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结识交往,与后来发生的西安事变有密切的关系。其间经历了一个由敌对到团结,进而风雨同舟、共挽国难的过程。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见之前,中国共产党曾一度把张学良作为主要敌人进行谴责和反对。一九三五年八月一日,以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发布的《为抗日救国  相似文献   

2.
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20名红军将领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中曾赞誉东北军说:“东北军过去是有过抗日的光荣历史的。长城各口之战,声振华夏。”长城抗战虽声振华夏,但讲述长城抗战史的书籍、报刊却没有或很少提及长城抗战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张学良,长城抗战的主力是东北军这一重要历史事实。一、张学良主政东北与兼理华北军务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炸身亡之后,张学良从北平秘密潜回奉天,19日正式就  相似文献   

3.
正坐落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的东北大学,建校于1923年。90余年的校史上,东北大学虽历经沧桑磨砺,却因此展现出别样的华彩。无数的学者、学子犹如浩瀚宇宙中的繁星,在这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光芒与轨迹。而这其中,总有一些"星星"格外光璨动人。老校长张学良东北大学坐落在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巷深处,顺着小巷望去,由张学良题写的"东北大学"四个字随之映入  相似文献   

4.
1928年张学良作为东北最高负责人,在处理"皇姑屯事件"与"中村事件"中,遵循"力避冲突"的主要原则,斗智斗勇地与日周旋,成功地化解了张作霖被害后被动的东北政局,维护了地区稳定,同时排除日本势力干扰实现东北易帜和国家统一,取得对日外交战略上的成功。然而张学良在对日外交中也确有一定失策,其表现为:没有利用新闻媒体制造舆论向日本施压;其难以克服的恐日症思维在与日本交涉中难有进一步的作为;不善于打外交牌错失交涉资本,因此造成对日外交的诸多困难。张学良"隐忍"的外交方针造成日本方面对张学良政府软弱的判断,为此后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5.
也是金秋季节,世界兰蕙交流协会会长张学良将军的亲密兰友黄秀球先生,曾情不自禁地对我谈起张学良将军和赵四小姐与兰花结缘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6.
“东北易帜”,是 1 92 8年末北洋军阀的最后政权奉系军阀政权以和平方式和对等条件 ,统一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结束 ,是国民党新军阀完成中国统一的象征 ,对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这一事件中 ,张学良先生是最重要的历史角色。本文拟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 ,对张学良先生以大智大勇的民族气概与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作一阐述。一   1 92 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后 ,以张作霖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摇摇欲坠。到 1 92 8年春 ,宁汉合流后 ,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基本…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1901年6月3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房乡鄂家村张家窝堡。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张学良1919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相继任团、旅、师、军长等职,开始参与军机。1921年秋,应日本政府之邀,赴日参观秋操。日军操演十分整齐威武。张学良深感日军之强,非中国之福,尤其对东北更具威胁性。观操后,日人邀他参观甲午战争时日本从中国掠去的“战利品”,并问他有何感想,实际上“这是日本人在向他示威”。张虽回答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甲午战争时的中国了”,但心里却惴惴不安,深为中国前途而忧。这次到日本参观军事演习,日本给他“留下很不好的印象”。①由于民族自  相似文献   

8.
辽宁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张学良先生的故乡. 张学良先生辞世后,辽宁各界群众按东北家乡的风俗,相约在张学良先生的旧居沈阳张氏帅府、在先生担任名誉校长的东北大学、在先生的出生地台安县、在先生的故里盘锦、海城,隆重集会,分别举行悼念活动,深切缅怀张学良先生的历史功绩,表达家乡父老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九年一月十日下午,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黑龙江省长常荫槐相偕来见张学良,要求张立刻批准成立以常荫槐为督办的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张学良表示此事须从长计议,不应草率从事。杨、常则坚持马上决定。张说待饭后再研究决定。趁杨、常暂时离去用饭之机,张学良即向总部警务处长高纪毅等下达了处死杨、常之命令。晚八时左右,杨、常二人再次来到帅府(今辽宁省图书馆)老虎厅会客室,刚刚就座,高纪毅和谭海率六名卫  相似文献   

10.
1928年5月至1929年3月,东三省人民掀起反对日本攫取满蒙新五路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协助以张学良为首的地方政府拒绝了日本方面的侵略要求,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权。张学良坚持外交“以不损利权”的原则,尊重民意,独立自主地发展东北铁路网,并且在保路运动高潮中毅然决定东北易帜,实现全国统一。一、东北自建铁路与中日铁路交涉本世纪20年代,东北铁路的投资和管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20年,东北铁路总长3,651公里,分为国有的京奉铁路、中俄共管的中东铁路和日本满铁会社独资经营的南  相似文献   

11.
肖建杰 《唐都学刊》2004,20(3):71-74
对共产党的认识和接触,是张学良政治生涯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他政治生涯的顶峰———西安事变更是与共产党密不可分。从张学良对共产党认识历程的疏理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他只为国家、非为政党和主义而献身的党派观,从中可见其政治思想的内在矛盾性以及由旧军阀成长为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张天社 《唐都学刊》2003,19(3):135-138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释蒋送蒋看似突兀,然而深入历史的表面背后可以看出,全国舆论的压力,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反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和内战危机空前严重的综合影响,才是张学良释蒋送蒋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3.
肖建杰 《唐都学刊》2005,21(1):112-116
日本观既是张学良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又是其政治思想发展的制约因素。张学良一生基本是恨日、抗日 ,但不同时期他对日本的认识又不尽相同 ,正是这种不同直接影响了他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即由激进到退步再到激进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王元涛 《东西南北》2014,(17):71-73
标准的投机分子 孙中山的儿子,与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孙科在《八十略述》中说:“从前听说张作霖是土匪出身,以为他粗鲁剽悍,及见面之后,方知他长得非常清秀,个子不高,不像土匪一类的人物。”足见,“土匪”之说,早在民国年间即已流传甚广。但事实上,张作霖从没当过土匪,倒是加入过正规军。张学良晚年在自述中说,张作霖为父报仇误杀他人后,曾在宋庆的毅军短暂栖身。  相似文献   

15.
《学问》2010,(6)
口述历史,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记述历史的方法,是一种可以更真实、更深刻、更具体地反映历史的方法。特别是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们口述的历史,更让人重视、更引人关注,更是了解历史、解读历史的一扇窗口。张学良就是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在"张学良口述"中对于"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都有述及,而如何认识这些内容,学术界认识不一。  相似文献   

16.
西安事变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已经永载史册了,但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以下简称《回忆》)中却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篡改。他说:西安事变前,毛泽东给张学良电报“推动张学良反蒋抗日”,“西安事变是由于中共‘抗日反蒋’之宣传主张而来”。西安事变发生的电报一到,“我们这些中共中央负责人,没有一个想到可以和平解决”,“幸好莫斯科的回电于13日晚间到达了”。“斯大林对西安事变发出的那个有名的和平解决指示”,要“毛泽东抛弃张学良”。这个  相似文献   

17.
谷小水 《浙江学刊》2003,(2):113-119
“好人”(“少数人”)问政一直被丁文江持为政治清明社会改良的起点。《独立评论》四年间丁文江作为“好人”的个体努力,及其对张学良、蒋介石的具体建言,构成了“好人”思想在特定条件下的双重实践。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探讨丁对时局的所有关切,仅拟重点检视面对日寇的步步进逼,他向张学良、蒋介石等最高层当局所提出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8.
辽宁近代的名人里,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大概是最有知名度的了.而张作霖的儿媳、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正是出生在辽吉两省之交的郑家屯(当时辽源州的治所),她的父亲于文斗,则是辽源巨商、“丰聚长”粮号的老板. 堂堂奉系巨头张作霖,当初为啥选了个出身商家的女子当儿媳妇? 这当然与张作霖出身绿林、不重出身有关.纵观奉系高层啥样出身的都有,而且多为下层;再者,张氏父子思路多元,重视工商业,兴办过很多厂矿、商号、银行、铁路,奉系能够迅速崛起,东三省在奉系时期获得大发展,都与张氏父子的这个施政风格有关,著名的边业银行、南市场、北市场、奉天兵工厂、奉天总站也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9.
元帅林已存世80余度春秋.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由京返奉途中,于皇姑屯被炸身亡;突变稍被平息,张家人紧急为其寻找墓地,召集著名术士及风水先生,遍察辽沈地区的名山大川;同年秋,张学良及家人最终择定以抚顺县第四区高丽营子村南的水龙卧村,作为张作霖的百年入土之所;1929年5月,命名为"元帅林"的张作霖墓园动工兴建,拟于1931年12月将张作霖迁葬此地,然而"九一八事变"使这一计划被打断;后来的事态表明,这竟意味着永远的终止.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杨虎城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爱国将领,1936年12月12日,他们激于民族义愤,毅然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然而由于他们在历史上与蒋介石的关系不同,与共产党的关系不同,加之在西安事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报复,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