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月的一晚,我们一行人又一次浩浩荡荡地来到了La Villa.几个朋友一上来就点了一大堆各种品牌的啤酒。不过我们并不是来开什么品酒会的,我们参加的是青岛的一个独立电影展映周,他们点这么多啤酒也是有原因的:“如果今天晚上的电影还是那么乏味无聊的话,这些啤酒全部由你埋单。”我摸了摸口袋里瘪瘪的钱包,心中禁不住生出一种为艺术献身的悲壮情绪,思绪也随之飞回到前几天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相似文献   

2.
易立竞 《东西南北》2013,(24):25-27
不少人以为,曹邵的电影处女作就是《可可西里》,其实.1997年电影学院毕业后,他连续拍了6部有时连他自己都想下起来的电影,每部戏的酬劳只有几千元。“有好几年,我存折上的存款都没超过5000元。”如令的他.用妻子姚晨的话说.“曹郁是一个艺术家.既是生活艺术家,也是电影艺术家。”  相似文献   

3.
看电影评论时.常会看到这样的话:某电影里的某段情节,是在向某大师致敬。这是种委婉的说法,其实意思就是说,这段情节是抄袭那位大师的。天下文章一大抄.电影也大约如此,不过现在与时俱进.都把“抄袭”叫做“致敬”了。  相似文献   

4.
面孔     
《东西南北》2011,(22):8-9
崔永元:猜猜我都请到谁 作为一项公益性的电影产业战略规划,由崔永元发起的“崔永元·新锐导演计划”目前在京正式启动。该计划打算邀请世界范围内的电影大师们为入选的新锐导演讲课,还将一对一辅导他们拍电影,风格很浪漫“很小崔”。  相似文献   

5.
奇葩啊     
《东西南北》2014,(13):F0003-F0003
刚才我收到一个同学的短信:“哈哈,刚嘿啉完,女朋友她妈回来了!我现在拿着衣服躲在她的衣柜里,像演电影,好刺激……”看后,我默默地拨通了他的电话……就让电影朝更刺激的方向前进吧。在公交车上,一占地面积偏大、三十来岁、穿着体面、皮肤挺好的爷们儿一边不停抹汗,一边打电话:“那孙子说要参加婚礼跟我换几天车用用,到了地方,我给他车钥匙,他给我一公交卡……”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国际影视人类学的几种重要电影学说和流派作了一个大致的分析,把它归纳为“明晰电影”、“实验电影”和“引发思考电影”;并着重对当代影视人类学电影的主流学说——实验电影中的“观察电影”和“参与电影”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黄金 《东西南北》2013,(22):72-73
奥巴马最近一次哭,是在看一部电影时。这部电影叫《白宫管家》。上映3周,票房已破8000万美元,口碑极佳。《纽约时报》称之为“年度最佳影片之一”,但也有人在观影后形容其为“一部奔着小金人去的政治无限正确的献礼影片”。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电影特征及其批判特性出发,对在中国电影批评史上占最长时段(1921年一1985年)的电影社会学批评模式进行了纵向扫描,并力图从中得出富有启示性的结论。笔者认为,尽管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中国电影的社会学批评有许多未尽人意处,但从中国电影批评史的眼光来看,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9.
《东西南北》2009,(2):68-68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和谐!这样一句让人忍俊不禁的台词,会让你想起谁? 冯小刚,作为中国电影的品牌之一,在连着几年放弃喜剧之后,在2009年.又以一部热闹的喜剧给广大的影迷贺岁了。没有什么大的悲欢离合,没有忧国忧民,也没有对时代的攻击性,只有一些可以让你在沉静下来之后会心一笑的小段子,虽然不够厚重,但我觉得观众很需要这样的电影。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下,那些曾让你我铭记于心的“冯氏语录”吧!  相似文献   

10.
陈建娜 《浙江学刊》2006,(6):97-102
本论文从“假定与真实”、“扮演与制作”、“旁观者与隐身人”这三个角度区分了戏剧与电影,重新确认了戏剧与电影各自的艺术特征。这三次比较,实际上也是对戏剧与电影在本质、艺术形式和艺术欣赏上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7,23(4):65-66
“大片热”是当下中国电影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议论和讨论的核心话题。然而,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之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的论著,真正严肃的学理探讨尚未出现。面对这一关乎中国电影的发展并必然对中国电影有重大影响的“大片热”,中国电影理论和批评界的“集体失声”,毫不客气地说,再一次使中国电影批评面临彻底丧失信誉的危险,也可能会真正失去重建的机会。有鉴于此,本刊特别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与传媒系史可扬教授及部分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日常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与角度对国产大片进行了集中“笔谈”,内容涉及国产大片的主题、叙事、文化谋略、接受、影像、美术等几个方面,文中所时时显露出来的理论敏感、艺术领悟,都带有青年人的锐气和激情,持论剀切,充满理性,对于剖析解读国产电影大片和丰富电影艺术研究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2.
章旭清 《阅江学刊》2009,(4):123-128
电影学中的“景观”概念,源自法国情境主义电影理论家居伊·恩斯特·德波的《景观社会》一书。在中国,关于“景观”话语的讨论则始于本世纪初。在电影学中,“景观”特指追求影像的视觉造型效果及其观赏价值的一种镜语范式,它把人们对“电影本体性”的探索从文本叙事层面转移到对影像内在规律的深入把握上。通过对“景观”概念意义功能的全面考察,可以纠偏当代电影在视觉建构过程中“唯景观化”、“奇观第一”等极端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东西南北》2013,(8):20-23
“你说我懂电影吗?我也不是太懂,并且越来越发现不懂了。”  相似文献   

14.
邱熠 《生存》2020,(3):0226-0226
周末,妈妈决定带我去看电影。我一蹦三尺高,扬声说道:“奶奶,晚上早点做饭,我们要去看电影。  相似文献   

15.
张润芝 《东西南北》2013,(11):57-59
一部电影《萧红》,把作家萧红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不久前,霍建起导演、宋佳主演的电影《萧红》上映,对萧红好奇的人多了起来,不过大众最好奇的是萧红的情事,如何逃婚了又和未婚夫在一起,如何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还是没有人说,萧红是个好作家。不见其文,只闻其情,从1942年在香港逝世至今,萧红被低估了71年。萧红的被低估,像是一场“两边不靠”的误会。在“左翼阵营”中的时候,她显然不重要;当人们想法改变了,她又被淹没在“左翼作家”群体里。  相似文献   

16.
boox 《半岛新生活》2004,(3):25-25
事实上,青岛有很多的DV短片爱好者和尝试者,但出于种种原因,多未遂。看过青岛的一些DV短片——其实是不能称之谓“片”的,也就是些个自娱自乐的“小玩意儿”。像一位青大的电影青年拍过一个片子——剧中他是惟一的演员,他四处游荡,且一直沉默无语。至于他要表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武术在世界上走了一圈;后来因为电影,90年代在世界上走了两圈;最近这几年里,我又为了公益走了好几圈。我希望成为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8.
关爱雨人     
李峰 《社会工作》2009,(7):41-42
理念 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克鲁斯曾演过一部电影《雨人》,“雨人”在这里是指患有精神封闭症或智力某一方面存在问题但在某些领域中具有非凡天赋的人。所以我相信所谓的智障人士都是有他独特的技能的。下面笔者将智障人士换成“雨人”来表述。  相似文献   

19.
林咏 《学习与探索》2012,(3):140-143
"谜题电影"是一种跨类型电影,其"谜面/谜底"式"编码/解码"机制贯穿导演、电影文本和观众三个层次:导演在制作电影时具有自觉意识,将电影作为一个携带"谜面/谜底"的特殊文本进行"编码",误导观众远离事件真相;电影文本中事件的逻辑因果紊乱,文本自身犹如一个放大的谜语,蕴涵"谜面/谜底"双重结构,等待被"解谜";观众反复观看电影,通过其心智的"解码"行为,主动参与到文本重构中,逐渐完成"电影拼图"揭示"谜底"。华语谜题电影已成为世界谜题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推动着当代电影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4,20(3):43-47
电影的审美文化分析就是要探询电影与人的生存的关联,对人的理想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回应。这种关联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探讨社会因素对电影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寻觅电影在社会中是如何贯彻和实现审美原则的,或者说是如何成为审美文化现象的。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电影进行了审美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