及宗教禁欲主义,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幸福与道德相割裂的疑难。康德坚持"道德不是幸福,但道德是配享幸福的条件"。德性幸福观,是对传统物质主义幸福观的批判,也是对传统理性主义自我实现论者道德即幸福以及宗教德福轮回思想的审视和提升。康德的幸福观与其实践理性的理念是密切结合的,知性和理性、自然和自由的区分以及形而上学的道德自由指向,构成其实践理性理解的前提;德性幸福观是其实践理性的贯彻和道德自由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在于人类理性的过度张扬,这种理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个人主义。前者引发生态伦理的兴起,后者引发对道德共识的强烈诉求。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对人类理性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对现代性道德进行重构,这种重构得以发生的基础是实践理性。其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旨归,从自然之维、社会之维等方面来推进现代性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德福因果律的“理性”形态与“精神”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浩 《学术月刊》2013,(1):46-55
由于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二律背反",在西方哲学史上,道德与幸福的同一性理论有着两种典型的哲学形态:康德的"理性"形态,黑格尔的"精神"形态。虽然两者在话语形态、言说构架和体系构造方面表现出"理性"与"精神"的巨大差异,但在德性主义的价值取向上却是根本一致的。它们以哲学的魅力,建构起德福因果律的"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表现出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乐观主义的深切人文精神,但却缺乏解释和批判生活世界的现实力量。也许正因为如此,幸福论的德福因果律才可能在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哲学发展中长期与之共生共眠。不过,这些并不是"理性"与"精神"的主体,更不是全部。准确地把握康德、黑格尔德性主义的德福因果律,有两个因素特别重要:其一,"理性"形态和"精神"形态在本质上是道德哲学形态,具体地说,是在道德哲学的视野下探讨道德与幸福的同一性。其二,康德、黑格尔德性主义的德福因果律的秘密和宏旨,正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所宣示的那个著名的哲学信念:"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符合理性的。……哲学正是从这一信念出发来考察不论是精神世界或是自然世界的。"康德、黑格尔德性主义的德福因果律在理性世界和精神世界中不断向前推进所呈现的难以置疑和不可阻挡的理性力量和精神力量,一旦诉诸"现实必须符合理论"的哲学信念,便可转换为批判社会和建构文明合理性的深刻动力。  相似文献   

7.
刘士林 《人文杂志》2004,(1):95-102
在中国儒家伦理学的实践理性原理中,由于在概念上未能严格区别开"道德"与"幸福"的本体差异,因而在现实世界中总是要面临各种无法摆脱的困境.本文指出,中国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实践中做出各种悲壮的道德行为,完全是因为在中国民间话语中还有一种以直观形态存在的"义务理论".它主要通过戏曲以及说书人的小说文本等非主流的文学形式,从而把一种真正崇高的伦理义务直观地延续和传播下来.这是中国儒家伦理学的命脉所在.  相似文献   

8.
一方面,由于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是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的"、"自足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一系列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未能解决好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取幸福这个根本问题,因此,需要创建幸福学,并且确认它是其他社会科学的"母学",也就是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南.在幸福学的统领与指导下,各门社会科学围绕人类的终极目的联合"攻关",可望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解决幸福问题,从而,完成幸福世纪的幸福革命,实现建设幸福国家和幸福世界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姚云 《理论界》2012,(11):110-113
基于经验论,爱情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情感,是情感共鸣。爱情的主体是自我,对象是他我。他我的出现,势必会涉及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意识就会产生道德。爱情内在的含有这样一些道德特征。它是自由和自然、情感和理性、实践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应由主奴意识上升到平等,并与利益有着一定的关系。弄清楚爱情的发生机制和道德本质特征,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确保它的稳定性和建立在它基础之上的家庭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斯密难题"与市场运作中的败德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市场经济的确立使这一斯密难题在我国显性化.市场运作中的败德行为,是由于当今市场运作中的败德成本远远低于败德效益,其内化的收益和外溢的成本,刺激了败德行为的产生.针对败德行为,应把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转变道德行为的"亏本"现象,并分清道德建设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道德概念,其适用范围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之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身心关系的合理处理,越来越需要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来进行规范,因此,道德概念应当向天人关系、向身心关系扩展。同时,还应当将和谐与生活幸福纳入道德概念的内涵,因为它们作为道德追求的根本目的,内含着对道德行为方式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人道德实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但道德作为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行为规范。首先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换言之,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总是与一定的群体、组织和社会结构及其运作相联系的。个人的道德行为、进而整个社会的道德实践,是群体和个人在现有生存条件的制约下,合乎目的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道德作为观念形态的问题,其根源存在于社会体制与结构之中。显然,这是唯物一元论的立场。从七十年代末的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伊始,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行为发生了、并还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由于这…  相似文献   

13.
刘威 《中州学刊》2013,(10):66-71
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实践领域,现代慈善以慈善组织为中介,在分离捐赠者和受助人的同时,也让二者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和独立。如果说传统慈善行为是"道义性救助"和非制度性帮困,那么,现代慈善事业则是"义务性救助"和制度性支持,实现了从"道德施恩"向"权利本位"的转变,将过去对"圈内人"的特殊责任变成了对"所有人"的普遍责任。然而,中国慈善事业仍然停留在"知恩图报"式的狭隘道德关系层面,呈现出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乡里情结和关系限制。为了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由分散个体的"恻隐之心"跃迁为广大公民的"公共责任",在经历个体价值释放、集体道德疲倦之余,更需要营造一种自由、宽容、轻松的道德氛围,建构一种尊重人性、彰显个性、强调理性的道德模式,让诸如捐赠、互助、志愿之类的道德行为,能够自由自在、自然而然地生长,以正常面目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需要再度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行动"这两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然而,这两个问题的破题则指向了道德与理性的关系问题。工业社会所实现的是理性的片面发展,因为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发展而把实践理性排斥到了边缘,以至于出现了道德在社会建构和社会治理建构中缺失的问题。我们经常提到的工业社会也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中几乎处处都存在着反伦理的问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反伦理的行为,而且在学术研究中,甚至发明了诸如"社会资本"这样的反伦理概念。然而,20世纪后期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到了社会生活中道德作用潜滋暗长的状况,特别是在政治生活中,一些政治哲学家对道德需求、道德功能及其实际表现状况等进行了系统的思考。我们认为,关于道德与理性的关系需要在历史过程中去认识。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人们将不再仅仅把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而是会自觉地建构道德生活形态。因而,理性与道德融合的境界也就到来的,以往关于理性与道德关系的所有讨论也都将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5.
1 儒家思想以道德为主导,但不忽视幸福.自实然之存在说,若忽略幸福,人生不免于偏枯.自当然之理性说,人作为理性的存有,即能使幸福与道德相联系.因为道德属于理性之事,而为一切价值判断标准.此为人之所以高出于万物的所在.因此,人的实际存在以及属于存在的幸福虽然重要,但必须以道德为本.  相似文献   

16.
刘科 《河北学刊》2007,27(5):253-255
在道德行为评价传统中,目的论与义务论的分歧体现在对于理性作用的不同理解,由此似乎形成一种道德判断的二元对立。人们对于霍布斯的理性也往往囿于这两种理解,然而霍布斯的道德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理论张力却给予我们另一条道德评判的新思路。本文通过考察霍布斯理论中理性和自我保存之间的关系,发掘出霍布斯观点的道德判断的启发,并从现实角度分析其在公共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道德哲学涉及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康德的"绝对命令"明确地揭示了意志自由在道德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这就抓住了伦理学的根本--人的自由.然而,康德的"绝对命令"思想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把理性人的复杂的道德行为简单化了,当理性人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时,他应该如何行动?二是康德对此虽然也有论证,但他的论证既不舍情理,也难以令人信服,究其原因是没有绝对的道德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道德判断孙如枫,曾钊新道德判断是道德认识的一种理性制作工夫和理性产品,它以裁决的表达方式来对现实的善恶现象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既促使道德个体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又以评价、规约和命令三种方式规范和引导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因而道德判断既是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当代环境危机进行理性反思后所选择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环境伦理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基础,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要从提高他们的环境道德认知水平、升华环境道德情感、强化环境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环境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0.
道德信仰生成关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思维取向、信念追求和道德水平。当今社会转型期,青年大学生在面对道德信仰选择时,应以"幸福、至善、自由、和谐"为指向,保持自利与互利、底线与高蹈、个人与集体、德性与规范之间的适度张力,以精神之我超越物质之我、社会之我超越个人之我、应然之我超越实然之我、理性之我超越感性之我,才能使自己心有所系、身有所适、魂有所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