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郝丽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Z1):190-192
近年来,内隐学习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表明,内隐学习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发进行.它是一种自动的,不易察觉的,对复杂规律敏感的学习.与外显学习相比更具有优势.内隐学习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2)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研究大多采用间接测量的方式对内隐自尊进行测量。我国学者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的ERP研究等。内隐自尊在临床中的应用将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内隐学习研究最早出现于复杂系统控制范式。随着内隐研究走向真实的学习情境,并且内隐学习的抽象性等特点的明确,自然科学领域内隐学习的存在已被证实。近年来,从概念形成研究开始,有关自然科学的内隐学习研究以中小学校教学的内容为研究对象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5.
内隐学习理论与语感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40-142
内隐学习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不知不觉的学习,与有意识努力的外显学习具有协同效应。它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等实践领域,尤其对零起点俄语学生语感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隐理论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99-201
内隐学习的研究发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内隐学习的研究为我们构建外语学科的学习理论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将结合认知心理学内隐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探讨该理论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语法教学、语感培养等方面的实践意义。内隐学习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科学化的研究是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中的内隐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61-62
内隐学习是普遍的心理现象。汉语的意合性和具象性特点以及课标的教学目标的三维性决定了其必须与内隐学习相伴而行。教师应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环境;减少功利性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把内隐学习融进教学目标;在外显学习指导过程中渗透内隐学习,协调好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等策略,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内隐学习。 相似文献
8.
那英志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内隐学习研究是当代认知心理学最关注的课题之一,深入了解学习心理过程与机制,对第二语言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差异和联系,并探讨了二者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协同效应与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内隐学习法在足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锦松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96-97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是人们学习的两种模式。在足球教学中采用内隐学习法 ,更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能力和体育素养的培养以及学习动机的激发 ,建议在体育教学中广泛采用内隐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它作为一个崭新的心理学构想,旨在揭示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目前内隐社会认知主要从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等方面来展开研究。它采用的是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主要有启动效应、内隐联想测验、情绪性西蒙任务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内隐社会认知中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机抽取大学本科男女生各 2 0名 ,使用不同性别人物在攻击与被攻击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图片为实验材料 ,采用 2× 4× 2混合实验设计 ,研究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 :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实验性分离 ,支持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2 .在内隐社会认知中 ,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不存在性别差异 ;3.再次发现内隐认知态度 ;4 .内隐记忆无需有意注意参与 相似文献
12.
马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23(6):68-70
学生的数学观由数学知识观、数学学习观和数学自我概念三部分构成。在内隐社会认知被广泛研究的背景下,把内隐社会认知和数学观的研究结合起来,了解学生内隐数学观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印象解释偏差"这两种心理学测量方法测量学生的内隐数学认知。 相似文献
13.
朱倩倩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2):42-46
分别使用情态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等方式,推测了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外显形式;同时还运用不定代词、动词、从属连词、-ing形式等方式间接而含蓄地表示和推测了行为或状态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雷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2):69-71,80
从我国假释制度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假释制度应用难的基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比照英美法系的假释制度的优点和适用上的诸多成功经验,提出了改革我国假释制度体系的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周国强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19-22
中国是世界上假释适用率较低的国家之一 ,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假释功能的有效发挥 ,而且给监管工作和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了进一步发挥假释制度的功能 ,必须加快假释的扩大适用 相似文献
16.
论内隐学习理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柏章发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21(4):113-115
内隐学习是指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可以相互转化,语文教学应关注和发挥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作用,促进内隐学习的显性化,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假释制度符合行刑社会化的潮流和趋势,对实现刑罚的目的来说,它有积极的功能,也有副作用。传统的假释奖励观不利于假释制度应有功效的发挥,要从根本上克服假释的负作用,必须树立假释权利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假释适用条件严苛,致使实践中假释率极低,很大程度阻碍了假释再社会化功能的发挥。根据刑罚综合刑论指引,在我国现有假释制度基础之上,扩大假释适用范围,降低无再犯罪危险认定,以及区分减刑、假释适用条件,重构适于我国司法实践的“积极假释”与“消极假释”的双轨制假释制度。从而提高假释适用率,创新罪犯出狱模式,有利于实现罪犯再社会化。而所谓积极假释则主要仍是考察罪犯刑罚期间的积极表现;消极假释则是要求罪犯执行一定刑期后强制假释。 相似文献
19.
浅议假释制度的完善——以罪犯权利保护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罪犯权利保护是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保护罪犯权利是实现保卫社会的必要条件.假释作为一种对法院裁判确定行刑期限的改变方式,是罪犯享有的权利而非对其奖励.该权利介入了对罪犯主观改造评判的因素,因而其完善对于罪犯改造及其重新回归社会保障措施之建构有重大意义.罪犯权利保护呼唤犯罪控制与罪犯防治的社会工程化,实现罪犯由监禁状态向社会的良性回归并最终保卫社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