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西南北》2012,(18):10-13
2012年伦敦时间8月7日10时42分,“伦敦碗”。刘翔站上跑道,现场有冷风,更有8万人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舒眉 《东西南北》2011,(5):38-38
“中国花瓶”震惊了全世界。 2010年11月11日,伦敦远郊一处小小拍卖行,一件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花瓶以5160万英镑成交(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高出拍卖行此前的评估价40倍。这是中国乃至亚洲艺术品迄今为止的全球最高成交价。  相似文献   

3.
《东西南北》2011,(5):26-27
两场战役为外管局(或者说是中国外汇储备运营水平)赢得声誉的,主要是2010年初以来中国对日本国债和美国国债的灵活多变的操作手法。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如下困境:一方面,它是一种最有理论活力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青年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不仅从正面阐明了资本何以成为现代社会的规定性的原则,而且还从反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深刻的非理性的性质;但另一方面,它在实践上又似乎是无效的,它还尚未能够真正成为一种遏制资本的现实力量。这种困境,从理论本身的角度看,是因为它还未能真正克服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时代局限性,未能找到在当代处境中解决资本与民族国家间关系的难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界所热议的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的"中国经验"问题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然而,相对于"中国经验"讨论的热闹状况而言,"中国体验"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其所蕴涵的独特内涵、分析路径以及方法论意义还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刊组织了四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体验"的社会学意义,以飨读者。其中,周晓虹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视角,单单研究或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王浩斌博士指出,将"中国体验"界定为"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是欲求为时代精神找到一种社会学的表述。使用价值观而不使用哲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使用社会心态而不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是社会学对中国人文化与心理嬗变的独特把握,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王小章教授以中国社会在制度(体制)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为分析背景,对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关注"中国体验"的深层根据进行了剖析。成伯清教授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即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6.
徐琳玲 《东西南北》2011,(17):26-27
如果你征服了纽约,你就能征服美国;如果你征服了美国,那你就能影响整个世界。纽约富豪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正在将这一纽约城流传已久的政治寓言实践到底。他是如此不容小觑,2008年美国大选,奥巴马和麦凯恩都试图拉拢他做副总统的竞选搭档。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学从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引进、消化、吸收逐渐走向自主创新。中国作为拥有独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以及庞大人口的东方大国,其所发生的巨大变迁给中国社会学界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营养与资源。近年来学界所热议的关于中国发展模式与道路的"中国经验"问题便是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然而,相对于"中国经验"讨论的热闹状况而言,"中国体验"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其所蕴涵的独特内涵、分析路径以及方法论意义还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刊组织了四篇笔谈文章,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中国体验"的社会学意义,以飨读者。其中,周晓虹教授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经验"和"中国体验"视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或转型的双重视角,单单研究或重视宏观的"中国经验"是不完整的,"中国体验"起码在精神层面赋予了中国经验以完整的意义和价值。王浩斌博士指出,将"中国体验"界定为"中国人民在宏观变迁的背景下发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微观变化",是欲求为时代精神找到一种社会学的表述。使用价值观而不使用哲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使用社会心态而不使用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是社会学对中国人文化与心理嬗变的独特把握,是时代精神的社会学表达。王小章教授以中国社会在制度(体制)层面、结构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巨大变化为分析背景,对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关注"中国体验"的深层根据进行了剖析。成伯清教授提出,关注"中国体验"就是要确立中国人的时代精神的内在价值,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心态世界和情感世界,即关注中国人自身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21,(1):21-28
减少贫困是世界难题,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发展都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减贫方案",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新时代"中国减贫方案"所蕴含的基本经验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现了大国责任担当、推动了全球贫困治理体系变革、体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加强"中国减贫方案"的国际交流合作是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批判和拒斥"抽象"的人,它以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拨开观念和意识的层层迷雾,揭示出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受"抽象"统治的世界。马克思怀着对资本逻辑主宰下的人的命运的关切,深刻洞悉到人类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不是一个自然的生活现象,而是一个现实的辩证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人在改变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改变着整个世界,包括改变着人自身。马克思的这种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从根本上实现了对西方哲学生活世界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东西南北》2012,(21):12-21
阿诺尔德在一台奇特的大机器前,按下按钮,对它响亮而清楚地说:“我要硬铝螺帽、直径为4英寸。”  相似文献   

11.
自2009年9月至今,浙江省公安机关对全省二十多年来评选出的451名省级见义勇为先进人物进行生存状况调查。结果发现,这群为国家、社会、公众和他人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民间英雄及家庭,八成以上生活堪忧。(《工人日报》2010年12月25日)  相似文献   

12.
郑琳  田文生 《东西南北》2010,(12):13-13
2010年7月7日,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文强要被执行死刑了。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天,即7月6日晚6时,文强会见了其大姐文万琴和儿子文伽吴,10分钟,最后的诀别。临别前,文强嘱咐儿子,好好做人,不要恨社会,少上网玩游戏等。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8,(4):91-95
中国近代学者一般把"日本学术"称谓"东学"。虽然中国古代早有"国学"之词,但是古代的"国学"一般指国家的贵族学校。然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一般指本国传统固有的学术。在中国近代,一度出现了"国学"热,根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密切关系。其一,中国近代"国学"概念源于"东学"。据考证:中国近代"国学"概念借用了近代"日本学术"中的"国学"概念。其二,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的思想深受"东学"影响。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中,大多数国学大师思想都受到了近代日本学术的影响,即受了"东学"之影响。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章太炎、黄遵宪、刘师培等大多数中国近代国学大师,都数次东渡日本,其思想深深留有"东学"之烙印。其三,中国近代从"西学热"到"国学热"深受"东学"影响。由于中国近代"国学"大师受到日本近代"国粹派"思想的巨大刺激,思维方式从热衷于"西学"的对外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转向了潜心研究本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国学热",并且力图从本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之精神,铸造东方中华之魂,以求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故而,不可回避地说:中国近代"国学"与"东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出现时间,可以溯至西晋的“洛阳纸贵”时期(亦即提出“西晋说”)。“洛阳纸贵”时期为公元296qOO年间。提出“西晋说”的意义在于参与学术争鸣并创新考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伟  苏岸 《学习与探索》2023,(5):1-10+186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保持政治稳定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机制。在中国共产党推动调查研究机制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中,“调研政治”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其生动反映了通过调查研究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政治共识,继而规范治理行为、提升治理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机理,二者有着循序渐进、互为条件的逻辑关系。基于“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这一前提而生成的“调查研究—认同聚合—科学决策—推动落实”的运行机制,彰显了“中国之治”的治理智慧。“调研政治”这一概念性图式高度概括了“中国之治”的独特逻辑和制度优势,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的重要旗帜。  相似文献   

16.
国家间竞争的历史脉络与思想认知表明,历史上大国竞争主要聚集于国家既有的客观性要素与主观性手段的组合。在当前的世界大国竞争中,治理竞争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良政善治越来越成为大国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日益凸显大国竞争的深层逻辑。能否构建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具备强大的治理能力、产生高质量的治理效能、形成良政善治的局面,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中国之治”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法宝,必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思灵 《南亚研究》2015,(2):15-34,154,155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关系中角色的重大转变,即从过去国际社会乃至国际秩序的旁观者或参与者变为积极的施动者和塑造者。然而客观上,"一带一路"无疑是一个宏大的发展倡议,涉及国家之多,人口之众,在中国外交历史上史无前例。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复杂,社会多元,对"一带一路"无疑有着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处理好与这么多国家之间的关系,显然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成败。  相似文献   

18.
司武林 《社科纵横》2011,26(7):23-24
"世界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品性。作为它的两个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具有这一品性,具体表现在世界维度、世界潮流和世界高度三个方面。这一独特的理论品性,形成了中国社会发展清晰的世界坐标。  相似文献   

19.
自清末修律中国法律开始了近代化转型以来,我国法律对“人”的想象也发生了变化,由宗法伦理义务本位逐步转向了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权利本位,实现了从“伦理人”向“科学人”的转换。这种转换表明我国法律关注的核心从人一人关系转向了人一物关系,这是我国法律发展的进步,但这种进步的文本意义大于实践意义。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让“科学人”从文本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下面的一些思考来自于这样一系列论点:现代社会是从它自身的结构和内部的动力出发放眼全球的,而且是(只)作为“世界社会”去理解。“世界”(Welt)就此而言是所有的,所有那些社会的事件,这些事件被沟通(Kommunikation)观察着,又通过沟通成为主题。沟通移动着世界的视域(Horizont,或译“边缘域”),并且将世界划分了。世界本身作为整体是无法达到的,哪些现象和实例能说明一个统一的“世界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