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有一首《降将军歌》,其中写道:“冲围一舸来如飞,众军属目停鼓鼙。船头立者持降旗,都护遣我来致词。”“船头立者”,谓广丙舰管带程璧光;“都护”,系指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此诗乃讥讽所传丁汝昌遣程璧光向日人乞降之事而作。那么,丁汝昌到底降敌没有?北洋舰队之投降日军,究竟是在丁生之前,还是在他既死之后?对此,长期聚讼纷纭,疑案莫明。至范文澜同志著《中国近代史》,根据姚锡光、泰莱所述,肯定丁汝昌“威海被围,宁死不降”,并认为北洋舰  相似文献   

2.
一、辛亥革命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辛亥武昌起义后,革命的狂飚席卷中华大地,腐朽的清朝统治政权迅速土崩瓦解。武昌起义仅一月余,全国大半行省和第一大都会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王朝而“独立”。此时的清廷仅控制着北方的部分地区,且依赖心怀异志的袁世凯的北洋军队支撑着残局。袁世凯乘清室之危,攫取了清朝的军政大权。他受命去“剿灭”革命党,不过事实上,连清朝皇室和袁世凯本人都十分明白,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当时对清统治者来说,最现实的选择是保住半壁河山,苟延残喘。辛亥革命尽管酝酿多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武昌起义却带有偶然性的色彩。各地的相继响应,情况也颇为复杂,“光复”省份的领导权并非都由革命党人执掌,有的地方大员拥兵自重,“只  相似文献   

3.
1896年6月3日沙俄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巴诺夫诱逼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于莫斯科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著名的“中俄密约”(以下简称“密约”)。“密约”是沙俄侵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沙俄的侵华活动进入了新阶段。因此,弄清楚“密约”产生的条件和经过,对于研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沙俄对华政策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推翻皇权后造成权力真空,形成政治权威危机,各种政治力量希图主导中国的权威重建之路。政治权威的核心是权力合法化,这些政治力量在重建权威的过程中,极力要求传媒服从其意志,以建构符合其意图的合法性基础。因此,不同的权威重建路径,形成了北洋时期新闻业的双重面相:由传统型权威而来的“专制”面相和由法理型权威而来的“现代”面相。在这双重面相中,法理型权威及由此而来的“现代”面相是符合历史潮流的选择,但因北洋时期的武力政治,绞杀了中国传媒的现代性转型,使之重回传统官报之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皖系军阀与研究系在互相利用的基础上携手结盟。段皖对研究系利其虚声以点缀北洋门面,实较其他崇奉武力的军阀技高一筹;研究系欲借武夫之力以求在内阁中名“段”实“梁”,实现政党政治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一旦失去利用价值,二者又分道扬镳。研究系在遭屏弃后对段皖大肆攻讦,这虽加速了军阀衰亡的进程,但对北洋之时频繁的政争和南北长期对立,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切展示了一幕近代军阀政治的历史活剧。  相似文献   

6.
一、“中间制度”的性质“中间制度”这一概念的产生应该归功于M·卡莱茨基,他采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一种被他认为是新历史现象的制度①。“中间制度”既不全然是资本主义的,也不全然是社会主义的。它在许多方面都是“中间”的。首先,它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这是  相似文献   

7.
年四华 《社会》2001,(5):33
老姜在当初还仅仅是个机关办事员的时候 ,曾是个出了名的“模范丈夫”(“妻管严”)。除了法定的工作时间 ,从不在办公室多呆一分钟 ,即使出差在外 ,也仍然能感觉到他的身边有老婆的影子。尽管如此 ,邻居或同事们还是常常能够看到或感觉到 ,他老婆对他还远远算不上温柔 ,甚至不仅算不上温柔 ,反倒显得有些“硬、凶、冷”。然而 ,时过境迁 ,当老姜一跃成为机关一个部门的处长时 ,同事们看到 ,他不仅是在的确“工作需要”的情况下 ,下了班后不回家 ,就是毫无“工作需要”的情况下 ,他仍然愿意留在办公室里不回家。即使他明明是在穷吹闲聊或打…  相似文献   

8.
孔子语言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慎言”,这是基于他对语言的重要性和语言规范必要性的认识.孔子施教中处处体现他的“慎言”思想,即主张注意听众的对象和说话的场合,不肆意批评攻击他人,不怨天尤人,肯定“慎言”的弟子,批评“不慎言”的弟子.孔子自己也是践行“慎言”思想的典范.孔子的“慎言”思想闪烁着的朴素辩证法的光辉,具体体现为对立统一规律、形式服从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相似文献   

9.
王猛 《东西南北》2011,(13):68-69
他是一个学者,他是一个政治家。他还是一个精通外交的账房先生。他是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却以经济学著作闻名于世。他曾任“中央银行外汇管委会”主任.官不可谓不高。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他以哲学著称,而关于他的经济思想很少有人谈论。有人说这是由于王氏“经济言论不多”之故。与他的哲学、历史著作相比,此说尚可;但若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此说未必适当。他的儿子说他对“上马食货”“极意研究”。笔者浏览其书,亦知他对我国  相似文献   

11.
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临阵脱逃,被清政府正法。有关方伯谦是否属罪有应得,史学界曾有过争议。本文作者就争议集中的四个问题:牵乱队伍是方伯谦还是丁汝昌、刘步塘;“济远”舰是否撞坏了“扬威”舰;“济远”舰是否率先逃走;丁汝昌是否挟嫌陷害方伯谦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澄清史实的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方伯谦主要罪行属实,被处以死刑罪有应得,因此方伯谦一案绝非冤狱,更不可将罪名转嫁他人.  相似文献   

12.
刘素英 《唐都学刊》2006,22(5):27-30
杜甫不仅是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位有着广博高深的艺术鉴赏、品评功力的艺术批评家。书论他以“瘦硬通神”为最高境界,画论他以“画骨传神”为最佳标准,诗论他以“凌云健笔”之风为喜,创作他以“沉郁顿挫”而见长,更多地表现为瘦劲之力、沉雄之气和冷峻之美。杜甫在各门类艺术鉴赏中所共同表现出重瘦劲轻肥俗、重骨弃肉、重神轻形的艺术审美观,是他对魏晋时期的文艺思想和艺术审美观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徐日辉 《浙江学刊》2003,(2):127-136
体大精深的《史记》为什么会阙“刑法”这门十分重要的典章,是司马迁的疏漏,还是有意安排,尚未有人专题研究①。从“一家言”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司马迁,就会发现他的八书中之所以不撰《刑法书》者,一、是他道家黄老思想在著述中的实践和完善;二、阙“刑法”表现出司马迁对历代暴政,尤其是对秦皇汉武峻法酷吏烦苛人民的抗议,他通过对汉朝建立以来一兴一衰的考察,揭示法与道德,暴力与礼义,兴盛与衰败的辩证关系;三、不向强权者低头,不为暴君作《书》,旨在恢复传统的礼乐制度,批判“卖官鬻爵”、“入粟除罪”的经济政策,净化每况愈下的社会风气;四、司马迁不开“刑法”之先河,兼有以“刑余之人”告诫后人的现身说法,内涵着为自己鸣冤叫屈的无声呐喊。亦是他思想与体例的完备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一、严以律己自我解剖的楷模“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古训也是今铭,在这方面,杰出的无产阶级战士瞿秋白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光明磊落,勇于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不揽功诿过,不搞歪风邪气。”这种严以律己的精神堪称楷模。周扬同志说:“秋白同志无论在理论上乃至路线有什么错误,都是老老实实地摆在明处,当着他不知道错误的时候他坚持,他知道了就勇敢地承担责任,绝不替自己辩护和推卸  相似文献   

15.
周斌 《东西南北》2012,(21):63-65
在小说《白鹿原》中,颇具传奇色彩的“朱先生”虽出场不多,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每次“现身”都“事关重大”;他大有圣人之风,能上会卦,聪明绝顶,才高八斗,传道授业;他赈灾济民、主持禁烟、规劝军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说明他不仅是位儒雅的文士,更是一条有血性的汉子。白鹿原的乡民视他为怀仁义之心的“圣人”、知晓天机的“神”,他的种种事迹一再被众人神秘而热烈地传诵。陈忠实说,《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就是清代关中大儒牛兆濂。  相似文献   

16.
《东西南北》2012,(2):21-21
劳尔·卡斯特罗被称之为“古巴的邓小平”,他本人似乎也不反对。他是古巴传奇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接班人和胞弟,跟菲德尔一起打江山坐江山,他是菲德尔最大的亲信,“菲德尔的拳头”。他一直在军方任职,替菲德尔拿着枪杆子。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博学多才,善于思考,在思维方法上有许多可供后人借鉴的方法和主张。 一、无言不征。孔子虚心好学,“入太庙,每事问”①。他认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择其善者而从之”②。他不爱空发议论,而是依据事实考虑问题。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③因为杞、宋两国资料不多,所以对夏、商的情况不敢发表太多的议论.但如果资料充足,“吾利征之矣。”孔子汇编《尚书》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学习古代的模式,思考国家大计。他要行“仁”,以尧、舜爱民为例,反对奢华,…  相似文献   

18.
风马牛相及     
有人一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就奇怪了,俗话说“风马牛不相及”,这个题目是不是漏字了?非也!世界上是有不少“风马牛相及”的人,吹“牛”、拍“马”、见“风”转舵是也! 上面那篇小说(小小说)中描写的评论家就是这样,他对文艺作品没有自己的看法,一概以部长的看法为转移。他开始说某部作品是“好的”,部长摇头,他就修正观点;部长再摇头,他再修正……一直修正到说这是一部“坏小说”,部长再摇头,他又修正了……。怎么说好不行,说坏也不行,闹了半天,原来部长摇头只是因为感到衣领不舒服。  相似文献   

19.
《东西南北》2009,(7):5-5
丁聪仙逝,结束了为漫画劳碌的一生。他生前要求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一代漫画宗师淡然身后事! 享年93岁的宗师一直被昵称“小丁”。他也乐意听大伙这么喊他。那是他年轻时一次发作品随手写下的名字一是区别于父亲老丁;二是“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  相似文献   

20.
一尽管马克思大量地吸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然而他本人自称的真正的科学(他的“经济学”著作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可以被肯定和理解为是他一生全部著作中所关注的问题,即对整个人本主义的本质进行审美的问题。正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节中告诉我们的那样,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本身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同,它关注的是作为“实践”、“主观方面”的“人的感性活动”,而不“只是客体的、“观方面的形式”。就这点而论,马克思是把人类当作相对独立的、有思想的、有感性的和注重实践的动物来论述的,而不只是当作所谓“资本主义运动的普遍规律”制约下的抽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