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敏 《决策》2005,(11):40-41
如果我们不知道明天购置商品房需要多少钱,不知道将来孩子上学要花多少钱,不知道老了得病医疗保险有没有,不知道如何去保障风烛残年,就是说人们对生活没有办法产生明确的预期,你会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2.
2013年5月15日下午,我校一位年轻教师小林在QQ空间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当一个老师辛辛苦苦的为孩子着想时,家长会觉得那是老师理所应当的;当一个老师稍稍有不妥时,家长会毫不留情的指责老师;当一个老师,有多少痛?谁知道?说白了,老师无非给学生和家长打工的。凭什么如此认真?工资高吗?有正常的休息时间吗?老师,一个卑微的工作!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3.
制假与打假     
在“毒大米”还没有被揭露成“毒大米”的时候,很可爱了一阵子,它油头粉面,浑身清白,装得像珍珠,尤其在淘洗时,居然能漂起油花子。买大米买回了油水,对每个小民来说都是一种喜悦,生活确实越来越好了,连大米都能肥出油来,这不是祥瑞之兆吗?若不是新闻界及时告白天下,小民肯定会坚定不移地吃下去,直到咀嚼出幸福的感觉来。这种大米是陈年的霉变米,据说能吃出肠癌来,连口味不刁的猪都不肯染嘴,却被坏透顶的奸商抛光上油后,推向了千家万户。这种抛光用的油是石油产品的下脚料———基础油,人吃化工废料会有什么结果呢?也许能…  相似文献   

4.
自去年以来,在理论界、学术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流行语:中国不能当“世界工厂”。中国不当“世界工厂”,想当什么?想一步跨进“科技大国”,经营“知识产权”,但我们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5.
退贿一点都不奇怪,看看那些廉政账号里的钱,就知道有多少官员在退贿。但将“退贿清单”在网上高调地晒出来,恐怕是第一人。当潜规则布满周围,一个官员想要独善其身,是很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6.
"没有人比妈妈更了解你,可是她知道你有多少短裤吗?" "乔基公司知道." "妈妈知道你往每杯水中放几块冰吗?" "可口可乐公司知道." "妈妈知道你在吃椒盐饼干时是先吃口袋中的碎块,还是先吃整块的呢?"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也早已深入老师们的心。他们曾认为,新课程的理念是先进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大班额教学背景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理念似乎又有一定的难度。在大班额课堂上如何克服课堂上的“盲点”?如上课时你能关注每一位学生吗?每一时刻有多少学生心不在焉?你的讲解每位同学都听懂了吗?讨论时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参与等,现针对这些“盲点”,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朱又可 《领导文萃》2008,(24):40-40
目前看到一段未公开的资料,记录了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的一段讲话。任老讲“和谐”。他说是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并说这是他自己的说文解字:“和”,就是每个人都有粮食吃,“口”字旁边一个“禾”嘛:而“谐”呢。是“皆”加一个“言”,让人人都说话。“人人有饭吃,人人畅所欲言,不就是‘和谐’吗?”看过者无不大笑。  相似文献   

9.
广告能消费吗?现在人们的观念中还认为它不能。在芸芸众智的法眼中,广告只不过是促销的手段,只有被它促销的产品才是我们可以消费的。可是,既然广告不能被消费,那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的消费者为广告付钱呢?虽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未被告知价格中哪些是商品的真正价值,哪些是转嫁给他们的广告费,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谁不知道?既然广告是被消费者花钱买走了,倘若它又不提供消费的价值,那这是否应算是对我们消费者权益的一种侵害呢?因此“广告应该能消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严肃话题。与广告具有可比性的是商品的售后服务…  相似文献   

10.
民间有句俗语:“节棉有衣穿,惜粮有饭吃。”为了提倡节约,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了这么一个故事,严监生临死的时候说不出话来,瞪着两眼,挣扎着伸出两个指头,大家都在猜测,有的问,老爷,是哪里还有两份账没有收回吗?严监生依旧僵着两指,有的问,老爷,是哪里藏有两个金元宝吗?  相似文献   

11.
其实每月四五千元的收入在成都还算不错的,但生活开销还是很大。阿俊说,除去房租,农、食、行这些基本的开销,加上时不时要给家里人寄点钱,实在没多少钱能省下来。按这样算账,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在成都买得起房了  相似文献   

12.
信不信由你     
哥伦布疯疯颠颠地带着一帮无赖消失在海雾中的那一天,欧洲人知道自已就要踩着这小子的脚印登上世界宝座了吗?印第安人知道自己的伊甸园就要被风马牛不相及的什么白人夷为平地了吗?马克思丧气地承认自己没有诗才,既赶不上歌德也追不过拜伦的那一天,全世界的诗人们知道一朵红色哲学的火苗就要把资本的天堂烧得灰头土脸了吗?林则徐知道这位叽哩呱啦地议论他的大胡子犹太人的雕塑会跟自己的雕塑并肩在中国城市公园纳凉吗?比尔·盖茨叽叽歪歪退学吃“软饭”的那一天,全世界大学高材生们知道全球首富的王座上就要换上一位不修边幅的淘气包…  相似文献   

13.
制度之优     
一群人围在一起聚赌 ,每人面前堆放着若干钱币 ,一阵风起将各人的钱混在了一起。每个人是知道自己原有多少钱的 ,但现在既然已经混合 ,钱上又没有写名字 ,因此就有产生虚报数额的可能 ,不要说大家都想虚报 ,只要有一个人虚报 ,总帐就合不拢。这时候怎样才能把钱正确地区分开来各归其主呢 ?这个事情在经济学家来看 ,就是如何设法教人说实话的问题 ,假使每个人都恪守道德 ,决不贪图别人的钱 ,或是他们讲究某种迷信 ,认定非份之财会使自己带来非份之灾 ,他们便都会说实话 ,自己是多少便说多少。但只要有一颗老鼠屎就会坏了一锅汤 ,所以上述“假…  相似文献   

14.
李寿双 《经理人》2011,(8):104-104
支付宝事件揭开了VIE的盖子。 有人赞叹,VIE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但又有多少人知道VIE背后的艰辛。VIE对企业来讲是一个好东西吗?显然不是,它不仅存在诸多法律风险,而且会导致结汇困难等一系列弊端。但为什么又这么多公司义无反顾地走向这条艰辛的道路呢?答日:大路不通,所以走小路。这就像红军漫漫长征,长征路是条好路吗?  相似文献   

15.
和尚“吃水”的寓言虽家喻户晓,却常常让我们走入误区。一个企业效益不好,不在其它方面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归罪于“和尚”多了,于是减员、下岗。不过,人员少了,效益就真的能上去了吗?然而,人员减了却并没增效,“和尚”少了,还是没水吃。看来,有没有水吃,与和尚的数量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企业效益如何,未必就在于人数多少。日本的丰田公司、我国的海尔集团都有几十万员工,但并不因人多而效益差。相反,因为规模大,人多势众而兴旺发达,称雄于世界。所以解决和尚“没水吃”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和尚多少的问题。解决吃水问题,关键在管理。我们…  相似文献   

16.
在大多数老板心里,自己既担负着引领公司发展的重任,还要保证公司所有员工都有饭吃、有钱赚,绝对是一个好老板,在某种意义上,自己还是员工的救世主,为他们解决了生存难题. 这些老板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我给了下属钱赚,所以怎样要求他们给我做事都是理所当然.或者我作为老板,每天兢兢业业早出晚归,下属加一点班也很正常.更有人认为,经不起折腾的员工都不是好员工,等等. 但员工心里可不这么想,几乎没有人打心眼儿里喜欢加班,也没多少人喜欢在别人的手下做事,更没有多少人喜欢接受折腾,在一些员工心里,自己老板简直就是个自大狂、吝啬鬼,甚至是个"混蛋".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像一颗珍珠,有的人不是珍珠,不能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但他是一条线,能把那些珍珠串起来,做出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来。  相似文献   

18.
天价     
我总怀疑那一万元一瓶的酒、几千元一条的烟,究竟会有多少人去消费。不料得到的消息,愈是“天价”,卖得愈火。国有的烟酒行业为什么对“天价”烟酒情有独钟,竞相生产?原因无他,因为他们也在吃公家。从公家钱库里套出钱来,化为利润,再交还部分作为税收——钱也赚了.业绩也有了,何乐不为!  相似文献   

19.
设想一家企业两年未进行任何培训会怎样?企业会走下坡路吗?会倒闭吗? 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很多企业在成长初期可能在前5年或10年内都没有任何我们所说的培训,它们不仅没有倒闭反而成长壮大了。  相似文献   

20.
如何激励员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科学文摘》2000,(3):33-34
春节刚过,几乎每一个公司的员工都已拿到了或多或少的"年终薪酬",不少的企业领导者甚至把它当作激励员工的一项头等大事.然而在员工的创新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难道仅仅发给员工多少钱便能激发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