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有些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开辟了刊登“征婚广告”的栏目,“征婚广告”作为一部分男女择偶的方式已引起了社会上不少人的注意。由于“征婚广告”在刊登时既可署真实姓名又可使用别名,既可以由当事人直接联系又可以委托他人代办,所以符合有些人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私事的保密心理,又满足了他们渴求被人认识了解、以便有知音与自己结合的愿望。虽然一则“征婚广告”短的只有几十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但从中却可以反映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恋爱婚姻问题和有关情况,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真  相似文献   

2.
如今登报征婚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怪了。那么,世界上最早出现征婚广告是什么时候呢?据说早在169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则征婚启事就在一家英文刊物上出现了。开征婚先河的是位男子,他不乏绅士风度,温文尔雅地写道:“一位年约30岁的绅士,财产丰厚,愿征一位拥有3000英镑财产的年轻淑女为偶。”此后,征婚广告便在世界各地陆续出现。征婚广告和其他一切开放的新事物一样,免不了遭到阻碍和误解。1727年,一位名叫海伦大莎的英国妇女,在《曼彻斯特刊》上登了征婚广告,声称要找一个  相似文献   

3.
婚姻,是一块跳板?——从征婚广告看女性择偶的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在一个从传统、封闭、单一的社会向现代、开放、多元的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在征婚广告上是人们对配偶要求的变动 ,尤其是女性对配偶要求的变动。但是 ,比较十几年来女性在征婚广告中提出的择偶标准 ,我们发现女性向上择偶的意向始终没变。女性择偶标准的基本状况女性在征婚广告中对男性的要求主要涉及人品个性、生理条件、物质条件和政治社会条件4个方面。一般而言 ,女性认为婚姻的实质是“居家过日子” ,故非常重视对配偶人品个性的要求。广告中通常出现的词汇…  相似文献   

4.
如今,无论是难只要去翻阅青年、妇女、文化生活类的杂志,可发现几乎每一本里面都有征婚广告,尽管名称各异,有叫“征婚启事”的,有称“红娘”的,也有冠之以“知音桥”、“情人岛”之类的;但内容却大致都是一种模式,即:先自报户口,再列出择偶条件,然后请应征者来信联系。这可是一种真正的自由恋爱方式呵,征婚者与应征者在中介机构引荐下为了一个共同的生活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征婚形式比之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婚姻,要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但是这种找爱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我来到一家颇有影响的文化杂志社,编辑部负责征婚联…  相似文献   

5.
《现代交际》总第57期连续登载了9则征婚广告.其共同特点有二。一县杆婚者都县24平30岁的青年农民,男性;二是都要求觅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女性为友。有意思的是,这9则征婚广告中,有6则其联系人是江苏省如皋市邓元乡许秀乔收转。如商品经济中资源与劳力的流通一样,目前,中国农村妇女也出现了区际流通的趋势。所谓人口的区际流通,指的是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移动。中国农村妇女的区际流通主要表现在:青年未婚妇女由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向相对发达的地区流通,在户籍意义上,这种流通往往是通过婚姻关系实现的。受征婚广告的引导,笔者对…  相似文献   

6.
李怡 《唐都学刊》2003,19(1):53-55
“全球化”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西部文学”虽然已经阐述了多年 ,但在今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之中 ,无疑也产生了特殊的意义。但将这两个“重大”置放在一起 ,其意义的连接却变得曲曲折折了。从表面上看 ,“全球化”与“中国西部”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时间和一个特殊空间的问题。我们常常在说“全球化时代”如何如何 ,这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正在怎么“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西部文学” ,似乎应当考虑的是一个局部空间的文学现象如何适应更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  相似文献   

7.
“九九缺一”母题的南亚佛教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 《南亚研究》2006,(1):83-88
“九九缺一”,是一个从南亚经由佛经媒介传入中土的奇妙叙事母题。从中古汉译佛经故事可总结出这样的规律:运用“十”(及其倍数“百”、“五百”、“千”)这样的数字时,故事叙述者“思维定势”影响到叙事表达方式的有序化和习惯化。中土小说野史为此有了一种先在的互文性参照。在一个富有意味的整数到来之前,就有了某种先在的暗示,而数字背后又连带着“数”——古代又常指人既定命运,命运要来一个大的转折,从而叙述的故事情节出现了一个“陡转”讯号。或者,这个陡转就带来了特定故事一个相对完满的结局。该母题的存在,可较为合理地解释因为某种神秘信仰没有被实际验证的情形。  相似文献   

8.
《东西南北》2013,(23):18-21
各位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一个和谐的中国走向世界”。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这个演讲会的主题是“新新中国,走向世界”。而什么才是“新新中国”呢?主办方在这个会议筹办时提出了一个命题,就是希望提倡民众要“不抱怨”,甚至还想在中国推动一个什么“不抱怨”的运动。对此,我心中充满了疑虑。  相似文献   

9.
刘殿臣 《社科纵横》2009,24(2):11-12
“一个中心”和“和谐社会”一脉相承:在“一个中心”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和谐社会”理论应运而生。“一个中心”和“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经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子林 《学习与探索》2006,3(6):123-128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意识形态”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它大致经历了肯定性—否定性—描述性三个阶段。将“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是目前通行的理解。“审美意识形态论”没有膨胀“审美”,更没有空置和淡化“意识形态”,也没有割裂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相反,它彰显了艺术实践的政治内涵———“元政治”。巴赫金的“意识形态科学”论述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学理论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康有为创造性地把公羊“三世”说由历时性变为共时性,使“天下”平顺地向“世界”过渡。但中国却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外在化,中国士人渴望加入“世界”,努力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相似文献   

12.
《青岛画报》2012,(4):43-45
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众多名人“被出书”、“被代言”,域名、商标遭抢注事件一再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iPad商标之争,林书豪域名被抢注,迈克尔·乔丹讨要自己的姓名权,“大衣哥”朱之文被代言……一个又一个“狗血”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版的普及教材,也为企业和个人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3.
许晓 《东西南北》2012,(17):12-16
因为永远没有限度的裸露,因为一个更加勇于献身的“雷妈”,干露露现在可以说“红得一塌糊涂”。不得不说,她“火”了。尽管骂声排山倒海,但这对母女却认为:一个属于干露露的时代终于来了…… 她们不像大部分人想的那样充满“耻辱感”地生活着。干露露的一句“名言”被网友传播开来,她说:“宁愿在台上扒光,也不愿意被潜规则。”  相似文献   

14.
王静 《生存》2020,(1):0062-0062
“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中间并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也并非完全等同,“言行一致” “为他人着想”等等思想和说法都在讲求一个字: “德”。从“语文能力”到“语文素养”,要求我们要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其他学科也如此,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一个有语文能力的人,并不表示是一个有语文素养的人。一个有语文素养的人,不只表现出很好的语文能力,还有很好的道德涵养。  相似文献   

15.
消逝的华文电波,用上世纪文革时期流行语来讲,都属“敌台”。“敌台”在文革期间,主要指当时“敌对”国家和地区的华语或者英语广播电台。“缺钱”只是消逝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在于,“敌台”已经“过时”了。而现在,又有一个曾经的“敌台”,作古了。  相似文献   

16.
肖峰 《东西南北》2010,(11):77-77
凤姐,是一位被大众严重低估了的人物。 凤姐搅动了大众的是精心制造的一个“强烈反差”——一个“应该自卑”、“应该羞愧”的丑女,居然自信、自恋!居然反传统、反习俗地如此张扬!  相似文献   

17.
刘惠丽 《唐都学刊》2006,22(5):154-157
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代表的林白早期作品,在叙事上自我意识强烈,“作者”姿态张扬,将某种自传性质的笔触伸向女性内部世界,用女性话语彻底覆盖男性话语。然而这又将陷入女性极端自恋的境地,使女性退回封闭的自我空间,在女性乌托邦的理想王国里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十年后的《妇女闲聊录》,以一个乡村妇女传达出的民间世界观造就了林白在叙事上的转型,林白淡化了女性性别屏蔽意识,避免了叙事上的格式化,从知识分子“精英意识”走向“民众意识”,终于从“一个人的战争”中突围了。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做悖论?我在《悖论研究八十年》(见本刊1980年第7期)一文中,曾介绍过一些著名的例子。例如“说谎者悖论”:“我说的这句话是谎话。”如果这是真话,那它便是谎话;如果确是谎话呢,那这句话又说了真话。这叫做“语义悖论”。另一个重要悖论,叫做“罗素悖论”,这是罗素的一个重要发现。“集合”是一个数学概念。“桌子”的概念包含世界上所有的桌子,但“桌子”这个概念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张具体的、真的桌子,所以“桌子”这个集合中不能包含“桌子”这个集合。再假定把所有“不包含集合自身在内的集合”合在一起,于  相似文献   

19.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这是近年来随着开放的日益深入而崛起的一个新的学术“热点”。许多人用不同的方法在谈论着同一个主题:如何寻找东西方文化的最佳“融合点”。但是,当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人们的动机是在寻找“融合点”,但实际上他们找到的却往往正是那些“冲突点”。比如  相似文献   

20.
大概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要有它的流行话语,就像18世纪法国人谈“启蒙”,19世纪英国人谈“心灵感应”,或20世纪初中国人谈“科学”与“民主”。这些流行话语过去一般因学术界的倡导而起,逐渐为较多人所共鸣。现在的情况似乎不大相同了。据说自60年代以来,欧美一些自称“后现代派”的学界雅士反对话语的流行,主张“消解”话语或使之“平面化”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