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东西南北》2010,(9):73-73
格里高利·佩雷尔曼是俄罗斯当代著名数学家。16岁时,他拒绝了美国耶鲁大学20万美元的奖学金和住房:26岁时,他拒绝了欧洲数学协会的100万美元奖金;36岁时,他拒绝了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承诺的100万美元“悬赏”;40岁时,他拒绝了被称为数学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和100万美元奖金;44岁时,他再次拒绝了“数学大奖”和10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2.
文永林 《社科纵横》2004,5(4):17-18
邓小平同志一生中都在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而奋斗 ,他心中只有“人民”二字。他不仅肯定了毛泽东对“人民”界定的正确思想 ,而且扩大了“人民”的外延。人民的利益在他心中是至上的。他认为人民是两个文明的创造者和改革与稳定的主体。他尊重人的个性 ,重视人民素质的提高。他认为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方式是改革。邓小平同志的人民观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而且对我们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他曾经是家人眼中的“饭桶”,而他却靠“饭桶”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他依靠“饭桶”打天下,如今的他不仅自己成了腰缠万贯的CEO,而且还把“饭桶”经营成了一个著名的品牌,他就是“饭统网”的创始人兼CEO臧力。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臧力之所以创办“饭统网”,竟然是源于他和同学的一次尴尬聚餐。  相似文献   

4.
季爱娟 《学术交流》2006,(1):179-181
战乱、灾难、死亡,使穆旦切实感知到大地的黑暗与颤栗,人性变异的荒蛮。穆旦窥破了当时文化的种种虚伪与神话,从而转向内在思想“探险”与精神求索中。因此,他的诗歌想像力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诗歌的丰富的宗教想像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试图在诗中创造一个上帝,于是,在他的诗中一度出现了与自己相对的“神”、“主”、“上帝”之类的意象。而且,“上帝”这一意象的内涵相当丰富,他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含义露面,不断相互替补,给穆旦诗歌增加了深度和广度。同时,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诗人,他更痛苦地发现,上帝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可以说,当穆旦采用西方诗人的重构方式时,他却发现了信仰重构的渺茫。至此,他的“丰富的痛苦”的主题得以突现。  相似文献   

5.
《东西南北》2012,(10):34-36
他是全美“最著名的广播电初记者”,他被称作新闻“巨人”,他用“华莱士式提问”,锻造一个属于他的时代。4月8日这一天,他停止了向世界发问。  相似文献   

6.
侯继勇 《东西南北》2012,(22):62-63
在李嘉诚的支持下,梁伯韬创办了百富勤,带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赢得“红筹之父”的美称;长和系公司多年来的分拆和融资,大多由他一手操办;他是李嘉诚的御用银行家,李超人曾经公开说,“无论他到哪,我都会支持他”。  相似文献   

7.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将“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与“思想”联用的中国思想家,他是1901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的。这两词的使用,尤其是“民族帝国主义”的使用,是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也是最早使用“中国民族”的中国人,他最早使用“中国民族”是在1901年7、8月间发表的《灭国新法论》,而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1901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他使用“中国民族”的涵义前后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又与他对“中华民族”的使用及其涵义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他的话说,他提出和使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但他是在“国族”的涵义上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即他认为,“中华”是中国的国名或国号,而根据西方的“国族”理论,建立中国的民族亦即中国的国族应该以...  相似文献   

8.
张蕾蕾 《东西南北》2014,(24):62-63
乔尔·布雷曼医生是一名流行病学领域的专家,1976年10月,他刚刚走出世卫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解剖室,就接到了一通电话。 这通电话来自他的顶头上司,“非洲那边这次的传染病不同寻常,”他说,“我们希望你能去那儿看看。” 大约8个月前,布雷曼刚刚离开几内亚,当时他以为自己永远都不会再回到非洲了。他和同样是流行病学家的妻子在几内亚待了10多年,一直奋战在对抗天花和疟疾的第一线。  相似文献   

9.
存在与自然     
戴海青 《社科纵横》2007,22(3):144-145
海德格尔的生态伦理思想丰富而且深刻。虽然海德格尔对“存在”未作明确的规定,但从他后期的主要发展趋势上,我们实际不难看出他所谓的“存在”的含义。他后期强调的“存在”就是指自然和大地,主要强调了对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自然和大地的看护和保护,即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人不得不承担的道义。  相似文献   

10.
蔡春猪 《东西南北》2011,(17):50-51
蔡春猪,原东方卫视《东方夜谭》中的那个小蔡。当他还是“小蔡”和“蔡春猪”时,他的成名大概是源于有几分王小波似的戏谑麻辣文风。到了“老蔡”和“爸爸爱喜禾”阶段,他有—个两岁多患自闭症的儿子,  相似文献   

11.
守望乡土     
任济东 《阅江学刊》2011,3(4):2-F0002
“写实、凝重”是他秉承的绘画风格。“苍茫、廖远”是他追求的绘画意境。他饱蘸对故乡的浓浓深情,用古朴苍凉的笔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厚重、博大、苍茫的太行山意境,表达了他对岁月和故土绵延不绝的爱恋;近年来考他数度都进入了他的油彩世界,挥洒成笔下如梦如幻、如歌如诉的江南梦境,向现代人传达看他对自然虔诚的敬畏和对田园的眷恋。  相似文献   

12.
韦林珍  钟海 《唐都学刊》2005,21(4):61-65
牟宗三从“道德的心”这个文化生命“本原形态”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和抉发。他认为,中西文化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西学东渐冲击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破”后如何去“立”的问题,他提出了一条更加注重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文化发展之路。他的关于文化和文化发展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当前文化和民主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他觉得,中国的家族企业传承可以突破“30%”成功率魔咒。他首先在自己身上做起了实验,比如“智童道合”,在他的教育词典中还有一个叫“明哲保升”。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罪恶,提出了“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平等社会观,表现了他对个体主体性的重视。他在哲学上主张“盈天地皆心”和“穷此心之万殊”的命题,也主要着眼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发挥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黄宗羲提出一系列冲破程朱理学“成说”的精辟见解,主张思想解放。他的民主启蒙思想,体现了历史的自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地道俄罗斯哲学体系的创造者” ,索洛维约夫对俄罗斯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通过对西方哲学的批判确立起一种“完整知识”理论 ;他通过他的万物统一哲学为俄罗斯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整个学派奠定了基础。索洛维约夫不仅维护了俄罗斯哲学的尊严 ,而且通过重新理解上帝和人的关系 ,维护了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中每一个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自身都是一个动态系统,和其他一切系统一样,他也有信息反馈、自我调节、平衡发展等功能。对这样的人物形象,我们往往不能用明确的概念把他完全表述出来,但我们知道他对一件事如何反映,他会怎么做,采取什么方式做。许多作家笔下人物的命运,往往与作家给他设计的结局大有出入,就说明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活”了,这种“活”了的人物形象,是一个具备了系统功能的人物形象。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阿Q,就是一个“活”的、有系统功能的形象。我们在作品的“优胜记略”、“恋爱悲剧”、“大团圆”等篇章中,一点一点地认识了他,  相似文献   

17.
宽大     
这是一个来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  相似文献   

18.
3月18日,《撒旦诗篇》作者、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在巴黎巧演“露面戏”,他刚在法国出版了一本名为《想像的祖国》的案子。霍梅尼生前发布了悬赏200万美元的对他的“追杀令”,至今他已藏匿了4年。此番露面,使他又成了新闻人物。他在法国便衣警察的严密监护下,在巴黎近郊的台芳斯区会见了法国文化和教育部长雅克·兰及50多名文化界人士。巴黎伊斯兰教徒颇多,确保他的生命安全成了一桩大事。他前往艾菲尔铁塔“自由”漫步时,乘坐的是雷诺—25型防弹车,另有20辆警车护卫。法国和英国的特工部门联手挑选了50名精于格斗擒拿的彪形大汉和神枪手负责他的贴身保护。拉什迪曾多次要求去巴黎,直到1992年底,法国外交部才给他开了绿灯,此行造访是经法国总统密特朗同意的。最近,他接受了《爱尔兰时报》记者的采访,谈话中透露了他如今的心态。  相似文献   

19.
“因缘生法”本是佛教用语,但经过金圣叹的移植和发挥,则变成了一个美学概念。金圣叹以“格物”思想建立起了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因缘生法”是他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论述“十年格物”与“一朝物格”的同时,指出“因缘生法”是“裁世界之刀尺”,是“格物”的途径之一。他把“因缘生法”说成是“文字之总持”,若“深达因缘”,就与“格物致知”沟通了起来,也就与创作审美原则沟通了起来。那么,“因缘生法”与“格物致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它又有着怎样的美学意义呢? “因缘生法”这一用语,在佛教中有重要的地位。佛教是把“缘起…  相似文献   

20.
2004年4月15日星期四雨今天,民警引导了一位救助管理站的“常客”任某来站,他曾无数次来站,往往是来几天又被送走了,因为他就是本地人。站里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他也认识站里的每位工作人员,可是他为何流浪街头乞讨,工作人员只知道他是劳改释放人员,被释放后无家可归,便选择了流浪乞讨。任见我,笑了笑。我让他按工作程序履行了入站手续后,便和他聊起来。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回家呢?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