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境美德伦理学是从美德伦理视角研究环境伦理,是环境伦理学的新兴视域。环境伦理学在规范伦理学向度建构的困境和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方面提出了环境美德伦理学问题;环境美德伦理学的主题是"美德与自然",中西方伦理学有一定的思想资源;美德统摄并反映人的存在,环境美德反映人在生态之维的存在,并且共同体孕育人的美德,故而环境美德是反应人的生态存在并由生态共同体生活孕育的美德;根据拓展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路径,环境美德的德目包括敬畏、仁爱、简朴、节约、平等、公正、责任等。乡土教育和日常生活批判中进行环境美德教育是培育具有环境美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创建绿色高校应加强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加入到创建绿色学校的行动之中,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在建设“绿色高校”的过程中,必须在注重技术层面的同时,加强道德层面的工作,强化对学生、教师等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工作,使人们从“关于环境”、“通过环境”到“为了环境”,把环境工作人性化、人文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环境保护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等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理应成为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广大师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成为社会的表率.  相似文献   

4.
5.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环境友好的核心,环境友好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热爱生命、尊重自然为内核的环境道德价值观是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笔者重点阐述环境道德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论述环境道德与环境友好的内在联系,探索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6.
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外思想家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环境对塑造人的品德的影响,但中国思想家所讲的环境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环境,主张“近君子,远小人”的处世原则;西方学者理解的环境主要是指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主张环境的改善和建立理想社会必须实施良好的教育。他们理论的局限性是过多地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动精神与创造性。马克思超越了他们的理论局限性。在现代道德教育中应关注环境的教育作用,使之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 ,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它一方面促使一系列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观念产生 ,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许多道德问题。理性地认识人们道德的变化 ,切实全面而系统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普世伦理、生态伦理和基因伦理的教育 ,对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素质 ,全面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证明道德法则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叙事通过故事、小说、传记、辩难、道德问答等具体形式在康德伦理学中得以应用。在向德性伦理回归之呼声愈加强烈的背景下,通过对康德论道德教育中的叙事应用及其注意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对加深康德伦理学的理解,深化对叙事伦理的认识,走向德性伦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论述了环境伦理及环境道德教育的产生,旨在表明高校教育要冲破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些界限,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对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探讨,改变传统伦理的思维方式,尽快完善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  相似文献   

10.
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人们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的活动.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对改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环境道德教育;生态危机教育;环境道德知识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是推动社会进步 ,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和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确保德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道德起源与发展的动力都源于生命,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关爱生命,引领学生在对道德的追寻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生命。然而,高校德育中的生命缺失与高校学子由于对生命认识的无知而产生的生命困顿现状,使得生命道德教育成为迫切需要。生命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理念,在内容结构上包含如何对待生命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如何符合生命需要两个层面。追根溯源,则需要确立道德意义世界,终极价值关怀与意义指向方能担当起为现代人"安身立命"提供信念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道德教育文化研究作了总论性的分析和探讨,道德教育文化研究是教育文化研究的一种深入,不仅是对教育文化研究题域的一种拓展,而且是对教育文化研究内在规定性的一种推进。文章具体探讨了如何对待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的既有研究、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的时代意义、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的两大前提和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的立意等4个基本问题,强调指出,明晰研究的文化立场、深化教育(道德教育)与文化的联结、张扬文化内在的批判精神,是破解教育(道德教育)文化研究中种种理论假象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其学术水准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14.
学科德育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方法和手段的隐蔽性、过程的协同性、效果的综合性、实施条件的稳定性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在学科德育的实施中,只要精心设计学科德育内容、深入挖掘学科德育中的积极因素、注重学科德育思想的升华、捕捉教育的有利时机,就可以实现学科德育的自然性、生动性和艺术性,增强学科德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明确德育概念,认清德育关注生命成长的功能,建构多层次的教育目标,把握德育内容的时代性,选择生活化的德育方法,才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独特蕴涵,通过梳理当今家庭、学校、社会作为道德教育的传授主体与接受主体———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状况以及对道德教育效果的影响,从道德教育情感一体化的角度提出提高德育效果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7.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学校要因地制宜实施,培养学生感恩的心,并注意遵循针对性、情感性、持久性和系统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教学中,道德教育起着一个定向导航的作用,并且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从道德教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中的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路,这些结论对数学教学起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跨越道德与知识的鸿沟--关于高校德育现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校德育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存在着智育至上的功利化倾向,导致高校德育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客观上存在着重(道德)知识传授,轻道德行为实践的倾向,导致“知”与“行”相脱节。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德育改革,跨越“知识”与“道德”的鸿沟是走出高校德育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学校德育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存在着德育体制简单化、德育目标脱离学生实际、德育内容传统守旧和德育方法单一生硬等问题.必须把握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探求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