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0 引言0.1 同源反义词是指语言中有着同一来源,具有相同或相承的语言形式,但指示着相反或对立意义的若干语词。本文试图对汉语同源反义动词的形成及演化方式做一探讨。由于历史演变,古汉语中的词在现代汉语中可能仅是一个语素,但这並不影响本文对其意义的分析。0.2 本文判断两个以上的词是否同源反义的标准是:一、语音相同或相通;二、语义相反而相通。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所以第一条是同源词所必备的。但汉语历史悠久,语音经历了许多演变,“源头”的语音究竟如何,目前无法知道。一般对汉语语源的探讨,多以“先秦语音”为依据。把“造字之  相似文献   

2.
王霜梅 《学术交流》2008,(2):139-141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的手段.隐喻作为人类共有的思维模式具有人类共性,但在不同的语言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又具有民族个性.共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个性是造成交际误解的主要原因.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着隐喻式定中结构,从语序来说,英语中的定中结构包括顺行和逆行两类,汉语定中结构则属于逆行结构;从对喻体的选择上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塑造了喻化过程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问的对应关系,因此语言中的大多数隐喻在表现文化特征时,只是部分对应甚至根本不对应.对隐喻的准确理解要求理解者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性,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对比—主语与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对比—主语与主题高登亮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由于两种语言的语系不同、使用语言的民族不同,因而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不同;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同一概念时,会用不同的词汇和不同的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4.
汉语诗性并不只是从大量汉语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而是汉语与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相互适合"的必然产物,有其现实的心理生成机制,是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活动的一种鲜活特性.但是,在学理层面上对这种心理生成机制进行描述往往会遭遇来自一些理论"常识"的干扰和否定.本文拟从语言的存在方式及与左右脑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语言与原始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通过对相关理论"常识"的置疑与辨析,破"旧"立"新",对汉语诗性的心理生成机制作出一定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毛玲莉  王灵霞 《社科纵横》2006,21(9):171-172
英语民族和汉语民族在思维上的差异对英语和汉语语言的结构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外语教学的难点和翻译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也正是这些差异之处。本文在对英汉句子重心及修饰语位置的异同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英汉句子结构的异同,并对产生句子结构差异的英汉民族思维方式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英汉语言差异所产生的原因,掌握这些差异的规律,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汉语诗性并不只是从大量汉语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而是汉语与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相互适合"的必然产物,有其现实的心理生成机制,是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活动的一种鲜活特性.大量有关汉语加工特性的实验结论可以证明:首先,语言特性不同,对脑区功能进行"争夺"的"登陆"点也就不同.表音文字加工因其听觉特性而出现左半球优势,表意的汉字加工则以其视觉特性而形成右半球优势.其次,这是因为,汉语加工中汉字的"形义联结"最为巩固,因此来自字形激活的直接通道起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视语音作用的存在.最后,汉字"形义联结"所呈现的视觉特性是与右脑思维的心理特性"相互适合"的,因此汉语加工呈现出鲜明的右脑效应,但语音作用的存在和大脑活动的整体性都决定了左脑思维功能也必然积极参与,共同构成汉语诗性的心理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东北方言通过词缀、叠韵的使用以及语音的高低起伏变化,使拟声词不仅用于叙述,而且用于描摹和抒情.词缀配合语音的轻重格式变化延长了生理之"气"的运行过程,从而使心理之"气"即情感的表达更为夸张和透彻.叠韵和儿化及语音的高低起伏格式一起强化了语义,折射了东北人的生活趣味.拟声词的大量使用体现了东北人以情感和感受为核心的文化取向.东北民俗喜剧语言的押韵方式是对传统诗歌押韵方式的反叛,它在字数和句数上没有限制,词义、词性不讲究对仗工整,常用仄声韵,韵脚后附加助词或词缀,以及随时换韵和一顺边口的特点都和东北文化的快乐和狂欢特征具有同构关系,体现了东北文化的独特气韵.  相似文献   

8.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民族文化精神的贯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着该民族独特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所谓语言的民族性也就意在于此。而外国人在学习汉语言的同时,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着汉民族的文化。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紧紧把握汉语在语法、构词、文字等方面所独具...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教学拟声词的过程中的进行了一点尝试,一丝探讨,以寻觅、模仿、赏析、活用的步骤紧扣着拟声词来训练.让学生练习并展示自己用拟声词进行的说话、写话、习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遵循读写结合,由读到写的原则,让拟声词给学生的语言添色彩. 一、寻觅拟声词,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10.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1.
冯蓉  靳松 《社科纵横》2008,23(4):111-112
本文通过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传播又离不开语言.要学习语言就要学习相关的文化,通过文化的学习了解语言构成和发展的轨迹,了解由于文化不同形成的思维定势的不同对语言的作用力.文章中作者通过以汉语和英语为比较蓝本分析说明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试图为语言学习者进一步拓宽语言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民族法学应属于法学二级学科范畴,具有民族特殊性特色和法学学科本色特征,有效纠正抽象意义上以综合性、交叉性、跨学科性和民族学性为代表的存量学科传统特征.民族法学在学科本位基础上作用于特殊性的研究对象,运行法学本体思维,拓深法学领域,形成法学本色规则,追求法学内涵、价值和目标.据此,民族法学全面蕴涵诸多法学价值素材,重点突出民族属性特征,汇集出法学本色特征.法学是民族法学依存的理论空间,民族是其核心特征标记,共铺有民族内涵属性的法学学科轨道.  相似文献   

13.
字母词的界定及其构成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君 《学术交流》2004,(11):162-165
"字母词"是汉语中在一定言语社团使用的部分带有字母或完全用字母表达的词。这类词从它的性质看,具有音义结合的特征;从书面语和言语角度看,属于语言现象;从汉语和外语角度考察,它又具有汉语词汇性质。字母词在构成类型上,按字母构成情况划分,主要以对外语词语或其缩写形式的直接使用等6种形式出现;从字母产生的途径看,大致存在取自外语某词语的首字母或分别取自几个词语的首字母形成等10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5,(9):147-149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达。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就翻译而言,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转换。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有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本文拟从英汉语的思维方式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探究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萍 《学术交流》2006,(5):141-143
现代汉语新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新词语形成方式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新词语在对汉语造词方式继承的同时,还不断地创新,如类词缀的出现使汉语出现语群现象,字母词的增多,方言词挺进普通话等。新词语通过各种构词方式大量出现,使现代汉语词汇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构词方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词义。同时,新词语在构建上也相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运用附加模式造词形成的新词语日益增多,缩略词仍保持着活力,一些造词法因各种原因基本不用。对新词语的全面分析和正确使用、积极引导,必将使我们民族的语言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6.
孙明哲 《学术交流》2006,(3):164-166
文化的核心特质是作为观念系统的存在,是潜藏在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下的共同的观念系统,即概念性设计和共同的意义系统。它作为各民族既得的思维传统,以一种潜在的惯性力量制约着人的思维过程,形成该民族特定的认识背景以及信息的选择、加工和理解系统,形成该民族特定的理解力和行为方式。文化是各民族自我认识、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刘德岗 《社科纵横》2012,(9):84-85,91
朦胧诗人北岛,可谓当下汉语诗坛领军人物。通观其诗歌写作,应以20世纪90年代移居海外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其移居海外后的后期诗歌写作中,其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主要运用的是直觉思维。这一直觉思维方式与言说方式直接造成了对现实的摧毁和对真实的颠覆。毫无疑问,被摧毁的现实给诗带来了极高的审美价值:一方面它使诗实现了美与真的分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诗歌语言的巨大张力。  相似文献   

18.
赵喜桃  朱小琴 《唐都学刊》2006,22(6):147-153
从语法角度可总结出汉语的不足与缺点,实际上在语用中几乎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与完善。因为汉语在使用中,非常注意贴近语境及汉语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并且非常注意从语境中吸取信息补偿的功能,使得汉民族语言显示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魅力。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也使汉语新词形成有着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白玛仁嘎 《生存》2020,(15):0073-0074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普通话口语课堂建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普通话发音技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要对其背后的文化习俗和汉语思维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用更加规范的词汇和语法来表达自己,在形成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培养语文思维,这就需要高校和高校的共同努力,高校要加强普通话口语课堂建设,加强基本语言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20.
一、对近年传统文化与语言关系研究的试评 近年随着学术思想的研究,汉语言学领域内掀起从传统文化角度探讨汉语汉字的热浪,无疑是一种喜人的情景。愚以有限的涉及面观察,这种趋势无外乎两种。其一是以西方当代哲学视角解释中国汉语汉字的学派;其一是传统小学空前活跃、现代汉语难见“柳暗花明”,汉语修辞学方兴未艾、而逻辑学队伍急待壮大,四者的共同动向是经常联系到“传统文化”,“传统思维”而加以研讨,但言之不明。以管见言之,以西方哲学导入汉语言文字者如非“小学”根基欠丰,则显得联系实际汉语言文字复杂现象太少;而后者尽管在论中提到“传统文化”、“传统思维”、“民族心理”,但未展开有机的结合论证。所以尽管具备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学者之作,亦时见此憾。传统文化与汉语汉字的缘分究竟如何体现,轨迹若何,人或莫知所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