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心理距离、审美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与空间造就了心理距离,心理的距离创造了审美,旅游活动恰恰就因为其自身时空变迁的特点,而演绎为了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是一种情绪上的认知,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往往有知觉的闭合原理和再造想象的参与,所以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呼唤关于景区景点的一种开放性的弹性结构,旅游者不仅可以审美、赏美,还可以创作,旅游者也因此在距离与审美、审美与认知、审美与创作中不断的掀起愉悦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2.
“心理距离说”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是一种审美态度理论,心理距离实即审美态度。布洛本来是为了取代“主观的”和“客观的”、“人情的”和“非人情的”这样一些对立概念而创立“心理距离”这一概念的,但他在用“心理距离”来指代审美态度时,又将共鸣和经验差异塞进这一概念中,造成了概念的混乱。从“心理距离”角度来讨论审美对象的虚构性,是布洛所独创。  相似文献   

3.
音乐审美体验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是音乐审美者在创作和欣赏音乐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想象、感受、理解的活动,其中由这种心理活动所抒发的审美者的情感与想象对音乐中的审美体验产生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量的前人实践结果例证的方法,阐述了人们在创作和欣赏音乐艺术作品时自身和对被观察者的一系列的思想倾向和反应,论证了情感性、想象性与音乐审美体验的关系,得出了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创作者和欣赏者由内心的情绪与思想所引发的情感性与想象性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4.
从审美到审丑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历程。李斯特威尔指出 :丑“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本文试图从 2 0世纪特定的时代特征、批评心理和审美趣味的角度 ,对文学审丑现象作一个简单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精神性情趣为人类所独有,它偏重于指情绪、情感,同时又含有兴趣的倾向性与指向性,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人们之所以聆听音乐,吟咏诗歌,观赏绘画,流连往返于自然风光,是因为心灵<大脑>深处存有这一种审美的心理状态即精神性情趣,并且能够被客观的审美对象所激活。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性情趣,人们面对再美丽的图画,再悦耳的音乐,也无法构成审美活动。精神性情趣来源于人类先天的求乐性,加上后天环境的熏陶与培养,逐渐变得丰富和具有个性特征。因此,它属于先天与后天、共性与个性、深层意识与表层意识相统一的心理状态,它是流动的、变化的、有条件地存在着的。一般说来,心机平衡是它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6.
探论形状美与色彩美的互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状和色彩所体现的美是一对互助而又为一体的综合现象 ,把两者理性化地结合能加强视觉中体验美的意义。本文在视觉系统中 ,以深度知觉线索中的双眼视差、色觉三原色学说、视觉的生理补色和意念对色觉的作用为基础 ,通过艺术直觉中的审美情感、审美情绪、审美情趣、审美性情、审美心情五种心理和精神现象的体验 ,对色彩美和形状美进行共同分析 ,得出形与色为一体所产生的美在设计中应遵循理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童年经验作为作家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是包罗万象的,而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童真感受是其中的主要成份。它们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作家的审美心理建构;成为作家审美心理建构的最初动因。文学创作则是作家童年经验的重塑或变形,童年经验在创作中的重塑和变形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童过经验溶入日后的人生经验并以“直接的形式”进入创作,成为一种叙事策略,另一种则是化作一种精神、一种情感或情绪以隐约可见的方式进入创作。  相似文献   

8.
艺术感受是以作家的感知和体验为基础,以情绪和情感为动力,以想象和幻想为主要方式的一种直观而又富于理性的认识活动。作家的艺术感受过程一般都经历生理感党、艺术知觉、审美表象三个心理阶段,它是强大的主观性与现实的客观性碰撞而发生的心灵火花。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方法,音乐治疗在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音乐治疗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审美方面。生理方面偏重于医学,心理方面突出情绪、情感和生理心理学,审美方面则指向人的精神存在。  相似文献   

10.
韩国青春偶像剧是大学生最喜欢收看的电视剧类型之一,究其原因,与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密不可分。韩国青春偶像剧以一种轻松、娱乐、追求形式美感的方式,把握住了青年学生的情绪心理,从而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审美心理的整体性是指审美心理是由多种心理要素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态度是一种既不同于实用态度又不同于科学态度的专为审美服务的特殊的心理态度,它是一种立体、动态和多层面的复合心理结构,由外及里分别是注意层、时空层和人格层。对应于审美心理过程的审美期待、审美晨开和审美弥散三个阶段,我们把审美态度的心理流程划分为初始阶段、展开阶段和效应阶段。  相似文献   

12.
原始祭祀礼仪活动应该就是人类审美教化的一种初始形态。其祭祀礼仪活动与审美教化是合一的。祭祀礼仪活动多以“巫术”为主,“巫”表演图腾舞蹈,“事神人之事”,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向所有参与者潜移默化地传达出一种“敬畏”神灵的审美意识,通过敬畏心理的作用以实现审美教化效用。同时,原始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与宗族精神的凝聚密切相关,审美教化功效呈现出多元性。宗教祭祀礼仪活动所达成的人神和熙、天地圆融、人世和睦,一切都井然有序的场景,使参与者通过强烈的情绪感染而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13.
商品审美心理,是人们在对商品的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情感、趣味、观念、意志等。它的中心内容是人们对商品的审美经验,就是人们在考察商品的审美价值时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对商品美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情感与审美对象(商品)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维果斯基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派并影响至今,但其文艺心理思想却被国内心理学界严重忽视。基于其社会文化观,重点围绕《文艺心理学》论述维果斯基的文艺心理思想,包括:文艺作品是唤起人类情感的美学符号组合;文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对寓言、小说和戏剧所涉及的审美反应的分析;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净化过程所蕴含的“逆向感情”的运动。这对发展儿童审美心理的启示是:应以文学作品为文化工具,培育儿童审美感知;以文学作品为教学资源,激发儿童审美想象;以文学作品为思维训练方式,发展儿童审美情感;以文学作品传递人类经验,建构儿童审美理解。  相似文献   

15.
神 魔小说所赖以生 成的一个重要 因素是 契合了 创作 者和 接受 者的 审美 心理。 人们对神鬼怪异 故事的超常偏爱 其实是对自身局 限性 的一种 心理补 偿:一 方面 希望 能够 长生 不死,得道成仙;一 方面又希望通过 对仙、神的膜拜 ,乞得现世平安。  相似文献   

16.
在古典美学范式和近代美学范式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审美需要这个概念。现代美学范式应该建立这个概念。本文试对这个概念进行初步探讨。 —、审美需要的生成过程和基本心理结构 对于现代哲学和现代心理学来说,这个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即人类的各种活动那是由一定的主体动力所推动,这种动力或者是显意识的,或者是潜意识的,或者是自然本能的,或者是上述两种或三种因素的综合体。现代动物心理学也通过大量的实验材料证明,很多高等动物的活动都受到某种心理能量(其核心是本能水平的生存需要)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萧红在30年代的出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而凄美的文学现象。童年记忆、无家情结及情感的漂泊无依等种种情愫在她潜意识心理结构中的蓄积、沉淀,幻化成了她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奇异的审美现象──寂寞情绪的生成与具像化、审美化。本文主要从童年记忆、无家情结及创作的心理等方面试析萧红创作中寂寞情绪的生成、体现及对创作所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心理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心理分析方法冯宪光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一些人眼中,只是一种单一的社会学批评。这肯定不是正确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在评论、分析文艺现象时,十分重视对其所体现的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的分析,从而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心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张爱玲与胡兰成之爱,论证了爱作为一种美的标志,所具有的不同理解与价值观。最终说明,男女不同的文化影响接受和审美心理、婚恋观,是导引他们走向悲剧与孤独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心理内视是作家在文学创作时必须具有的心理能力,即“观察心灵”与“心灵观察”的能力。心理内视是一种体验,包括形象体验与情感体验。心理内视的心理机制是S·阿瑞提提出的“内觉”体验,它的心理基础是表象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浮沉、聚散、消融与生成,致使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心理内视的最大功能是创造“循轨”思维所不曾有过的东西,而创造功能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审美;心理内视不为作家独有.心理内视只有进入审美体验的境界,才是文学创作的“创造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