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对罗宗强先生关于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一种玄学人生观的观点提出了商榷。陶渊明人生观的基础是“躬耕自守,他以此达到理想和现实的合一;而玄学人生观的实质是理想和现实的内部分立。玄学人生观是陶渊明人生观的思想来源,二者在精神上有相道,但更有实质性的差别。陶渊明的人生观并非玄学人生观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鬼魂戏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一种特殊类别,具有非常独特的审美价值。鬼魂形象以幽邃奇异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形象,更重要的是以鬼魂形象投射了人们被压抑的潜意识愿望;鬼魂戏以人与鬼的二元对立冲突表现出极为深刻的主题:人的现实是非人的存在,鬼才体现出人渴望的自由;鬼魂戏经久不衰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它以鬼魂的非正常形象表现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心理。  相似文献   

3.
社会理想的表现,是文学中颇有魅力的主题,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们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理想蓝图。其中,别具特色的是晋人陶渊明所构筑的“世外桃源”。世外桃源作为中国农耕时代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一、世外桃源理想社会的特征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构筑了一个理想社会。这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理想式社会,有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的“桃源”意象,是一个具有隔绝意义的隐逸空间,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宦海沉浮时的精神寄托。自新罗末期陶渊明进入朝鲜文士的视野后,“桃源”意象频繁出现在朝鲜汉文学的创作中,成为了朝鲜汉文传奇小说中的一个意蕴丰富的叙事空间。在朝鲜传奇小说家金时习笔下,桃源世界原始的空间意义发生了流变,它既是避世隐居的仙境乐园、政治清明的理想社会,也是抨击现实的异域空间。桃源意象的空间意蕴发生了变异,究其原因,是金时习与陶渊明有着不一样的时代背景与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5.
布依戏是布依族民族民间的特色戏剧,其存在不仅与布依族的民歌、舞蹈、民间文学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与布依族的民族民间信仰密切联系,因此可以说布依戏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本文以“过渡仪式理论”分析布依戏神圣空间的构建,以及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转换、沟通,从而实现布依戏的神性和世俗性的意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布依戏不仅仅是戏剧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布依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并且在布依戏中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构建的神圣空间来传递布依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布依戏是一个娱人娱神的戏剧,这也是它有别于传统中国戏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论陶渊明的桃源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的桃源境界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劳动境界。鉴于目前陶渊明的研究现状以及陶渊明本人的实际 ,本文拟着重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1 )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历史背景 ;(2 )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实质 ;(3)桃花源与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内在联系 ;(4 )陶渊明桃源境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构建的"桃源理想",是他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这一理想的形成反映了陶渊明独特的人生观、独立的人格、鲜明的爱憎、高尚的情志、执着的精神,其精神理想不乏给后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8.
羌族戏剧——值得重视的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戏剧文化,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智慧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当羌笛、羌绣、羌年、羌族多声部民歌、羌族羊皮鼓舞等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时,应该加快释比戏、许家湾花灯戏等羌族民间戏剧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向上申报、争取抢救保护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创造出的桃源世界代表着在那个特定时代生活在动乱中的人民对太平生活的普遍向往,它凝聚了陶渊明本人对理想、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追求,也浓缩了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路历程。唐代文人唱和其诗、用其典故者层出不穷,尤其是身处困境中的文人们对桃源更具企慕之情。一方面,一些唐代文人因身经战乱而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那个安居乐业的桃源世界自然就成了他们内心中最真切的希冀;另一方面,当黑暗的官场、坎坷的仕途与文人们傲岸的性格、正直的人品产生矛盾时,那个风景优美、快乐无忧的桃源世界同样会成为他们的企慕之所。这些都体现出唐代文人对陶渊明桃源理想的认同之感。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在举行傩祭仪式时一般都要进行戏剧表演,分"正戏"和"插戏"。正戏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佩戴面具表演;戏神必须从桃源洞中请出,分别担任领兵、押兵、开路(开山)、驱邪、镇坛、搜魂、判案等职责。傩坛正戏表演的各个环节和角色都充分体现了象征的意涵。  相似文献   

11.
客观地说,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式戏剧"还是"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都不能完全代表西方戏剧传统。西方戏剧观从亚里士多德、卡斯特尔维屈罗、狄德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耶荷德,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当年与朱光潜争论的人对此显然是不甚明了的。而朱光潜恰恰是在西方戏剧的宏阔视野下看到了在近代并非主流的狄德罗演剧观与中国戏曲的神似性,而不是像其他讨论者那样将话剧与戏曲混为一谈。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演员正是狄德罗的理想演员,每出戏不同的"理想的范本"正是中国传统戏曲"传家的衣钵"。  相似文献   

12.
赛会演剧这一古代文化现象在粤东海陆丰地区仍有遗存,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海陆丰人文土壤中具有浓郁的世俗宗教特色,赛神庙会是乡社宗族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载体滋生并哺育了白字戏、竹马戏等民间戏剧样式,也使得传统戏剧呈现出浓郁的世俗宗教色彩。这种赛会祭祀戏剧具有不同于文人戏剧、观赏性戏剧的价值标准,它是典型的民间戏剧。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谢灵运均是晋宋时期的重要诗人,学界对陶渊明形象的研究较为多见,而有关谢灵运的形象分析却几乎无人涉及。事实上,由陶谢诗文引发出的诗人形象可以从其对异时异境中自我行貌的勾勒中还原其外在轮廓。同时,陶谢行貌的差异又受到其心理以及肯定自我价值的深刻影响。陶谢所选择的意象群也是对自我形象的一种转换。他们所建构的形象是多层面的,陶渊明的飘逸中带有对生命流逝的反思以及坚定不移的理想追寻,并通过意象的构建突出人之为人的责任与担当;谢灵运并非只是旷达而无行动,他是在徘徊中寻找自我的道路。他们代表了这一时期士人心路历程的两种方向以及两种形象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考证唐宋时期桃源图的创作和传存情况。初步统计,唐五代有八种,宋代有二十五种。二是分析桃源图在唐宋时期的变化,认为世俗化和生活化为其变化主流,但神仙主题并未消失。因此,唐宋桃源图之间存在着复与变的关系。三是论述唐宋桃源图之所以发生变异的可能原因。桃源图是社会和文化各要素在图像中的凝结,解开结点可以看到图像背后隐含的错综复杂的事物关联。四是从时空、有无、图文、动静、虚实这几对关系中,深掘唐宋桃源图变异现象所蕴涵的图像学价值和意义。以桃源图为特定考察对象,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和认识陶渊明及其作品在唐宋时期的图像传播和接受,而且通过比较,还可知唐风与宋韵在桃源主题绘画中的不同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口头到书面,从提纲戏到剧本戏,是民间戏剧的重要演进之途。提纲戏与剧本戏之间存在几种过渡形态,它们是口述剧本定本化、书面化的关键环节;其定型书写具有多种渠道,有的属于戏剧演进的自然现象,有的是人为干预的结果,现代科技也在推波助澜。1949年后,在政府文化部门的主导下,广泛开展传统剧目的发掘,大量的口述本被记录整理为文学本,客观来看,这一文化工程既取得了可观的历史功绩,也有一些值得检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从口头到书面,从提纲戏到剧本戏,是民间戏剧的重要演进之途。提纲戏与剧本戏之间存在几种过渡形态,它们是口述剧本定本化、书面化的关键环节;其定型书写具有多种渠道,有的属于戏剧演进的自然现象,有的是人为干预的结果,现代科技也在推波助澜。1949年后,在政府文化部门的主导下,广泛开展传统剧目的发掘,大量的口述本被记录整理为文学本,客观来看,这一文化工程既取得了可观的历史功绩,也有一些值得检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戏剧传统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的艺术媒介决定不同的艺术形式。戏剧是以演员与观众 共同拥有一个规定的时空环境为前提,是一种场效应。当戏剧被搬到屏幕,在镜头的推拉摇 移下,场效应被破坏。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一种文人传统,悲剧理论的脉络体现了这一点,而 喜剧是渊源于民间戏剧传统的。西方戏剧是文人戏剧传统呈显性形式,民间戏剧传统呈隐形 形式。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中国的戏剧传统基本上是以民间戏剧传统为主要表现形 式,是成熟的喜剧文化。比照话剧经验的戏改,割断了传统戏剧与民间的血缘关系。中国传 统戏剧的危机在于它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以城市为中心的大众传媒文化取代了传统断裂 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早在建国初期,焦菊隐先生就提出建构话剧"中国学派"的艺术理想,即将东方戏曲美学与西方戏剧的表现方法相互结合的创作原则,并在《茶馆》等经典戏剧中践行。新时期后林兆华继续了对"中国学派"话剧理想的探索,他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吸取传统戏曲表现的自由、时空的无限和表演的自由等特点,同时在对文学剧本的超越、演出空间的组织结构及新型观演关系的确立、演员形体的可塑性与象征、宏观"面具"的创造等方面表现出现代品格,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精髓的同时,求新求变,实现"一戏一格",使话剧"中国学派"进一步发展完善,构建了中国当代话剧令人神往的景观。  相似文献   

20.
宋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获得了很大的提高。随着高丽与中国交往的频繁,以李奎报、李仁老等为代表的高丽文人一时掀起了慕陶、论陶的热潮。高丽文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偏好对陶渊明及其作品进行了整合式的衍生性解读,突出了陶渊明高洁儒雅的形象,高丽文人笔下的“归去来”和“武陵桃源”情绪得到了抒发和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