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禅宗哲学是融合了佛家与道家、儒家之后的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中国哲学、文学和艺术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随着对物理学研究的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物理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间具有某种平行性。这种平行性的根源在于二者遵循相同的逻辑——禅宗逻辑。 相似文献
2.
林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3)
庄子和禅宗在学术思想演变史上是有着传承之关系的.然而,作为已经融通了庄子精神的禅宗,通过消解一切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庄子哲学所不能克服的悖论和矛盾,实现了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诗性超越. 相似文献
3.
孙雪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416-419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4.
黄承贵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4):41-45
世人多从庄子美学 ,来研究其与禅宗美学的关系 ,忽视了老子的美学思想。其实老子美学中的许多思想也值得我们去挖掘。本文旨在将老子之“道”与禅宗之“禅”两种抽象的审美指向加以比较 ,谈谈老子与禅宗两种自然主义审美风格的特点和异同。自然 ,是中国美学的支点 ,也是美的感性所在。窥豹一斑 ,探究古代自然美之特质 ,也能显现出道家和佛家两种审美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5.
丁三东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6):23-28
本文认为,要正确理解黑格尔的判断学说,就必须把该学说置于他思辨逻辑的整体构想之下。亚里士多德、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学说主张,判断的结构是主词与谓词两种概念通过系词“是”的联结;黑格尔则认为,判断的结构乃是主词向着谓词的概念发展,“是”所刻画的正是概念“是起来”的生存论特征。黑格尔对判断的讨论同样服务于整个思辨逻辑的任务,即阐明一种自规定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庄子道德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四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现实逻辑看,是特定时代的“庄子式”烙印;从实践逻辑看,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安顿与张扬;从理论逻辑看,是对老子和儒家思想的融合与扬弃;从反思逻辑看,是对非“道德”行为的归因与批判。庄子的道德观并不是一整套修身治国的规范,而是在分析道德的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基础上,意图从根源上破除人自然本性之外的各种欲望与道德知识,从而重建道德基础,回归人的本性。 相似文献
7.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1):97-104
从《庄子·齐物论》中的三问三不知到《庄子·应帝王》中的四问四不知,无疑都体现了庄子思想中的怀疑主义倾向。考察庄子思想的理论来源,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怀疑主义认识论的产生并非无源之水,事实上应该有一个思想上的酝酿过程,主要由老子的"不知"思想发展而来。老子的"不知"思想为其提供了基本的语词、内容、范式,本身已经具有了一种怀疑倾向。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于诸多方面将这种怀疑意识推向极端,使之正式"升格"为怀疑主义,并为怀疑主义提供了一个由"不知"到"真知"的归宿。但是,庄子怀疑主义在此后的发展可谓后继乏人,这主要是由其学说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李永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庄子》一书的寓言形式暗含了它对知性思维的否定,从而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主体特征。庄子美学启迪感性并赋予哲学以生命价值,同时《庄子》哲学的诗性语言,从内容到形式完成其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9.
受到老子用以把握“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史官理性的影响,庄子提出了以无为用、循虚因顺之主张,但其主张仅只是险难时世中个体迫不得已的避祸存身术,而不像在老子思想中那样,是人主为维护其家国利益所采取的政治谋术. 相似文献
10.
梁志学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8
康德建立了逻辑与形而上学统一起来的先验哲学。他的逻辑是独立于传统逻辑之外的哲学逻辑 ,他的形而上学是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科学形而上学。他的这项开创性的工作为欧洲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贡献。费希特改进了他的先验逻辑和科学形而上学 ,建立起了完整的先验哲学体系。黑格尔吸收了康德和费希特先验哲学中的辩证内容 ,批判了它的主观唯心论基础 ,建立了以客观唯心论为基础的、具有科学形态的思辨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1.
张京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3):31-35
老子和庄子在道论的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学术归止即社会和政治观念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其原因在于不同的实践主张引申自道论的不同层次。老子在哲学本体论上虽然有形而上学的道论成就,但是在政治观和社会观上,很大程度引申于较低的“有无相生”的层次,庄子的社会人生追求则是要求与“大象无形”的绝对概念相一致,由此形成了二人学术归止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石开斌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92-96
先秦老庄建构“道”的哲学体系,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宁静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由此,老庄阐述了合“道”的整体幸福、悟“道”的精神幸福和法“自然”的真幸福.这种幸福观对缓解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蔡运章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2):5-8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 ,由《易经》、老庄到《易传》所建立的一套完整而独特的东方哲学体系 ,塑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周易》、老庄哲学中宇宙生成的“元气”学说、“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人类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以“天人合一”观念为核心的东方哲学思想 ,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丰厚礼物。 相似文献
14.
侯艳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95-98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中,学界一般认为天概念在老子和庄子的视野和言语中是单纬度的,即仅仅是自然之天。事实上,老子与庄子的天概念同时兼具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两种内涵,既是被人们事奉的宗教之天,又是包括自然现象在内的自然之天。在老庄的哲学体系中不是矛盾的,与其最高哲学范畴“道”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颜文强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10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成书于西周前期,《易传》成书于战国后期。先秦道家思想于春秋末期形成,刚好处在《易经》、《易传》的成书之间,而三者定然会相互影响,因此文章以此为视角,从易道思想的共同推动力、易道融通的哲学基点和阴阳对待、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感而遂通、直觉体悟的认知方式4个方面初步探析了《周易》与老庄思想关系的渊源贯通性,以期对于易道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马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1):1-6
悖论的辩证逻辑公式应该显示出:悖论是人们主观上认为的悖论和实际上的悖论的两个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体.悖论创新法:自觉地建构并消解悖论,以此修正和发展学科理论系统.一个容纳悖论的辩证逻辑系统应该是把悖论的辨证逻辑公式作为该系统的定理的辩证逻辑系统.弗协调逻辑的根本缺点是把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相混淆.建立辩证逻辑形式化系统应以对立统一思维律等辩证思维基本规律为公理或主要定理. 相似文献
17.
龚丽英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75-279
老庄思想自古是中国知识分子遭受挫折后藉以调节心理,安顿生命,养护心灵的哲学,老庄著作自19世纪末翻译成英文传入西方后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进入一些著名作家的创作视野。文章撷取了奥尼尔、王尔德、毛姆三位英美作家的代表作品加以分析,综合评述了有关他们的创作与道家思想的某些契合关系,揭示出他们各自生活中不同的精神创伤是老庄思想与他们取得共同的心灵契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辩证逻辑,把我国的逻辑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4):80-84
1.在21世纪,我国的逻辑学研究应以辩证逻辑为重点,把逻辑科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辩证逻辑阶段;2.辩证逻辑是关于辩证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必须克服把辩证逻辑与辩证法相混淆的错误倾向,沿着辩证逻辑逻辑化的道路前进;3.王路《“辩证逻辑”的历史与未来》所散布的所谓恩格斯的“辩证逻辑”不是“逻辑”,只是“辩证法”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陈润兰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21-24
韩少功后期小说创作从中国庄禅哲学中获取了创旧图新、融会东西的灵感和智慧,庄禅哲学的相对主义促成了其小说观念的重新定位,禅宗的直觉思维特性改变了其小说思维模式,禅宗的神秘主义因素则为其小说表现手法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20.
付粉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55-59
老庄哲学包含丰富的养生思想,注重对生命的保养和维护。以"道"为根基,从"道"的自然品性出发,老庄确立了自然而然的养生原则,反对人为的"益生""厚生"之举。生命是形体和精神的统一,形体的保养是养生的基础,而养神又是养生的关键,在形神兼养的基础上,老庄主张以神立形,以德塑形。为了达到形神兼养、以神立形的养生目标,在坚持自然养生原则的基础上,老庄提出了知足长足,以"无"求全和专气致柔的具体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