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俳谐”一词及俳谐体的观念源自中国,后来产生了日本独特的微型诗体“俳谐”(近代以后称“俳句”).近百年来周作人、赵朴初、林林、李芒、晓帆等人对日本俳句的译介和创作,使汉俳在近三十多年来颇有创作声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汉俳的理论建设滞后,特别对俳谐及汉俳的美学特质的认识和探讨还很薄弱.许多作者以中国古典汉诗词的创作思路与语言习惯来写汉俳,颇似诗词长短句;有的虽用白话,却写成了“五七五”音节的豪言壮语、政治口号.笔者以尝试写作的百首汉俳为例,主张汉俳既然是“俳”,就应该具有轻妙、鲜活、潇洒、超越、机智、诙谐的俳意和俳味,在题材上应该着眼于日常化、个人化、生活化的卑俗题材,以写生、自况、讽喻、酬唱为主,务必使用俗语俳言,务求小巧轻妙、稚气清新、化俗为雅,这样才能对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的思维惯性加以转换,对一本正经的板正、暮气沉沉的老到,言志载道的传统士大夫气及诗词雅言的陈词滥调加以反思和清理,从而丰富我们的诗歌表现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日本诗歌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刻影响,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诗歌形式——俳句。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它都与中国的俳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俳句作为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至今不过五百年历史的俳句,与中国文化却有着很深的渊源。唐诗对日本俳句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俳句大师松尾芭蕉正是借鉴了唐诗丰富多彩的词汇、巧妙奇特的构思以及审美意境,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学风格"蕉风"。本文旨在梳理"蕉风"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渊源,探讨芭蕉对这些中国文化元素的吸收、同化及如何将其融入到日本本土俳句之中,形成自己的别具一格并影响深远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张虹 《学术探索》2013,(4):127-130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哲学文化与艺术价值,它包蕴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美学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思维启示和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感、思维方式。探讨禅宗美学对Et本传统的染色工艺友禅染图案艺术的影响,予以实证友禅染图案艺术受禅宗美学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风格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友禅染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般若观即佛教禅宗的成佛观、世界观、哲学观.本文从梵(佛)我同一、心物同一的一元论,对世界万物作整体观照,非理性的直觉体验三方面论述了禅宗般若观的主要特点;阐明审美与禅宗般若观对事物的总体把握有相通之处,但审美中的灵感(顿悟)是以主体的生活积累、审美实践、审美经验、文化修养乃至理性思考为基础,而禅宗的顿悟是神秘的、唯心的、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徘句是日本格律诗体的形式,这种诗体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体.它有两个原则,一是全诗由十七个音组成.这十七个音分作三节.第一节为五个音,称为上五,第二节为七个音,称为中七,第三节为五个音,称为下五.由于日本语是复音字,因而十七个音并非十六个字.其包括的文字内容的容量远比我国最短的律诗体五绝要少,也比我国最短的词体十六字令要少.俳句的第二个原则是必须有季题.所谓季题就是与四季有关的题材.俳句是从日本最古老的和歌发展而来的.和歌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样式.最初的和歌无句数,字数的限制.至奈良朝(710-784)逐步形成了从五、七音为诗节的有格律限制的诗体,一般固定为五、七、五、七、七这样的形式,共三十一个音.到平安朝(794—1192)以后,和歌发展为以滑稽诙谐为主的连歌形式,即两人咏一首和歌.到平安朝末,镰仓时代(1192—1333)初期.这种连歌又发展为“锁连歌”或“长连歌”,即许多人同时轮流吟咏.一般以百字为度.这是受我国柏梁体的影响.在室町时代(1392—1573),长连歌又发展为俳谐连歌.以通俗平易的口语来写诙谐洒脱的题材.由于连歌这种形式从首句即发句最不易写好,所以,山畸宗鉴、荒木田守武、松永贞德等人将俳谐连歌的发句(五、七、五)独立起来,作为一种新颖的吟咏诗体.这就是俳句.日本俳  相似文献   

7.
禅宗在江南地区得到良好发展的条件之一是富饶、清幽、苍润、空灵的江南山水,禅宗把对江南山水的物质依赖关系发展为一种持久的审美关系。禅宗不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主要发现者之一,而且它还把有关江南山水的审美信息广为传播。禅宗的建筑设计和文化创造不仅优化了江南山水的形貌,而且丰富了江南山水的意蕴,从总体上提升了江南山水的审美品质。世俗社会对江南山水之美的关注与认识以及相关的艺术创造受到了禅宗多方面的启助。  相似文献   

8.
张晓风散文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中华传统哲学的滋养.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儒道精神及释教与老庄相结合的中国禅宗文化底蕴自始至终渗透于张晓风的作品中,她的散文既体现一种浓厚的故园意识与理想的人格追求;又体现老庄思想中的虚无恬淡与养气守神、逍遥自在的审美精神与人生情怀;同时,又兼有释家以宗教精神为主的人对自然的爱好,追求禅定式的艺术思维和参禅领悟的意境,达到了中国禅宗人与宇宙冥合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唐时禅宗一派的空灵流溢的审美观感,对唐诗内容、形式以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嬗变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与禅的联姻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诗歌体制——禅诗,唐代文人更是融合诗与禅的精思妙路,另辟蹊径地耕耘出文人禅诗的广阔天地.孤静、空灵、冲淡是唐代文人禅诗总的美学风范,通过对这组审美范畴的深化解读,无论对诗歌美之内质的求索,还是对禅宗悟之肌理的剖析,抑或是对唐一代文人禅诗之禅意的探掘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陈红蕾 《学术研究》2000,(5):118-121
季语在俳句中指向一定的季节物候和情感色调;它以联想为基本的心理机制,在俳句的创作和阅读过程中起着致关重要的审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颂伦 《北方论丛》2004,2(1):70-73
如何确定日本近代史研究的楔入视角,是进行有效率研究的前提条件.近代日本所受到的"外压",具有破坏与建设两重作用.近代日本迎合了这种恰到好处的"适度外压",取得了传导性变革的成功.在文化的断裂、半断裂半连续和连续之中,近代日本走入了一条俳徊于东西之间的、发动双向战争的路途.  相似文献   

12.
禅宗认为"即心即佛"和"无情有性",即佛性遍布于一切,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它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哲学既有契合点,又有极大的不同.禅宗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决定了它所显示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也决定了它作为一种艺术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禅宗源自中国,枯山水的造园手法是禅宗思想的高度浓缩.透过枯山水与现代设计审美观的内在联系可解析现代设计之中文化传承的行进法则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开拓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新境界———评《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吴小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之一《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由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八十...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世,俳论形成并得以确立,俳论、歌论、诗论、物语论、散文理论在此时期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成熟。总体而言,日本近世文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诗论、物语论、散文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参照中国古典文献,日本近世文论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并作为日本文化重要内容而定型。  相似文献   

16.
刘铁峰 《船山学刊》2004,(1):121-126
在杜甫时代,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是普遍的,许多大诗人都与禅宗产生了密切联系.虽然,杜甫与禅宗的关系不能与王维、张说、房琯等人相比,但也不可否定杜甫在他的现实人生经受过一系列的尖锐碰撞之后,不由自主地发生了由奉儒向近禅的偏转这一事实.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杜甫与禅宗的关系作一个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味———妙悟的描述 ,发现从味到妙悟的范畴演变过程体现了在中国古典文艺审美传统中儒道观念的主次关系的重新安排或转化以及禅宗的深刻影响。在从味到妙悟的发展中 ,道家的妙悟说通过与儒家比兴论的斗争 ,并吸取中国化佛教禅宗顿悟对审美心理层面的恰当描述而成为中国传统文艺审美的主导价值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全真与禅宗看中国宗教思想的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真与禅宗是中国佛道二教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其思想均表现出明显的人生审美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以人之“心性”为核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流露出审美人生的本质特征;(2)淡化神性,肯定现实人生,高扬人的主体性,是审美精神的彰显;(3)主张此岸超脱,在凡尘俗世中修炼得道,在此岸中获得个体的生命自由和心灵解放,体现出强烈的人生审美化特点。基于全真与禅宗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其宗教思想的审美化倾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二教的研究可作为揭示中国宗教审美人生化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刘弋枫 《天府新论》2020,(2):152-160
北宋黄庭坚(1045—1105)是颇具影响的文人琴家,也是禅宗认可的知名居士。“无弦琴”是黄庭坚论琴、品琴诗文的关键范畴,体现了其古琴美学思想的核心及特质。黄庭坚论古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象、审美态度、审美境界,皆可依“无弦琴”而得到美学阐释。“无弦琴”的美学意旨与黄庭坚的禅学修养相关联。“无弦琴”的审美内涵即禅宗的真如自性。“无弦琴”的审美意象,寓指古琴“意蕴”超越声“象”的“象外之真”,这是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一种体现。要体悟“无弦”的审美内涵,其审美态度是“闲适”,这与习禅“虚静”无执的胸次一脉相通。“虚静”是禅宗“顿悟”前后的渐修,“无弦琴”也蕴含了禅宗“妙悟”的文化内涵。“无弦琴”所乐的琴趣与禅修的归趣都是天真“自然”,“无弦琴”敝开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这当然也是黄庭坚清明“禅境”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20.
<正>"禅"是梵语的发音,"禅那"是汉字,唐玄奘译为"静虑"。禅宗美学崇尚幽寂之美,追求简洁而朴素的意蕴内涵。日本禅宗源自扶桑僧人在浙江天台山修行临济宗,回国后创建并发展为日本禅宗主流。因此中国禅学思想对日本有着深厚影响,使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清寂拙涩"的禅宗美学观。原研哉(1958—),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巨匠,也是日本设计领域代表性人物,在武藏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