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北魏经孝文帝“汉化”改革,确立了本朝的陵寝制度,使得曹魏时期衰落的陵寝制度重新获得了流行和发展,并为之后隋唐时期陵寝制度的成熟与繁荣打下了基础。北魏陵寝制度体现了各民族各区域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传承汉制的同时带来新的文化元素和时代特征。北魏陵寝制度的成熟和确立经历了金陵、方山永固陵、洛阳制度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畏威怀德     
【典源】《左传·僖公十五年》: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者畏刑。【典义】“畏威怀德”,其意谓威德兼备,使人敬畏其威势,感怀其恩德。贰贡【典实】公元前645年九月,秦国在韩原俘虏了晋惠公。十月,晋大夫吕甥拜见秦王,在王城订立了盟约。秦穆公问:“晋国和睦吗?”吕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以失掉国君为耻而哀悼战死的亲属,不怕征赋整装以立圉为国君,说:‘一定要报仇,为此,我宁可去事奉戎狄。’君子爱护国君而知道他的罪过,不怕征赋整装以等待秦国的命令,说‘一定要报答恩德,有必死之志而无二心。’为了这些事不…  相似文献   

3.
北宋陵寝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阴阳堪舆术影响甚盛,陵寝制度深受其影响。在择陵地和布局陵园时,严格遵循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的地势要求。祔葬的皇后和陪葬的皇室墓区位于帝陵的西北方,陵前石雕像的数目、位置固定,三重方上陵台寓意山陵。丰富的随葬品包含着实用器和明器两大类。此外 北宋还在陵区设有皇家寺院分别为先帝祈祷、追福。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陵寝树木文化整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研和整理中国古代陵寝林种、树种选择及配置基础上,探讨了古代陵寝树木的起源途径,论述了陵寝树木本身的制度文化和精神信仰文化。陵寝树木文化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观念等在森林文化中的曲折反映,迄今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秦国的法律制度建设,在战国“七雄”中成就最高,最具有典型性,秦帝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是秦国法制建设的直接继续和发展。秦国法制建设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阶段,现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量才授职,考核官吏,是提高统治效能、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官吏的考核都十分重视。西周时,《尚书·尧典》已有“周制,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之说。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确立,正式建立起“上计”考绩制度:年终,官吏向国君汇报工作,国君以赋税的征办为主要内容,考核官吏的勤惰政绩。此后,历代都有一套考核官吏的制度。秦、汉发展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陵寝制度,是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而确立的,它是封建统治者作为推崇皇权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手段。历代帝王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宣扬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往往不惜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营建陵寝,把他们生前纸醉金迷的生活带入死后的“另一世界”。因此,历代陵寝制度的变化,往往可以反映出每个朝代的兴衰。本文仅对唐宋陵寝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图从一个侧面,揭示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唐代历经二十一个皇帝,建有二十个帝陵,其中十八座建在西汉帝陵北隅陕西咸阳的二道原坂上,  相似文献   

8.
转折点     
1409.6.20明十三陵开始营建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自永乐七年(1409年6月20日)修建长陵始,到清顺治初年完成思陵止,时间长达200余年。按陵墓建造的先后顺序,名称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整个陵区共埋葬13位皇帝、23位皇后、1位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人。陵区面积达4000公顷,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鄙秦、仇秦的观念与东方士人入秦相映成趣。东方士人的宗国观念已极淡薄,功名富贵成为一般士人的人生最高目标。在社会价值体系转变风潮的激荡下,“仕”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士阶层本身的分化和普通士人的贫困是促使东方士人仕秦的主要原因。秦王为了加强君权,用高爵厚利招徕东方士人,成为东方士人入秦的巨大吸引力;秦国缺少严格的宗法制,客观上有利于秦国引进人才。从人才地理方面看,秦国客卿主要是韩、赵、魏三晋士人;从学派方面看,秦国客卿多为法术刑名和纵横策士。客卿成为左右秦国政治的基本力量,对秦国政治贡献巨大,客卿极力推行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理论与制度垂范中国政治两千余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魏平城永固陵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魏王较早期的陵寝制度较汉民族封建王朝要随意得多,但在定都平城之后,即开始按照华夏礼制建立宗庙祭祀制度,然而在陵寝制度方面仍保留着一定的传统习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魏平城永固陵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魏王较早期的陵寝制度较汉民族封建王朝要随意得多,但在定都平城之后,即开始按照华夏礼制建立宗庙祭祀制度,然而在陵寝制度方面仍保留着一定的传统习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秦国历史的年代考证,历来是研究秦史的一个重要问题①。在古籍中,记载秦史年代比较完整的首推司马迁的《史记》。但《史记》的《本纪》、《世家》与《年表》之间,关于秦国国君的在位年数与秦之积年总数存在许多歧异抵牾之处。其中秦君在位年数相歧者共有五人,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3.
“治吏不治民”是先秦政治思想家韩非明确提出的一个法治原则,是法家的一个重要观点。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其中一个重大变革,就是封建官僚制度取代了奴隶制的世卿制度。一大批出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凭借封建君主对其才干的赏识,平步青云,位侪庙堂。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由国君诠选任免并对国君直接负责,以才干换取爵禄的封建官吏。他们  相似文献   

14.
战国以降,秦遭遇发展困局,寻求变制之计。借由秦孝公“尊官分土”的政治诚意,秦国顺利展开东方引智计划,援济国家建设。“客籍”与“主籍”两大势力集团推动秦国耕战事业不断取得进展,但秦国王权建设接连出现援济与掣制之轮转局面,秦国传统权力格局因之发生深刻变革。秦昭襄、庄襄两代秦王,属于“质子就国”,不得不依赖“客籍”势力巩固自身统治。“两籍”斗争由此加剧,遂引发秦国政坛盲目的排外风潮。秦王政即位后,采用“灭吕、抑王、扶蒙、联李”方针化解统治危机。其背后实则隐伏着王权建设意图摆脱“两籍”军政精英掣肘、走向集权这一深刻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5.
娱乐广场     
《山西老年》2008,(5):26-27
弦高舍牛救国公元前627年,晋国国君重耳刚刚去世,还没举行丧礼。这时,秦穆公估计郑国的盟友晋国无心插手,就想趁机攻打郑国。秦国的军队由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率领300辆兵车,偷偷地朝郑国开去,很快就进入了必经之地滑国。这天,郑国有个牛贩子弦高,正赶着一群牛准备回家,半路上遇见一个从秦国回家的老乡,二人便闲聊起来。闲聊之中,老乡说出秦国发兵攻打郑国的  相似文献   

16.
秦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进而统一六国的原因,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本文试从其用人制度及用人特点上 来分析秦国逐步走向强大的原因。历史上秦国主要有两大用人制度,客卿制度和军功爵制度,这两大用人制度是切 合时宜的,符合秦国历史发展需要。而且秦国的历代君主都能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做到唯才是举,用人不疑。  相似文献   

17.
夏增民 《南都学坛》1999,19(2):13-15,24
廷议制度是秦国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保证,而博士制度是将其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的表现,是把六国政治精华吸纳入行政体系的制度创新,是统一后新统治模式的尝试和政治运行模式的重大转折。反映了秦始皇“文治理国”的构想,是文化统一的重大举措。但由于政治形势的变换,秦始皇又不得不回归单一法家行政决策模式,并因此引起秦国的速亡。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的国家。凡是以农立国的国家,都把粮食生产看作维系国家安危的物质基础,封建国家的财富积累,也以粮食储备多寡为标志。秦自商鞅变法后,更把粮食作为“治国之要”的重要手段,使秦国很快走上了富裕之路。至战国末年,秦国的粮食已远远超过六国,“粟积如丘山”,“秦富天下十倍”。秦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特别重视对粮食的生产、管理和储备等各项工作,并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度,以保证国家对粮食的控制。云梦睡虎地秦律为我们了解、研究秦代的粮食管理制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辽代9帝的5座陵寝中,除乾陵、显陵2陵因考古工作不足、陵寝建制不齐备外,从祖陵、怀陵和庆陵的陵址卜选原则、陵寝朝向、陵园结构与建筑布局、地宫形制及崇尚厚葬的丧葬习俗来看,辽代自"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政策出台后,陵寝制度建设也经历了从借鉴学习、逐渐发展到有所创新的完善过程。辽代丧葬文化在对中原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坚守着游牧民族的诸多特点,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秦国共有31位国君,其中居雍者20位。居雍秦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奋发有为型、短命无为型和平庸守成型。相较列国而言,雍城时期的秦公总体素质不错,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秦公之所以善于借鉴,勇于变革,重用外贤,唯才是举,与秦人曲折的历史、多元的文化、特殊的环境、较为落后的状况以及图强的强烈愿望密不可分。雍城时期秦公的素质是由当时秦国的内外环境决定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秦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而作为引领者和决策者的秦公,其素质又决定着秦人的发展方向和秦国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