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是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深深扎根于黄河三角洲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枝繁叶茂、花果丰硕、姿态万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2.
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民间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江西民间音乐富有浓重的民俗气息,积淀了江西人民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反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探析了江西当代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与艺术特质,冀能够在茫茫的音乐研究大海里,更好地探索江西民间音乐这一绿洲. 相似文献
3.
4.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音乐文化历史资源、民间音乐资源极为丰富,且呈民间音乐分布地域广、种类繁多、乡土气息浓厚、独具地方特色等特点。特别是有些区域的民间音乐同该地区历史发展的特点、风土民情以及当地形成的旅游特色有明显的对应和天然的契合。但在旅游业日益发展、文化游不断受到大众青睐的今天。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还没有得以合理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对二者的相互关系、作用、互动效应认识不足。下面笔者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土族民间音乐的概况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土族民间音乐的分类,继而从保护土族民间艺人和土族民间音乐存续环境的角度,探讨了土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6.
7.
清代前期 ,燕赵民间音乐中大量保留了明末以来的多种艺术形式 ,并在时代的审美要求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形式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一些音乐品种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传入燕赵地区。乾嘉年间 ,“花部”戏曲与说唱音乐的兴起、“时调”的大量涌现等促使了燕赵民间音乐更快、更全、更高水平的发展 ,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均衡性和职业性。清代后期 ,燕赵大地之上各音乐形式间或相互吸收、借鉴而得到进一步完善 ,或分化、融合而形成新的艺术品种 ,在改革与创新中构建出新的格局 ,逐步形成了浓郁的燕赵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8.
东营利津县历史文化形态丰富多彩,主要有盐文化、黄河(大清河)文化、港口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凤凰城文化等.由于多种文化的不断融合,东营利津县地域文化形成了包容性、地域性、多元性的特征.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引起了东营利津地区的生产民俗、地名文化、居住文化、民间艺术民俗等深刻的变化.通过深入挖掘传承乡土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发展乡土文化特色旅游、增加乡土文化认同感、提升乡土文化品味等渠道,积极开发东营市利津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9.
王宏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4):116-120
我国非遗文化门类众多,音乐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我国不断提高非遗文化保护的力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意义,分析民间音乐传承萎靡的原因,探索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路径,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但是很多优秀曲种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需要有计划地加以扶持.河北省民间音乐的产业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是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的必然途径.必须完善产业化运行机制,大力挖掘现有民间音乐的宝藏,并依托大众传媒,扩大河北民间音乐的知名度.着手建立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打造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民间音乐品牌,并加大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音乐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记忆、教育和产业等多维价值。随着社会快速变迁和文化多元发展,民间音乐资源面临生态环境的破坏、艺术特质的流失、传承方式的脆弱、文化内涵的缺失等多重挑战。为使其传承发展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与接受期待,可从专业化、社会化、情景化和生活化四个方面探讨民间音乐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路向,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实现其多维价值的转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13.
14.
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是世界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构建中的重要内容。我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的构建和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学校音乐教育在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在教学中树立以民间传统音乐教育为本的教学主流思想,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改革,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向着世界整体人类音乐文化的回归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汉代是黄河变迁史上的重要时期,黄河主河道在西汉时几经变动,最终于东汉初固定于现行河道,并持续八百多年时间至唐后期,为今天确定黄河三角洲的地域范围提供了历史依据;伴随黄河决溢而产生的滩涂和在入海口不断淤积的新增土地,成为黄河三角洲吸引外来人口从事开发的重要动力;汉代黄河三角洲在经济、人口、城市和文化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16.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集多元人类文化为一身。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地理环境和文化意识密不可分,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对它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学科向度中。本文借鉴社会科学的学科理念,提出研究本土音乐文化,在关注音乐本体的同时,更要强调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综合运用音乐地理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拓展音乐研究多维视角是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刘三姐歌谣依托歌圩得以传承与发展,其具有增强族群凝聚力、维系族群和谐、促进家庭和谐、倚歌择配等社会功能。然而,刘三姐歌谣在传承发展中仍面临原生壮语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受到限制、刘三姐歌谣传承人缺乏、刘三姐歌谣文化商业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要促进刘三姐歌谣的传承与发展,应采取多种渠道,促进刘三姐歌谣的"本土化"发展、创新性发展和"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移民区域。移民活动始自明洪武永乐年间,延续至21世纪初。黄河三角洲移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移民时间长,来源广,成分杂,种类多;移民原因以内部"拉力"为主;移民形式主要为有组织的政府安置;早期移民大多属转迁后移入;外来人口安置与区域内移民相伴进行。 相似文献
19.
特色产业园区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它的建设一方面依托于当地特色产业的集聚,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园区内同类产业的整合,提高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本文基于产业集群视角,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并对黄河三角洲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进行了优劣势分析,进而探讨黄河三角洲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特色产业园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1]作为近代中国移民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移民活动既有与其他地区的共通之处,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移民活动与黄河运动高度关联,黄河冲决与造陆成为引发移民举动、实施移民行为的主线;外来移民安置和区域内人口迁移相伴进行,使移民活动极为频繁;移民性质属于典型的灾害移民,迁移人口为各地灾民和习惯于"赶黄河"游走式农耕方式的当地居民,劳动力素质偏低;区域"拉力"不足,移民返迁率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