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论被译介到中国以来,西方文论在中国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并在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两次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初,表现形态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西方文论是重要的外力和理论参照;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二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末,表现形态是实现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转型,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成为建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进程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是对近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进程的宏观思考。认为,中国文学理论百年历程,大体上可以说经历了两次“大综合”运动,经历了由古代传统文论系统到西方近代文论系统再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这样一个不断趋向新形态的发展过程。进入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成为展望和设计下世纪中国文论的基本目标和路向。为此,加大传统民族文论话语在当代文论体系中的分量,加大吸收外国文论优秀成果的力度,是必要的。但不能取缔和消解与传统相连接的现有文学理论的合理规定性,不能放弃和无视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在文学理论当代形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克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克服唯心史观影响,按照历史的昭示,走“综合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文论界的引入,促进了当代中国文论对僵化思维的破除和话语霸权的解构,但也存在理论先行和"强制阐释"的偏颇。这既体现在对当代中国文论存在的所谓"以各种关于‘文学本质’的元叙事或宏大叙事为特征的、非历史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解构,也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文论自身的理论构建之中。后现代主义文论的重建思路,包括"建构主义"思路与"关系主义"思路及其理论重建,都存在"强制阐释"的理论误区,并没有也未能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出发提出任何新的文学理论命题与文学理论知识,而表现出理论构建的无力。当代中国文论要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误区,进行一种"本体阐释"的理论重建,就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具体实践及其现实问题,重新建立其应有文学指涉与理论品格,克服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及"现成思想"的诠释,以切实推进中国文论的建设及其创新发展,构建具有我们民族特色与实践根基的文学理论,并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传统断裂,古典的理论形态被西方文论话语系统切换,文学理论的观念、范畴、研究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末当我们面临"全球化"的对话时代,痛感文学理论的"失语".中国古代文论更切合文学的具体可感的属性,更切近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深入发掘梳理,准确阐释转译,大力普及推广,使中国学者能够掌握古代文论的范畴体系,以此与西方学界对话;并在此基础上将西方文论、古代文论、当代文论的理论范畴、表述方式、体系建构加以比较,精心选择,择优组合,融会贯通,是21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苏联文论是 2 0世纪中国文论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 ,5 0年代被奉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典范 ,对中国当代文论基本理论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个理论体系的认识论构架和高度政治化的特点 ,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 ,乃至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都产生了复杂和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晋六朝文论所由以产生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即门阀士族制度下 ,儒学仍是统治形态的思想基础 ,吸纳了玄、佛义理 ,取得学术上的进步 ,继续影响文人的思想意识。与此同时 ,文学形式日益丰富 ,对文学本质规律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这两方面共同作用 ,使文论的综合特点表现为 :在政教伦理批评的框架下 ,总结文学新变 ,经世致用与抒情言志不可分。魏晋六朝文论奠定了其后文论的基本样态 ,其消极影响是 :压制了对文学自身规律的深入探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文论研究颇似泡沫经济,其最大特点是变幻不定。而文学则不然,它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前进。例如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法国的确是现代派文学的发源地,但这并不妨碍现实主义在20世纪法国文学中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充满权力冲突的印迹,这种冲突体现了话语生产中的"名利场"逻辑,在深层次内被赋予较多的政治含义.在话语控制的意义上,意识形态不过是政治统治所巧妙体现出来的一种权力修辞学的游戏,文学理论是权力机制运作过程及其结果的符码化表现.不同文学观念及其对文学实践的解释,不过是为争夺话语控制权力而相互冲突的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的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蕴藏了大量的有关文学的言说和著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命名就从没间断过。主要命名有“中国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理论”、“诗学”、“文论”,可都有不足。相比较于这些外来的和现代的语汇,“文说”倒是历史的还原,它能准确地体现“中国”、“古代”说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述形态,使中国古代“文说”与现代“文论”的差异和西方“诗学”的区别从名称上就可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研究,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已有百年历史,研究队伍可谓庞大,研究著作可谓层出不穷,但同时也不断彰显出其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的核心问题就是古代文论研究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大都以西方学术界所界定的纯文学范畴作为参照,致力于从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材料中,清理出一条古人对文学从缺乏自觉到产生自觉,从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念到审美中心主义的文学观念的发展线索.但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上述问题的研究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论的实际,古代文论的创造者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探讨西方文学理论意义上的文学问题,而是将其与文化、生活、个人等结合在一起予以论述.既然如此,倘若坚持所谓的纯文学理论的立场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早期文论,就必然会把许多资料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也就不利于发掘"中国文论"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独特之处,反映不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当然也就谈不上对真正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晚期,文学理论失去学术规范:政治成为文学评论的惟一标准;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成为支配批评家思维的主要模式;文学批评诉诸非理性等非学术因素;艺术言语失语,批评语汇大多是意识形态概念;文学批评模式单一、文学分析直奔社会政治主题.这种情形既体现了话语控制的内在原则,也暴露出话语本身的语义政治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之初古代文论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注重基础文献和不断追求理论进步的两大传统;探讨传统文论发展在20世纪里“再生”模式的衰竭和“嫁接”模式的生新,把20世纪现代文学理论纳入到中国文论自古至今的发展流程中去,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丛书》思考了传统文论的转换和“再生”动力的激活。  相似文献   

13.
文本理论是进入二十世纪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独特文学观念.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理论在探讨了作者、世界因素后,开始关注作品本身和读者的存在,文本理论聚焦作品本体和作品意义生成的倾向与文学理论关注重心的转变是一致的.文本理论中提出的许多全新观点,对文学观念转变、文学理论本身发展、文艺实践活动展开及文艺学学科教学、研究与建设都很有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是西方多元文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文论的碰撞、交融、转向等成为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历史证明,文学观念的每一次转移都导致对前一种研究思路和格局的总体性扬弃,并引发整个文学观念的全局性变革。文章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并主要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哲学与美学思潮、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等几个方面探究其对文论嬗变的影响。在深入评析的基础上,揭示其中的规律性问题。我们可以将西方文论视作参照系,借鉴西方文论嬗变中富有意义的成分来发展本土文论,丰富我国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文学传统论主要有四大倾向 ,即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心理学倾向 ,五四时期文学传统论的功利性倾向 ,西方古代到近代文学传统论的社会学倾向 ,西方 2 0世纪文学传统论的形式论倾向。当今全球化时代 ,一个必然趋势就是 ,在对以往诸种文学传统论进行现代转换和全面整合的基础上 ,重建新型的文化论的文学传统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成为西方文艺理论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媒介。在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过程中,留学生作出了特殊贡献:在五四时期,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留学生最先介绍了欧洲的现实主义理论和作品;左联时期,周扬、萧三、胡风等介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作品,并展开了争论。在此期间,茅盾、郑振铎等非留学生出身的作家、理论家也宣传现实主义理论并创作。但留学生理论家、作家与非留学生理论家、作家在传播现实主义理论方面有所区别:贡献大小不等,时间先后不一;理论宣传和创作的侧重点不同。由于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性理论受到文学研究界的普遍关注,它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从现代性角度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思潮,避免了创作方法论的长期影响,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在现代性理论的观照下,现代中国文学主潮由启蒙主义文学和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构成,这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历史任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初开始,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被介绍到中国来大多是通过留日学生从日本转译而来的。十月革命之后,留学生成为在华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坚力量。1927-1937年间,留学生掀起了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从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这一特殊之处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留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