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鲁迅日记》看鲁迅与萧军王科,李绍华鲁迅为我国新文学事业培养了一代甚至几代的作家。现代著名作家萧军,便是“被这位伟大的人所哺育、教育……过的千百万文艺青年之一”。①《鲁迅日记》中有关与萧军交往的记载,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多达130...  相似文献   

2.
毫无疑问,使萧军蜚声文苑的作品是《八月的乡村》。这部受到鲁迅称赞的长篇,不但使萧军成为东北作家群的翘楚,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成名之作不一定就是成熟之作。萧军自己就曾说,《八月的乡村》“只好算一枚还嫌太楞的青杏”。那么,代表萧军创作最高水平的作品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他的长篇小说《第三代》。撰写这部力作,萧军化了十三、四年的时间。全书共分八部,长达八十万字,称得上宏篇巨制。1937年,当它的第一、二部问世时,就引起评论界的重视,曾被誉之为“雄浑、沉毅、庄严的史诗。”(常风:《近出小说四种》,载1937年6月《文学杂志》1卷2期)可是,十八年后,1955年当全书以《过去的年代》为名出版时,却遭到评论界的冷遇,不仅印数极少,  相似文献   

3.
长篇《第三代》在萧军的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一问世,就引起文坛的重视。有的评论曾称誉它是“一篇雄浑、沉毅、庄严的史诗”。①这种评语首先是基于作品对历史的广阔而又深刻的反映。小说所提供的生活画面是从辛亥革命成功后的特定历史时期开始的,地点则是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巴金,论年龄是两代作家,论风格有很大差异。所以,这两位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关系,以及巴金从鲁迅所受到的影响,还几乎为研究者所忽视。然而,在三十年代,人们公认巴金与胡风、萧军、张天翼等作家一样,是鲁迅后期最亲密的朋友;在鲁迅先生逝世后,他与上述作家一起,参加了守灵、扶柩,被称为鲁迅用“光荣的侍卫者”之一。这就  相似文献   

5.
谱写壮丽人生描绘文坛骁将──读《萧军评传》黎辉王科、徐塞著的《萧军评传》,全面而详尽地展示了萧军一生的悲剧命运和奋斗历程,准确而客观地评析了萧军一生的创作成就。在作家评传领域是一个可喜的新成果。萧军的一生确实是不平凡的。从儿时失母,父亲严酷,到为了生...  相似文献   

6.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 ,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 ,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 ,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7.
波兰大作家显克微支是鲁迅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显克微支关注并写出“下层社会的叫唤和呻吟”的创作旨归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胜利者巴尔代克》和《阿Q正传》为例,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创作旨归是对显克微支的继承与发展、借鉴与超越。鲁迅一生创作了众多以农村与农民为题材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8.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战士真我”及其译作《出了象牙之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翻译的《出了象牙之塔》深刻地影响了1925年前后鲁迅超越生存虚无、回归“战士真我”的重大生命抉择。鲁迅翻译《出了象牙之塔》不仅在时间上与他创作《野草》,“决战虚无”的时间1925年基本同步,而且,在肯定积极的虚无体认以及真正生命价值创造的哲学意味上,在推崇“批判——反抗”现实的“战士”生命方式上,《出了象牙之塔》都与《野草》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试论《故事新编》的“虚妄感”徐顽强《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足足有十三年”①,对于鲁迅这位独特的精神个体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创作现象。因为鲁迅的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小说——散文——杂文,随着现实的急剧变化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学,不管这话是不是高尔基说的,反正它一语中的,道破文学创作的堂奥。既然如此,写人,把人写活,深刻揭示人的灵魂,就是作家在创作中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衡量作品成就的一个重要准则。鲁迅说自己“竭力摸索人们的灵魂”,他的作品就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他认为,把灵魂揭示于人的艺术,是“高的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为鲁迅文学传统忠诚继承者的萧军,创作伊始,就侧重于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的心理结构,展现痛苦的灵魂搏斗。当然,萧军早期作品,在揭示灵魂方面尽管充满激情和力量,但有时显得沉闷、拖沓,缺乏空灵,减弱了神韵,甚至越出了常理,如在《八月的乡  相似文献   

12.
在三十年代的左翼文苑里,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是在鲁迅的浇灌下所绽开的两枝独放异彩的新花。一两部小说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从二、三十年代我国东北地区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了重要的创作题材,提炼出富有强烈战斗意义的主题,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洋溢着浓郁的地  相似文献   

13.
自赫鲁晓夫叛徒集团上台之后,有一批自称是“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产儿”的所谓“第四代作家”涌进了苏修文坛。他们与那些老牌修正主义作家,在斯大林时期受过批判的作家,以及二十大后蜕化变质的作家,汇成一股黑浪逆流。而在这股逆流中,习“第四代作家”的头面人物叶夫图申科,堪谓名噪一时。美国《星期六评论》周刊称他是“苏联创作中的异教徒”。法国《快报》赞他是“苏联代表着前途的新一代的发言  相似文献   

14.
进化论与泛神论对鲁迅、郭沫若而言不仅是作为理论学说而更是作为思维方式从而在“五四”文坛发挥巨大作用的,它们使鲁迅、郭沫若的思维矢量分别指向未来和远古。由此也便产生了“五四”“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两大分野。作为人类种族性记忆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原始思维方式,在鲁迅那里凝成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代表——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郭沫若那里则化为其前期新诗的艺术构思,创作出“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伟大诗篇——《女神》。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文学革命最根本的内因。鲁迅、郭沫若研究的最终出路不是局限于学术圈子内的花样翻新,而在于开放——在民族巨人的定位下进行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绝望的抗战”与悲剧创造──《呐喊》《彷徨》创作的心理动因探微吴延德两本薄薄的《呐喊》、《彷徨》,几乎是鲁迅一生所创作的全部小说史,然而这却是一部令人颤栗的悲剧史。这不仅仅是“须听将令”的悲怆的“呐喊”,更是情感积贮的奔涌;也不只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6.
对现代启蒙的坚守——论鲁迅的小说《故事新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于“左联”时期创作了5篇历史小说,其被收录在他的第三部小说集《故事新编》中。对于这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鲁迅作了最具现代意义的创造,并深化了其早期进行的现代启蒙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小说所表现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启蒙与革命之间的艰难的承担与整合,使得鲁迅的小说创作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启蒙与革命互动的中心位置,最大限度地承担着中国现代化冲突的痛苦与代价。  相似文献   

17.
“辫子”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保守性特征的典型概括的结果,是鲁迅情感和思想借以表达的对象物,它使鲁迅作品讽刺和幽默的色彩更加鲜明,也体现了鲁迅创作中取材与加工的个性特征,研究“辫子”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可以加深对鲁迅作品美学及思想意义的体验与理解。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故乡》,一九二一年一月写成,同年五月一日《新青年》杂志九卷一号发表。于是新文学园地里又开放了一朵色泽鲜艳、芬芳馥郁的奇葩。 最早对此文给以高度评价的是茅盾。他在《故乡》问世的这一年就发表了一篇《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热情洋溢地指出:“过去的三个月中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在其创作生涯中,不仅写出了传颂于世的小说和不朽的杂文,而且还精心构思了散文诗《野草》。这类作品尽管数量不是最多,不是“带露的鲜花”,而是“野草”,但由于它反映生活的凝炼,包容思想的深邃,表现形式的独特,其成就和影响并不亚于鲁迅的其它作品。《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优秀散文诗集。《野草》成于一九二四年九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陆续发表于《语丝》周刊。其创作时间与小说《彷徨》大致相同。一九二七年四月,鲁迅在广州白云楼汇编成集时,又加了  相似文献   

20.
《万象》是上海沦陷时期在市民、知识分子中最具影响的杂志。鲁迅在《万象》杂志上有或隐或显的影响,前期《万象》继承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古今杂糅的构思中,以海派趣味讽刺现实,杂文创作上与鲁迅开辟的杂文传统相通,“曲张力”艺术巧妙有力地抨击日伪统治。后期《万象》延续了鲁迅“改造国民性”传统,警惕在爱国主义的幌子下民族自大主义的兴起。同时,发现传统的现代价值,回溯沉默坚韧的民族脊梁品格。由鲁迅在《万象》上的接受继承情况,我们可以探知当时沦陷语境中的市民大众文化旨趣以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