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诗歌审美过程是审美者先被作者所用形象吸引感动,继而突破外在形象,破解作者组合形象的方法——比喻之法,了解作者真正的情感,最后被作者这种形象的设计之美所教育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凡名篇佳作无不蕴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超人的智慧和博大的胸襟。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美育作用,通过审美活动,以鲜明具体的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意象一词产生于先秦两汉 ,从“象”到“意象” ,主要是在哲学范畴内的讨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意象”引入文学范畴 ,主要是指文学构思中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交融后 ,产生于作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 ;大约从明代开始 ,对“意象”的阐述逐渐接近现代含义 ,即指通过作者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 ,融会了主体意趣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 ,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本文认为 ,只有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 ,才能产生良好的文学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5.
晴雯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位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作者从美学角度来欣赏这一形象,既注重客观存在的内容,又注重审美主体对客观形象的超越,还阐述了审美形态的完整与和谐,以及悲剧所赋予人们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研究的美学视界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文学翻译研究的美学视界出发,翻译过程是一个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只有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作者对自选美学文集的选录标准与范围,研究历程与基本内容所作的概要说明,记述了文集围绕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所论及的诸多问题,显示了作者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所作的努力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以当代香港双语作者兼译家黎翠珍早年的一篇短篇小说翻译为例,着眼于东方气息和乡土风味的传递,考察她是如何合理地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进而在目的语读者圈内取得大致相同的艺术表现效果,让西方人在阅读中获得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9.
如果以综合有序的语义结构和完整自足的审美客体观照谢灵运诗,便可借前人"深秀"一语总括其审美特质.谢诗通过锤练章法句法字法及用典法彰显诗艺与诗蕴的双重深厚而形成深美特质;通过繁富的物象、逼真鲜明的意象及自铸的语象达成状溢目前的诗境而形成秀美特质.二者作为谢诗审美特质的两翼,又深深植根于作者原初的创造意图与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本质的探讨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说,从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意境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由表层到深层探讨诗歌审美特质的过程。而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论家们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从作者的角度,而是从作者和读者共同的角度去探讨诗的本体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女吊》是鲁迅作品中关于复仇主题的又一杰作,"女吊"这一形象在鲁迅笔下意味深长。"女吊"形象的复仇意味在文本中通过作者巧妙的叙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在论述其复仇意味时也不能忽视其重要的审美感知和文本论述特点。  相似文献   

12.
数字"七"的数理扎根于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土壤而蕴涵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学精神和文化心理,依托"七"的数理而形成的"七复情节",不仅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构思收服孟获这一故事的思想倾向,而且通过此故事,读者可以管窥作者建构小说的整体思想取向,并且"七的数理机制"本身所包含的美学意义也大大提升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的梅花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格远韵之寒梅是李清照审美理想的最高典范 ,它真实地记载着作者丰富复杂的生命情感历程 ,是作者个体形象和内在精神的物化表现形态 ,也是作者精心营造的一个纯美境界—理想的人格、人类的挚爱、和平温馨的生活和美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贯彻《音乐课程标准》的难度在于以往高师教育中培养的师资存在着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作者提出了强化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作者的科技论文是编辑的审美对象。编辑应对科技论文的外在形式美与内涵价值美 ,进行认识并促使其升华。编辑对科技论文从题目到内文进行的必要加工修改 ,是对其进行的审美创造 ,是一种创造性的再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聊斋志异》中 ,梦 ,作为一种审美客体 ,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思、审美感受和人生体验 ,以及结构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它扑朔迷离 ,奇幻莫测 ,但又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 ,是作者的理性思考和现实精神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在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空想性的,本文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出发,对此进行了重新考察。作者认为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意义在于用审美王国扬弃人的自然状态。文中揭示了席勒审美教育思想的实践性及其认识上的抽象性。  相似文献   

18.
柔性文化对《红楼梦》的濡染深及曹雪芹思维方式,柔性文化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意识,它积淀在作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巨大的张力制约着作者的审美和准审美乃至非审美的价值取向。文章试从《红楼梦》柔性文化的表征、根源、审美意蕴等方面,把握《红楼梦》文化中柔性特质及其审美显现。  相似文献   

19.
在<聊斋志异>的爱情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大批"情痴"形象.这些"情痴"志痴情笃,行为放荡不羁,蔑视权贵,敢于同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观念作斗争,热烈而诚挚地追求建立在"知己之爱"基础上的自主婚姻.作者赋予了"情痴"以崇高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后世爱情故事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古都》中千重子悲哀美的艺术形象 ,寄托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和对现实的理解 ,体现了作者对创作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