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德田的回忆录《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中写道:张学良将军在最高军事法庭上,从怀里把自己密藏了多年的小皮包掏出来,从里面取出一张“九·一八”时蒋介石命令他不要抵抗日寇侵略的那封电报,准备宣读。审判长李烈钧慌忙制止,但张学良将军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不顾一切地宣读了电报的原文:“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中正。”申伯纯在《西安事变纪实》、王炳南在《关于〈西安事变〉》中,也提过上面这件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先生是中外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当年,在他与杨虎城的领导下,发动了有名的“西安事变”,之后,虽然促成了国共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形成,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他自己却终生身陷囹固。人们常常怀念先生的爱国功业,但却很少重视他对国民教育的贡献。本文主要通过东北大学的西迁和兴衰历史,回顾张学良将军文武并重,为振兴东北而发展东北教育;为“复我河山”而将东北大学西迁,从一个新的角度肯定了张学良在教育方面的功绩和赤诚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3.
东疆战争是张学良先生中年所做的三件大事之一。战争从1929年8月13日开始,经历了三江口海军之战、同江之战、富锦之战等战役,东北军民损失惨重,12月22日中苏双方签订《伯力协定》,苏联恢复在东北的权益,张学良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张学良为收复祖国领土主权的斗争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走的是一条从比较开明的新军阀到为了国家复兴和民族的解放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人生道路。“九·一八”事变摧毁了张学良做为一个新军阀的基础;“家仇国难”使‘抗日救国”成为张学良的主导思想;为实现“抗日救国”伟大目标的艰苦实践与探索使张学良成为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怎样当上少帅的?又是怎样带兵的?其间有何鲜为人知的事?《听张学良讲故事》向您披露个中详情。  相似文献   

6.
每当人们谈起西安事变,无不钦佩和崇敬张、杨两将军“下最大决心,献身国家民族”的爱国赤诚;想到张、杨两将军个人的不幸结局,无不愤慨,怒斥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在感叹、惋惜之余,人们往往流露出责备:“张学良不该亲身送蒋回京”,真是“感情冲动”,“太天真”。近来,又有新看法,认为:“以一人之失,换来全民族之得”,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学良陪蒋回京,是西安事变“最好的结局之一”。一是责备,一为溢美,似乎都有道理。但当我们遵照列宁的教导:“如果从事实全部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把握事实”,认真分析、综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就会感到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片面性。 (一) 张学良是极富传奇性的西安事变的编导和主演。研究张学良捉蒋、放蒋、送蒋这一幕接一幕,一环扣一环的历史行动,必须首先紧紧把握住张学良发动“兵谏”的初衷、指导思想和西安事变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为逼蒋抗日,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战局面的实现。对此,人们著述研究较多,而对张学良执政方针的探讨还很不够。笔者试图对张学良的执政方针及形成过程作一粗浅的阐述和分析。以庆祝张学良九十寿辰。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方针张学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思想,是在他目睹战争灾难和参加战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张学良童年时的志愿,并不是打仗当将军,他对密勒医生说:“原不想做什么将军,希望受普通教育,学习一项职业。”但是,由于他出身于军阀头目张作霖的家门,生活在一种反常与乖戾的暴力社会里,处于杀机四伏的紧张空气中,所以,他不能不跻身于军阀行例,参加军阀战争。在参加军阀混战过程中,张学良“自任旅长时起每次作战观于官兵伤之惨状,人们之流离失所,皆深感痛苦。作战之结果,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的人生可以说是"出没风波里",波折不断的他却能坦然活到101岁,不能不说是个长寿奇迹。在窦应泰所著《破解张学良的长寿密码》一书中,作者归纳的张学良养生六法,对我们健康养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维护蒋介石的“威信和尊严”便于他领导全国共同抗战,也为促使蒋介石“所答应的条件”“不至于反悔”,张学良在宋氏兄妹和政府的保证下,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于12月25日亲自送蒋介石回了南京。蒋介石背信弃义,回到南京后,不仅不履行诺言,不放张学良回西安,反而扣押了张学良将军并调大军压迫西安。张学良将军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在身陷囹圄的情况下,始终考虑的是“国家的前途”“故乡的惨状”。在1937年元旦“告东北军将士书”中,他告诫他的将士们要振起精神,坚强意志,认清目标,巩固战线,“来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和平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号召的历史背景;从整顿金融业,发展农业、民族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阐明了实施东北新建设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杨璞 《华人时刊》2016,(4):78-79
正2016年人物传记大戏《少帅》于年初在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霸气开播,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张学良百年人生中的家国梦、征战史、父子情等。张学良生于1901年6月1日,2001年10月14日逝世。他年过百岁的秘诀是什么呢?饮食养生:米汤,豆腐煮鱼食疗功效多张学良的身体底子不好,正如《少帅》中的剧情,母亲在逃难中生下他,没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国民党的两位封疆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了全国由内战转向抗战,导致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步伐突飞猛进创造了条件,大大缩短了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富强的历史进程.历史事实已经作出公断:“张、杨两将军是千古功臣”.在“西安事变”中举足轻重的张学良将军,这个中华民族可敬的千古不朽和名垂千古的功臣,已被国民党当局囚禁整整五十年了,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在中共中央再三提出和平统一台湾、实现“一国两制”号召的今天,我们无限怀念这位可敬可颂的爱国将军.本文想就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的主客观因素,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略谈粗浅看法,表示纪念.  相似文献   

13.
我校历史系常城教授撰著的《张学良将军》一书,已于1988年9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长时期从事东北近现代史教学和科研的成果,是继《张作霖》一书之后的又一东北历史人物传记。两书互相联系,堪称姊妹篇。该书将张学良的一生,以被软被禁为界,划分为前半生和后半生。侧重论述前半生的政治活动和对中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将军话家财方正张学良将军被囚禁在雪窦寺里,其大姐的一封信打破了他宁静坦然的心境……就家庭财产的分配与处理,张学良将军给大姐复信……从信中,我们感到了张将军超乎寻常的大度与超凡脱俗的胸襟,他对人生真谛的洞察与彻悟,以及他“但论是非,不计成败”的行...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武力确保东北”的主张,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明令张学良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先后经历了“与日本政府交涉解决”、“依国联公理解决”两个阶段。然而,随着日军对东北侵略的不断扩大及对日本政府和国联幻想的破灭,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又回到了“武力解决”一途。但由于蒋介石对日继续推行其“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向蒋求战不成、求援不得的情形下,被迫下野出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始终未能突破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篱樊,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抗日须全国一致”(实质上是主张由南京政府统一领导抗日)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6.
指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位真正朋友。论述了张学良联共抗日的思想基础、形成及其实现联共抗日的途径。同时,对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与行动进行了评析,从而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评价张学良将军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周毅教授     
周毅教授 ,男 ,193 6年 1月生于辽宁省阜新市 ,中共党员 ,教授 ,19 63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本科 ,留校执教。现任张学良基金会会长兼秘书长、东北军史暨张学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有《东北军史》、《东北军十四年抗战史》、《张学良暨东北军将领传》、《张学良暨东北军新论》、《张学良文集》(上下 )等专著和资料。公开发表的论文有《走向抗战的东北军》、《抗日战争时期的东北军》、《试论张学良思想转变的过程》、《张学良思想转变的标志》、《试论武汉时期的张学良》、《论东北军与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8.
武汉时期的张学良将军几乎是史学界研究的空白。其实,这一时期是张学良将军爱国主义思想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也是逐步升华的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正确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张学良从欧洲回国。被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统率十几万国民党大军“围剿”红军。在内战第一线的实践,使他对自己、对蒋介石、对共产党和红军、及对根据地的人民,对中国的社会、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对东北军的改造、对农村的建设,以及发展教育、发展体育、卫生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认识并形成了新的理论。本文拟对这一州期张学良将军的思想发展,略论以下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东北的阴谋 ,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顺应了历史潮流 ,避免了一场军阀混战 ,实现了中国统一以及维护和稳定了张学良在东北的统治地位三个方面论述了东北“易帜”对国家、对民族和对张学良个人都是有益的 ,最后得出结论 :东北“易帜”是张学良的英明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