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枚论文与论诗有很大不同,他把古文看作是"代圣人立言"之事,反复阐释了六经与古文的源流关系.由于注重古文创作,他对散文的组织结构和叙事方法作过认真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对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受容.这样,他在创作中自然追求一种澄明雅洁的境界,与桐城派的古文旨趣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提倡汉学与宋学兼容互补的代表人物,其古文理论体系的建构以桐城派的传统文论为基础,以宋学讲求的义理为中心,注重经济,兼采汉学,主张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认为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惜抱轩尺牍》为典型的学人尺牍,其中表露出姚鼐抑宋扬汉的学术取向、熔铸唐宋的诗学宗旨、义理考据辞章兼顾的为文之道,正与姚鼐他文“微显互证,可相辅而益明”.《惜抱轩尺牍》所论内容的可学性、论文时表现出的通融态度、期许心理,都使得姚鼐的观点易被接受与传播.姚鼐与子弟尺牍往还,还注重引导,有意加强门人亲友间相互了解、相互帮扶.以尺牍为媒介,姚鼐居于中心,姚门子弟相互阐发应和,桐城派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4.
“道器合一”与“六经皆史”是章学诚思想的核心理论。从道器与经史之辨的视域,探究章学诚的经子关系论,可以展现乾嘉义理学的新变,及中国近代学术思想的内在发展理路。文章围绕经子关系命题,一是阐发章学诚“道器合一”论与“六经皆史”观的哲学意蕴,二是揭示其“六经正名”观前提下的传记还原论,三是疏证其“六经皆史”观前提下的经史子关系论。由此,藉以阐明章学诚对汉学与宋学的双向排遣和兼采,及其对晚清回归原典运动及诸子学复兴的影响,从而说明章学诚开启了“后乾嘉之学”。  相似文献   

5.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学者、教育家、桐城派后期古文大师,其一生最用力处不在政治思想的思考和政治体制的变革上,而在学术、教育思想及其古文的存续与创作上。吴氏一反中体西用的思想模式,力倡西学,强调西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作用;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引西学入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以此造就救国之才。吴汝纶古文理论及其创作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对桐城文派风格、义法的复归,而在于对古文的执着与坚守;在文道关系上,他主张文道分途,强调文章不宜谈理,追求文字的雅洁;在古文创作方面,吴氏引西学入古文,拓展了古文的内容,为桐城古文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吴氏以古文的辞约指博、清正雅洁来对抗通俗流畅的新文体,坚守着古文这一传统文化中最后一块阵地。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透过“天人之际”的生命祈向,洞见人性的“阴阳之患”。其文学标准是“气昌而情挚”。通过集义养气来达到“气积而文昌”,通过修辞立诚来达到“情深而文挚”,通过临文敬恕,把德性贯彻到写作全过程,完整地建构起德性主体与文学书写的关系论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宋古文理论与创作为对象,探讨中国古代经学与文学的复杂关系.宋初文人的 "尊经"观念对古文理论产生不同导向,一些古文家在理论上为古文的发展开拓空间,在创作实践层面,文人对经典的体认深入古文创作,而古文技艺之进展,又反过来推动释经活动.当一家经学成为官学之后,古文家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文格,并未完全屈膝于国家意识形态之下.文本最后对"经术派"是否存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理论自觉要有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文艺实践的本土情怀,同时以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能力的提升来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觉还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以天下情怀的世界观发掘优秀传统文论话语资源,并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践行;最后,理论自觉要着力于方法论创新,强化"世界的就是中国的"之意识。推动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从理论研究的特殊形态走向世界的一般形态,既要有效回应"时代之问",又能从根本上回答"世界之问"。  相似文献   

9.
谢枋得《文章轨范》选文精审,评点精当,对古文文本的诠释与阐说已经较为完备,涉及古文的章法布局、句法字法、为文技巧、艺术风格、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已经兼具后人所说之“辞章”、“义理”两端,而且个性鲜明、自具面目.从《古文关键》到《文章轨范》,展现出宋代古文选本之古文评点由相对单一到比较完备、由相对粗浅到比较深入、由平实板正到特色鲜明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文之所以重要乃在于通经致用的“载道”功能,一自命为文人,便无足观.但从晚清开始,古文在西学新语及通俗白话的挑战下,逐渐从载道之器沦落到保存国粹的工具,甚至仅供士大夫欣赏的词章或美术之文.文与道、文章与经济的分途,使古文失去了赖以存在的价值与基础,不待废除文言之声起,即已走到生命的尽头.  相似文献   

11.
12.
陈士部 《船山学刊》2010,(3):170-173
刘勰与姚鼐堪称中国文学时空中的"双子星座"。由于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文坛境况以及各自的学术背景与个性气质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异,两者的文学本原观、文质观、文体观与通变观等既有密切的关联也有明显的疏离。两相比较,便会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演变进程以及中国古代审美精神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与认知。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对古文《尚书》之伪的认定经几代学者考辨,由清初阎若璩基本完成。但在古文《尚书》之伪已成学界主流观点时,仍然存在着一股虽然微弱却不绝如缕的辨真努力.并在晚清呈现出特有高峰,集中出现一批辨真著作。学者们之所以写作这些在学理上可能并不成立的著作.乃与他们对晚清中国衰败原因实于“世道人心”之沦丧的认识有关。学术研究受到了社会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文论中,“张力”是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后被延伸完善成为新批评学派诗歌批评的原则和标准;“工拙”源于中国诗歌的写作技法;梁人沈约首次以“工拙”论诗文,后经宋、明、清三代的演绎和拓展,“工拙”也被完善成了一种诗歌的审美批评标准。“张力”与“工拙”衍生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土壤中,在性质各异的文化特征中却有着相似的思维状态和审美旨归。  相似文献   

15.
洛克与卢梭在政治哲学上的分野也反映在他们的国家理论上,本文以国家起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国家创制及发展三个维度探讨了这种差异.洛克在良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人类以转交部分权利的方式形成有限的国家政府;卢梭在中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以转让全部权利的方式构建人民主权的国家.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洛克以自由为核心概念,赞同"弱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而卢梭以平等观为基础,认可"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洛克区分了政府权力,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发展理论;卢梭区分了"主权"与"政府形式",丰富了国家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6.
洛克与卢梭在政治哲学上的分野也反映在他们的国家理论上,本文以国家起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国家创制及发展三个维度探讨了这种差异。洛克在良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人类以转交部分权利的方式形成有限的国家政府;卢梭在中性自然状态假设的基础上,认为以转让全部权利的方式构建人民主权的国家。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洛克以自由为核心概念,赞同“弱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而卢梭以平等观为基础,认可“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模式。洛克区分了政府权力,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发展理论;卢梭区分了“主权”与“政府形式”,丰富了国家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7.
国际机制理论和"球权"理论都产生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机制理论从机制、制度的角度解读国际合作,"球权"理论从权利的角度解读国际合作.通过梳理国际机制理论与"球权"理论的理论内涵,比较这两种理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得出一些相应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与西方都建立过一系列二元或多元关系的文论话语范畴。中、西批评家与理论家不断言说与推演这些话语范畴,逐渐形成颇不相同的二元与多元话语的演进机制,即中国古代的二元互补与西方的二元对立,中国古代的多元分解与西方的多元共建。而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汉语文论,则更多地亲近西方文论的演进机制,即以二元对立和多元共建的方式展开文论对话与理论建设,推衍着现代汉语文论话语。  相似文献   

19.
以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者从微观政治分析的视角研究和探讨国家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的起源、特征和目的,国家职能,意识形态与国家的领导权等问题。文章从以上几方面介绍墨菲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作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国家的全貌。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自然法理论与社会契约论有着悠久的传统.文章试对洛克与卢梭这两位资产阶级思想家有关自然状态、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论进行简单梳理,对各自自然法理论体系的社会契约论归宿进行相应解说,分析他们理论建构与阐释上的一致与歧义.源于对自然法理论之预设分殊,洛克从双契约走向了有限主权理论,而卢梭用社会契约阐发了人民主权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