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五大梅花名胜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杰 《阅江学刊》2011,3(1):107-113
大庾梅岭、罗浮梅花村、西湖孤山、苏州邓尉、杭州西溪是古代最重要的五大梅花风景名胜,古人对此已有基本共识。庾岭、孤山、罗浮三地主要成名于古籍记载、文人遗迹和诗文掌故。由于自然条件有限,艺梅实不称盛,但却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人文意义。大庾岭是梅花风景的源头;孤山由林逋隐居咏梅而闻名,是梅花风景的圣地;罗浮梅花村以其月夜梦仙的幽美传说,带给人们无限的绮思与遐想,成了梅花风景中的仙境,具有超凡脱俗的神奇色彩。邓尉、西溪梅花属于乡村经济种植所形成的风景,从明代中叶开始兴起,一直持续到清康乾盛世,邓尉"香雪海"余绪一直绵延至今,无论风景规模、盛况持续时间,还是社会影响,都远过于同类名胜,堪称两大重镇。它们的形成有着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形势与苏杭两地山川地理、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优势相互激发化育的深广因缘,代表了我国古代梅花风景资源发展的最高境界。上述五地是我国古代梅花风景旅游最主要的历史场景,构成了我们民族梅花观赏中较为核心的文化记忆和知识话语,获得了经典的人文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为什么众多楼堂馆所和家庭显要位置都会悬挂梅花?为什么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咏梅颂梅,以梅花为题材的文化艺术创作经久不衰?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梅花,甚至用"梅"字命名勉励人生呢?因为,梅花是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象征。梅花自然形态的美、精神象征的美,足以打动人心!纵观中国绘画史,早在南北朝时期,梅花便已入画,并很快成为花鸟画中最  相似文献   

3.
凌念懿 《学习与探索》2023,(10):162-168
《梅苑》是两宋之交黄大舆所编选的一部专题收录咏梅词的词选,所选词作以佚名词人为主。《梅苑》中的部分咏梅词塑造了一种渴望入世的梅花形象,这与文学史上常见的经典梅花形象有较大反差。总体来说,《梅苑》中积极入世的梅花形象的建构分为三个层面:梅花自身的“和羹”之志,梅花对欣赏者的渴望,梅花当下所处空间与其向往空间的对比。佚名词人群体笔下的抒发用世之志的咏梅词有其独特性,这与他们在宋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理想与政治境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程杰 《阅江学刊》2012,4(1):119-130
超山在今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南,清中叶以来这里的梅花风景开始兴起,其声势逐步超过杭郊西溪、皋亭、大雄等梅花名胜,民国以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民国中叶臻于极盛,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梅产地和赏梅胜地。鼎盛时以超山为中心,分布范围覆盖了今余杭区塘栖、崇贤、临平三镇间的整个三角地带,远不是人们常说的"十里梅花",而是方圆百里。民国间超山梅花的进一步兴盛得益于现代工商业和都市社会尤其是上海大都市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上海冠生园开发的陈皮梅畅销全国,原料取给于超山,有力激发了超山梅产业的兴旺,而沪上各界的热情揄扬也提升了超山梅花的旅游人气。超山梅花方圆百里的盛大规模,不仅在民国年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作为跨时代的风景名胜,它体现了农业风景由古代向现代转型的丰富历史内涵,包含着现代农、工、商、交通、旅游、文化各业相互作用、交融发展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5.
娜仁 《创新时代》2011,(11):28-29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你走进中国馆时,会看到一种奇妙的色彩,它与中国馆及“新九州清宴”园林景观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在供人欣赏之余,也“不忘”源源不断地为展馆内部提供低碳环保的照明用电。这种色彩正是由湖南神州光电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光电”)高效彩色太阳能发电系统“生产”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的政治成就是实行变法。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的文学成主要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散文《游褒禅山记》等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是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只有从中国哲学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时空意识出发,以“道”──“气”──“象”入手,方可认识到中国画知白守黑的色彩观、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虚灵的时空观和诗意追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是现代汉语学术诞生与发育的世纪,在过去的百年间,现代中国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派别,其中,本土色彩最浓的应推以熊十力、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学——这一学派因其主张中国文化是所谓“内在超越”而可以称之为“内在超越”之路的中国哲学学派;实际上...  相似文献   

9.
他在生活中都看到了什么?撞见丁涛的画,会让人不由地要这样问.这问题来源于画面的色彩.油画的灵魂在于色彩.色彩在油画中的重要性相当于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丁涛油画作品给予了色彩以理所当然的分量,自由奔放的色彩美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鲜明而强烈的.  相似文献   

10.
王怡静 《创新》2009,3(5):91-94
随着自然主义的思潮涌进中国,中国作家的作品中也逐渐透露出诸多自然主义写作原则。一部《半生缘》描述了一段擦肩而过的爱情,道尽了世间的无奈,也暗暗透露出作者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探究其描写手法,我们发现张爱玲女士在写作中运用了很多自然主义的描写原则,无意或有意,我们不得而知。诚然,在中国文坛上始终没能出现一支明确标榜“自然主义文学”的流派,但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观念则渗透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不同流派之中,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成为岛城市民和中外游客不可或缺的具有狂欢色彩的盛大节日。在这样的盛况之下,第十四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啤酒城指挥部与上海燕高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联手,共同打造首届“中国啤酒嘉年华”。  相似文献   

12.
看到这个题目,相信很多人都被吓了一跳。“色”情,色彩情结,每个自信的女人,都有自己最钟爱的色彩情结。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颜色的,它们由皮肤、头发、眉毛、瞳孔组成,也称作人的色彩属性。穿哪些颜色最靓丽,适合染什么样的头发,涂何种唇色更自然,这些都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色彩属性……  相似文献   

13.
亲子网络家庭──中国农村现代化变迁中的一种家庭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子网络家庭──中国农村现代化变迁中的一种家庭类型郭虹一、网络家庭的构成内容和功能中国社会学界近年普遍公认,核心家庭已成为中国农村家庭的主要类型。鉴于这种核心家庭具有其独特浓重的中国色彩,故而有别于概念中的核心家庭.作为后者在家庭结构中强调的是夫妻的...  相似文献   

14.
王雁 《社科纵横》2007,22(3):124-125
中国艺术的最高价值不是模拟物象为最终目的的,中国的色彩艺术也是这样,是通过“写意”以“参赞自造化”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识及独特的色彩观。  相似文献   

15.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最先进入人们视觉的不是物体的形态,而是它的色彩。色彩能唤起人们的美感。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狄德罗在《论绘画》中也说:“素描赋予本质以形体,色彩赋予本质以生命。由此可见色彩之于绘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绘画艺术一样,语言艺术也追求色彩美。文学作品总是向人们提供一个情感赖以活动的活生生的客体世界,要表现这个世界,就少不了对色彩的描绘。因而,色彩描绘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在创作中,充分利用色彩语辞点染环…  相似文献   

16.
雒莉 《唐都学刊》2000,16(4):90-92
文章通过对李清照的六首梅花词与历代男性诗人所写的梅花诗词的对照分析,指出李清照以女性词人特有的视角及独特的感受状写梅花,使词中所写之物与所抒之情水乳交融,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杨晔 《社科纵横》2007,22(11):139-141
色彩本是一种自然存在,但经由人之手,就成为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研究色彩与文化历史的关系,不仅可以有力拓展历史地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也可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某些重要问题。但以往的研究却很少有人对此加以关注。本文正是从这一历史空缺中走入,通过"色彩与地域文化"、"色彩与政治"、"色彩与认知"、"色彩与社会人生"、"色彩与历史选择"五个方面,对色彩与中国历史地理的关系进行了集中而又颇具拓展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红色。这 一偏好反映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也反映在建筑、戏剧、语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透过有关红色的点滴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红色不仅有其一般色彩功能,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赤色、红色及其象征意义 《辞源》载:“赤,朱色也。”“红,赤之浅者。”《说文》曰:“红,帛赤白色也。”《书》有“赤者,火色也”之说。赤色、大红、朱红虽因色相不同有所区别,在有些场合不能混淆,但总体上还都属于一个色系(简称红色)。 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当某一颜色经…  相似文献   

19.
柏小莲 《东西南北》2013,(16):24-25
在国际电影市场中.欧美掌握着重要的话语权.表现在颇具娱乐色彩的红毯仪式上,也导致中国面孔的不被重视:更甭提没有重量级作品撑腰.也让红毯上的中国面孔颇显尴尬  相似文献   

20.
张福清 《阅江学刊》2014,(4):131-137
李龏《梅花衲》所集林逋咏梅诗8句,集苏轼咏梅诗10句,从中可以看出从林逋到苏轼咏梅诗的价值走向经典,尤其是体现了林逋咏梅诗意象的经典化;《梅花衲》还多方面刻画了梅的立体形象,凸显了梅花之冰雪精神与高洁品性,以梅花来寄托漂泊不定的身世之感,寄寓无限感伤之情;厘清了从梅之精神到人生志趣、家国之恨的梅花诗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