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部现代悲剧中蕴涵的古希腊传统悲剧因素,以及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现代悲剧特征和作者独特的悲剧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2.
以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部现代悲剧中蕴涵的占希腊传统悲剧因素,以及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现代悲剧特征和作者独特的悲剧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悲剧题材大多一悲到底,悲的彻底,很少有喜剧因素植入其中;中国古典早期悲剧大多以大团圆方式结局,悲的不彻底,除结尾外故事中也鲜见喜剧因素.莎士比亚大胆将喜剧因素植入悲剧题材,创造出令人称快的悲剧艺术;中国从封建末期的讽刺小说开始,也随处可见悲中带喜、悲喜交融的悲剧作品.这些都说明了以喜剧方式处理悲剧题材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这可以从作品本身、作家层面、读者角度和审美世界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合理性、必要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4.
池莉作为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讲求生活流式的自然单纯的艺术结构。因此,许多人都从市民情趣和平民化角度去解读池莉的作品。但如仔细挖掘其作品,可以发现一种隐含在平凡生活中的悲剧意韵,并可以从社会生活环境的悲剧和人性的悲剧两个大方面来看人生三部曲赋予我们的悲剧性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悲剧和喜剧是两个不同的美学范畴,各有其特征。前者反映能够唤起人们的悲哀、痛苦和同情的事物,而后者则是引人发笑的艺术。喜剧领域中的悲喜剧,就是悲剧和喜剧这两种对立因素在同一部作品中的统一。在这里,笔者拟从作品出发,依据作品的实际,着重探讨一下悲喜剧这个概念本身在美学意义上的差异。 一种类型是:作品开始时是以喜剧色彩为基调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加强了悲剧的气氛,或者是,喜剧因素是比较外露的,悲剧因素却是内在的,喜剧因素一开始就会使读者感受到,而悲剧因素却是需要经过思考才能体会得到的。  相似文献   

6.
在唐传奇和“三言”中,爱情悲剧题材的作品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艺术成就上具有代表意义。如果对二者进行一番比较,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从形成阶段到成熟阶段艺术演进的轨迹,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小说史,正确评价作品的艺术成就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与唐传奇爱情悲剧作品的比较,论述“三言”爱情悲剧作品在悲剧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从心理距离角度入手,以张爱玲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指出文学作品的悲剧美来源于作者高超的距离化手法,即通过距离的保持、距离的缩小来实现心理距离的调控,在作者、文本、读者之间形成张力,由此产生悲剧美感的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如果从悲剧的审美深度去审视拓拔斯.塔玛匹玛的小说创作,会发现他的创作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出现。不过,如果从创作思想和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拓拔斯.塔玛匹玛的悲剧创作意识是极其浓厚的,他的作品总是弥漫着强烈的悲情氛围和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9.
美的表现形态从反映与被反映的角度可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但就其内容来说,美的表现形态还表现为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表现,喜剧是滑稽的集中表现。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崇高与滑稽既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现实中,也存在于艺术中,但悲剧和喜剧只存在于艺术之中,而不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现实之中。本文集中论述喜剧的美学特征,它与悲剧  相似文献   

10.
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从政治角度切入,把一个普通的不同门第之间男女相爱的悲剧型故事写成一出政治悲剧。剧中主要人物瓦尔特、斐迪南、露伊斯主观上彼此并无恶意,但当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时却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悲剧有其必然性。这种悲剧必然性使作品饱含批判的火热激情、跌宕起伏的艺术世界和给人震撼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1.
《诗经》的悲剧性作品所占比重较大.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些悲剧性作品的审美价值.一、善的悲剧——道德感是构成悲剧的前提条件鲁迅关于悲剧有一个著名的论点:“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个论点虽然有欠完善,但基本上是正确的.悲剧与人生的价值密切相关,离开了人生的价值.任何恐惧、怜悯,任何矛盾冲突都不能构成悲剧.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悲剧作品中是能得到充分证明的.  相似文献   

12.
从端木蕻良创作的奇谲题材中传奇人物的塑造、浓墨重彩的艺术氛围渲染,以及为体现作品深度象征手法运用的三个角度,分析端木蕻良在耐人寻味的文字背后对悲剧命运、悲剧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民族文化进行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悲剧的结局处理具有深厚、鲜明的民族特色。长期以来,中外戏曲研究者在探讨中国有无悲剧的过程中,往往都曾着眼于此。其实,文学艺术的民族性及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特色,不仅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民族的艺术形式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一、中国古典悲剧结局处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雷雨》与《安提戈涅》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悲剧的杰出代表,不同的文化土壤养育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但两种悲剧艺术所追求的崇高与真挚却是统一的。文章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文化特性,悲剧舞台效应等方面来论述两部作品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15.
从艺术的角度,对路遥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概括其三点特征:一是对比手法展现生活环境的无限悲苦;二是反讽艺术揭示人物性格的严重扭曲;三是圆形结构绘画人物命运的深重灾难,它们共同构织出路遥作品中悲壮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6.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公苔丝的形象,其文中所描写的苔丝出外谋生和一失足千古恨的悲剧,具有巨大的悲剧研究的社会价值。通过从社会和个人性格两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了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使读者在理性地欣赏其作品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营造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自19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就开始呈繁荣趋势,以至于有人惊呼长篇小说的时代来临了,进入新世纪后,从年产量和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长篇小说已成名副其实的时代第一文体和文学风向标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批评界,研究和批评长篇小说便自然成了热点,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和批评者关注的多是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对其文体则关注不多或不够,有时仅仅在论及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时顺便提及一二。至于专门从文体角度对长篇小说创作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研究的专著则更少,目前仅有吴义勤的《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和王素霞的《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论》等不多的几部论著。  相似文献   

18.
《老残游记》在英语世界经历了作品的英语翻译、中国文学史类英语著述中有关作品的一般性介绍、文本的英语研究等多种跨文化传播形式。它们合力提升了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范围与接受效果。《老残游记》的英语翻译为英语世界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直接的文本阅读依据,而中国文学史类英语著述中有关《老残游记》的简要介绍则有有助于英语世界对于作品背景与内容的初步了解。两者构成了作品在英语世界跨文化传播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老残游记》的英语研究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的多角度解读提供了“他者”的参照视角,反映出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对于作者与作品跨文化阐释的独特立场,更是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进程中逐步深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试论《精忠旗》的悲剧冲突和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冲突决定着戏剧作品的性质,作为一部悲剧,悲剧性的冲突不但对作品的属性有着质的规定性,而且还蕴藏着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悲剧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美学意义,主要是通过悲剧冲突的展开和悲剧结局必然性的昭示而得以体现的。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打算把李梅实草创、冯梦龙详定的悲剧杰作《精忠旗》放在明末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岳飞戏发展的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悲剧冲突的特点及主题思想,以期说明《精忠旗》悲剧特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从艺术的角度,对路遥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概括其三点特征:一是对比手法展现生活环境的无限悲苦;二是反讽艺术揭示人物性格的严重扭曲;三是圆形结构绘画人物命运的深重灾难,它们共同构织出路遥作品中悲壮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