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健 《兰州学刊》2013,(2):55-59
进入后经典文学时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丰裕化甚至"超量供给"的局面,经典式微已不可改变。而文学的市场化和大众化、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等因素也都对传统经典生产机制提出了挑战,经典文学时代行之有效的那套经典生产机制开始失落,其对经典的绝对权威认定已经基本失效,一个"新的文学生产机制"正在形成:经典生产开始更多地取决于现代经济资本而非传统的政治资本与文化资本,所奉行的是经济法则和市场逻辑。由此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文本冠以"经典"之名被生产出来,最终导致经典生产陷入处于无序状态。  相似文献   

2.
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叙事学研究,出现了由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这一新的理论范式,既继承了原有的相关理论资源,又使叙事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广的时期。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两者之间,相互间的关联、继承、互补与共存是十分明显的。后经典叙事学不是要摒弃经典叙事学,取代经典叙事学,开展一个与经典叙事学理论毫无关系的新方向,而是在已有基础上所进行的范式调整与转换。这一范式调整是叙事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其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天山是亚洲文明交汇的轴心这个命题从六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揭示了天山的地理特点;第二,阐述了天山的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MODS);第三,论述了天山是东西亚洲交通的枢纽;第四,论证了天山是南北社会交融的纽带;第五,阐明了天山是边疆长城延伸的走廊;第六,表达了天山位于亚洲文明的十字路口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张大为 《江汉论坛》2006,1(9):135-137
世纪之交的中国诗坛,感染了经典焦虑症。诗歌经典的标准是什么?新诗是否应该经典化?诗歌经典如何构建?围绕这些问题,本期笔谈刊发了吴思敬、王珂、张大为的文章,分别从新诗经典化的程度、评价,新诗是否应该适度经典化,当前诗歌创作中的问题与经典的反差,新诗在后经典时代如何构建经典等等问题展开论述,涉及到当前新诗经典问题研究的最前沿问题,有学术独创性,期待学术界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高岩 《学术探索》2014,(4):105-109
戏仿作为一种叙事策略,在很久之前就出现于欧美的小说创作之中,但人们对戏仿的评价并不高,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很不严肃的低层次的表现手法。戏仿者在选择素材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进行延续或者戏谑性地再创作,《哈姆雷特》就是经常被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家进行超文戏仿的一部经典作品。本文针对戏仿作品的各个组成要素展开讨论,并结合《哈姆雷特》的现代戏仿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这一类别作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文学仅仅是作为人们自由精神意志的表现而存在时,它可以全然无视外部世界的种种要求而充分展示创作者自身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样的文学往往以艺术价值见长;而当文学创作除了表现作家的心智情感之外,还必需顾及世俗世界的纷繁多样的审美趣味时,文学的精神和艺术价值就势必受到削弱而更显示出商业价值。尽管在工商社会里文学的艺术价值总是在商业价值的咄咄进逼之下显得窘迫与萎顿,也尽管文学的艺术性和商品性是一对通常情况下难以调和统一的矛盾,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文学会随着工商社会的高度发展而最终沦为地地道道的商品。事实上,…  相似文献   

7.
丁仕达 《东南学术》2002,(2):103-108
策划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诸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谋划思想,对现代经济咨询策划影响颇深并备受海内外商界推崇,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经济策划咨询业水平较低,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特别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面对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年轻的中国策划业任重而道远。本文揭示了现阶段经济策划咨询的特性,如包容性、经济性、预见性、实效性等,力图对它的运行规律进行一些探索,针对性的提出中国经济策划咨询业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及经典,人们经常会提到它百读不厌的特点。但这一特点是如何形成的,一直缺少集中而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经典的耐读性源于读者阅读时的两种体验,即陌生与熟识。读者所获得的陌生感,源于文本的三个特点,即经典的独创性、内涵丰富和深刻;而阅读经典的熟识感,则与经典所表现的内容与读者的关注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有关《读书》的争论,虽然因“长江《读书》奖”而引发,但背后的原因,不能不牵扯到这几年《读书》杂志的变化。《读书》杂志原来由沈昌文先生主持,大约四年前改由汪晖等人主持。几年来,风格大变,订数一路下跌,使喜爱《读书》的一批读者和作者感到失望。本来,无论谁主编刊物,都有权决定这个刊物的面貌。但《读书》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一直是中国知识界首选的交流思想的公共平台,现在已经渐渐演变为以某个学派为主的园地,就不能不让曾经喜爱它的人们感到遗憾了。 对于《读书》的转向,不少人对执行主编汪晖有意见。我倒不赞…  相似文献   

10.
文明的起源与轴心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在对人类文明进行宏观分析的尝试方面颇具代表性,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他认为人类具有唯一的共同起源和共同的发展目标,而这就是世界历史的结构;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发展中,有着一个对人类以后的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的所谓“轴心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发展的初期,都存在着内部的矛盾和张力,这种张力具有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的内在机制,正是由于这种机制的存在,才使这两个文明都发生了自身的突破,并由此成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大的文明。事实上,在考察文明的时候,应该从多重视角来考察:一方面要把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另一方面,也要把文明分开来进行个别的考察,汤因比即在雅斯贝斯的基础之上,把轴心期的时段大大地缩小或是延长了,可以说是对其理论的一种补充。总之,任何一种理论被应用于分析真实的历史时,都会存在局限性以及不合用的地方。因此,历史和史学认识论永远需要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综观20世纪的政治发展,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后发展国家的政府在实施政治治理的过程中,合法性不断降低,危机状态不断恶化,甚至导致重大的政治动荡甚至根本性的政治转型。而在这一问题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又体现为,在以合法性为轴心的政治治理中,后发展国家经常面临着秩序与民主之间矛盾冲突所带来的转型性治理困境。一、现代化往往意味着政治治理处于逆境当中的社会状态 我们所讨论的主要是处于现代化进程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社会转型问题,包括了发展中国家向现代政治的过渡、发展,俄罗斯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也大致…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与理论:变与不变的辩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何谓文学经典?荷兰学者佛克马和蚁布思认为是“精选出来的一些著名作品,很有价值,用于教育,而且起到了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的作用”,但他们同时认为,这个定义有一个缺陷,那就是遗留下了“谁的经典”这个未被回答的问题。所以,他们认为应该重视另一学者高拉克注意到的“把经典的文化和历史多样性简化为一种极端保守的经典的倾向”1。也就是说,应该努力从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来看待“文学经典”问题。一方面,就静态的“文学经典”这一术语的内在属性而言,它指称具有权威性的一些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很有价值,被用于教育,惟其如此,它也同时具…  相似文献   

13.
14.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先秦诸子思想,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本文尝试采用这一观点对大学语文中《先秦诸子语录》一课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5.
“轴心期”是雅斯贝斯提出的一个历史命题,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一个“对于人性的形成最卓有成效”的文化飞跃与突破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包含于这一时期内并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由于“轴心期”是一个政治分裂与社会动荡的整合时代,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危机感,衍生出浓烈的忧患意识并努力实现对忧患的超越,从而促发了人类精神的觉醒。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整合运动中,传统观念与社会格局同动荡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自然、社会自身内部结构、人类自身三个层面上均产生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并实现着对忧患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赵炜 《南方论刊》2010,(12):68-70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伦理政治的困境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的内生性原因。政治"去"伦理化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与政治变革的本质诉求。其时,革故纳新的先声先驱通过理论的先导与实践的现行挑战合法的权力与权威以粉碎解构旧制度的合理与合法性,非伦理与去伦理则构成思想界的主流,政治社会由宗法伦理的实践样式变革为道义伦理的目标性诉求。  相似文献   

17.
李跃红 《学术探索》2012,(6):143-146
经典阅读乃支撑人文学科存在的基础。但人文经典阅读却普遍遭遇冷落,大学人文学科教育亦莫能外。由于本科生经典阅读改善尚有诸多限制,人文学科研究生学习,几乎成为现有状况中实现经典研读目标的最佳也是最后机会。由于学生阅读经典存在各种困难,因而教学方法设计对于帮助学生完成阅读十分重要。鲍姆加藤《美学》研读引导过程剖析,或可提供一个例证说明。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谈谈当下媒体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呼唤传媒发展与传媒竞争,但身处一个媒体丛生、信息爆炸的传媒时代,我们反而有些无所适从,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信息,所谓的公共领域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反而出现了逐渐萎缩的现象。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媒体议题应该是更加公共化,更能够反映问题,信息更具有分析性,  相似文献   

19.
经典与反经典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对共生现象。经典的形成和长期发生影响,离不开经典的自身价值品质、时代的审美风尚、主要作家与批评家的阐释,乃至于政治要求、类书和选本的塑造等。这些因素的不断组合、变化,也导致了反经典的出现。反经典使经典的地位动摇,也可能对经典起到必要的补充和激发作用。经典与反经典还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辩证统一。反经典之反通常不是激烈的颠覆,这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极端反经典形成对照。今天,对古代文学的经典与反经典的反思,需要同时考虑到古代与现代两个不同的传统,借助于经典以及经典的阐释,我们才能真正将传统与现代贯通起来,这也使得经典与反经典成为一个当代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