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学者,我见证了"学术史"从一个简单的"随想"走向拟想中的"学科"这一全过程.我说的"随想",是指我1991年6月写的那篇<学术史研究随想>,更指诸多友人发表在<学人>第一辑上的那组"学术史研究笔谈".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同仁一起,积极推动学术史的研究.当初的"随想",十五年后,竟然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课题",甚至有了今天相当夸张的说法,叫"学科建设",这让我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2.
社会互动是由互动的双方各自以"我"为一方与对方的"我"进行的.由于"我"可看成是由"心我"和"口我"组成,为了探究到底是哪一个"我"在参与社会互动,首先需要对"我"进行研究,然后从理性和非理性的视角探讨"心我"和"口我"何以一致或不一致,进而研究个性、道德、文化以及法制等因素对"心我"和"口我"的影响,最后就互动中"口我"与"心我"一致或不一致的正负效应及其规范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看到那些村干部、乡干部胡作非为,我心里就冒火,忍不住要写些<严管"村官">、<乡里的干部是关键>之类的文章"激浊扬清".这样的文章写多了,有人就嘀咕,说我只敢批评基层的那些毛毛官,专拣软柿子捏.我这人没啥大优点,就有一条:不怕别人嘀咕.你越嘀咕,我"走自己的路"的意志就越坚定.说我爱捏软柿子,还是真是让他们说着了,我就是喜欢照软柿子下手.顺便告诉大家,没人逼着我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我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的互动凸显了民族文化的焦虑.资本时代,商品经济是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经济动因;现代科学技术为其鸣锣开道;文化和宗教的原因是其文化缘因.所以厘清资本时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需要"经济场域",从而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疑问作出合理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5.
"鬼"在用来称人时,常见于贬义.例如:①刘庭淞这个人,是缠在我身上的一个恶鬼啊.②老板正耐心地等着几人醉鬼自己醉够了再滚出店门.③吹破天是附近有名的赖皮鬼.④浪荡鬼,不说没个正经心思,连路都走不正.再看几例:①这小鬼,真滑头!②这个小丫头,真是个机灵鬼!③"红小鬼",他亲切地喊我.这几例中的"小鬼"、"机灵鬼"、"红小鬼",都是称赞小孩子机灵可爱,是对其昵称,显然用于褒义.  相似文献   

6.
在"第一哲学"意义上,莱维纳的"他者"具有极强的伦理所指;"存在"被分为"相同者"和"他者",这实为终极的结构;由于"我"向"他者"的延伸,"我"成为"我"所是的"自我",而"他人"的领会是与"他人"的祈祷分不开的.在"现象学"和"犹太教"方面,德里达对自己与莱维纳在哲学上的认同并非完全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恰恰是"第一哲学"瓦解了"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去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恰是我以务农10年的知青农民身份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开始"三农"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的30周年. 我是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60年风风雨雨.1966年高中毕业正赶上文革动乱年代.1968年作为知青在宁波农村插队务农10年,切身体味了"左"的思潮,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公社模式、城乡分割二元结构带给农民的痛苦与无奈,也让我对农民有了极其浓厚的感情,打上了深深的农民的烙印.作为旧体制中最受折磨的农民群众的一员,我自然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由衷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  相似文献   

8.
向机器寻求灵感 玛雅·阿克曼想写一首歌,她写了好久,一首又一首,最终还是对自己所写的曲子不满意.她情绪低落地说:"我没有这个天赋,所有进入我脑海的旋律都很无趣,我无法想象谁会浪费时间去演奏它们." 玛雅·阿克曼心想,也许计算机能帮上忙.她想知道,计算机是否可以成为作曲的帮手.这是一种灵感的闪现.这一灵感导致"阿莉西娅"的诞生,这个电脑程序可以根据用户的歌词生成全新的旋律.  相似文献   

9.
"瑶瑶,快点!快下来!"纪初夏那个大嗓门又在楼下叫了. "来了!"我飞奔下楼,嘴里还塞着一大口油条. 纪初夏接过我的书包,没好气地说:"你不要每天都赖床好不好?每次都要我叫十几遍才下来."  相似文献   

10.
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主体间认同和交往困难,是哲学中传统的错误主体观念所制造的一个虚假理论问题.对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所抱的实体性和体验性两个教条,造成在"我"与"他"之间的认识论的非对称性,并最终产生逻辑上的主体间性障碍.其实,自我意识并非直接给定而不可分析,相反,"我"这一概念同样是一个具体的意识,有其意识形成结构.从普遍意识存在形式出发的分析表明,"我"是经历与"他"一样的反思历程后而形成的纯粹概念,"我"与"他"具有认识论对称关系,由此,主体间性成为先验可能的,从而根本消除了主体间性困难.  相似文献   

11.
最近这些年.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关于"大楼"与"大师"的名言广为传播,且日益深入人心.于是,国人好像得了大师饥渴症,到处寻找、拼命发掘,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出各种"大师"来.说句不好听的.只有在极端封闭且缺乏自信的时代,才需要如此"造神".眼看着这把"虚火"越烧越旺.把好些好人也给烤糊了,我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大胆断言:大师其实不太重要.  相似文献   

12.
我和男友总喜欢"对着干",他说去喝茶,我偏要看电影……每作对一次,我便能从男友的"屈服"中得到一次胜利的优越感.尽管每一次,我都多少有些后悔.你说我为什么会这样?  相似文献   

13.
从高三开始.学习一向优秀的儿子真正意识到高考的紧迫.原本在饭桌上爱说篮球和笑话的他,开始经常说"某某今天化学比我高了"、"某某昨天晚上又熬夜了"……搞得气氛有些紧张.我自认为在帮儿子解除高考压力方面做得"不错",一见儿子"苗头"不对,就一定要跟他谈心,反反复复叫他不要紧张.  相似文献   

14.
"人作为目的"原本应该是一种教育现实,但是真正的现实却往往是"人被遗忘",于是它才有必要成为我们今天对未来教育的一种合理想象和希望--一种教育理想.针对人被异化为金钱和分数奴仆以及"我-它"关系遮蔽"我-你"关系的现状,教育应当做到"把人当人看",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最大限度地适合每个儿童;应当"使人成为人",引领人超越自身,"相遇"在"我-你"关系中.  相似文献   

15.
对于"在场"这个词,没有一种字典含义或者权威讨论可以确定它的意义,以使任何一个使用它的人都接受.因此在使用它的时候,我们有很大对其意义进行调整的自由.事实上,在使用这个词的过程中,唯一切实可行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增进我们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当试图满足这一要求时,我将其与再现相联系.我要关注的是再现的一种变型,在此意义下,过去被允许以一种"偷渡"(鲁尼亚)的方式进入现在,以至于在历史再现中,过去在字面上也成为"现在".在分析历史再现的这个变型过程中,我采纳鲁尼亚所使用的所谓"平行进程"观念.  相似文献   

16.
读了《福建论坛》1984年第6期上李联明同志的论文《美的本质论辩——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说》,十分高兴.我觉得,李联明同志对"美的本质"作了长时期认真、严肃、深入、细致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对现有各派的美的定义提出了很多正确的意见,我很赞同.他也积极提出了他对美的定义的正面观点,其核心基础我也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第八回有言:"洞里原有个卵二姐,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个家长,又唤做倒躇门.""倒蹉门"即"倒插门","俗称男子到女方家里结婚并落户".其中"躇"普遍被释为"踩踏"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在雨雪、泥水中)踩".<现代汉语规范字典>释为"踩;(在雨雪、泥水中)踏".元关汉卿<王闰香夜月四月园>第二折:"我如今躇着脚踪直到李庆安家."<汉语大词典>释为"踩;踏".上述工具书将"踸"读音皆注为cha.其实"躇"正确读法应为zha,兹有文献和汉语方言为证.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我被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录取,担任采购.本来总经理明确表示,有一块工作专门让我负责,但是到了顶头上司口中,就变成协助他完成工作了.4个月来,上司只是分派给我一些跑腿的活儿,1周中有2~3天无事可干.让我觉得无所事事,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9.
"人家"可以用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分别指说话人自己和听话人,即分别指代"我"和"你"."人家"还可以泛指或专指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即指代"他/她".语言具有功能性."人家"指代"我""你"和"他/她"时,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并且有助于说话人实现其语用意图和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史铁生就在其小说创作中试图解答"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哲学问题.但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他却越来越相信作家理应向世人奉献自己的生命迷途.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史铁生通过讲述"我"与他人之间的相遇事故,传达了一种关乎人类存在本源的宗教哲学思想.从描绘"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寓言,到体现宗教关怀意识的神性言说,史铁生用他的思想与言辞,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与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