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一、20世纪后期中国人学研究的进展与成果人学是时代的声音。把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学思潮放在中国发展时代的背景中加以清理与总结,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反映了思维、历史、哲学、科学、文化和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人学的一系列范畴。并自觉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来建设;反映出世界潮流和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时代精神。形成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和塑造人的人学思潮;由起初把“人”看作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专利,到我们开始把人看作是认识主体、社会历史主…  相似文献   

2.
时代的变换会给哲学带来改变,但是对马克思的哲学来说,把人的解放作为它的目标却不会改变。马克思的哲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在马克思业已逝去的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恩格斯对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学说中最关怀的就是人的解放。恩格斯于1894年1月9日写道:“马克思是当代惟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进…  相似文献   

3.
跨世纪的主题:人学与哲学编者按人类在经历了20世纪的纷争与动荡之后,怀着对历史的深刻省察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上,理性地审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深刻地表征了时代精神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召唤。哲学在本世纪所发...  相似文献   

4.
刘文辉 《江淮论坛》2010,(5):173-178,76
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逻辑与现代传媒语法的"合力"作用下,文学审美伦理的传统向度在社会语境的置换中失却规约性,开始由"唯审美"的终极超越性滑向"泛审美"的日常经验性,表现出奔赴世俗、走向休闲、陷于颓废的叙事症候。在文学审美伦理失据的"人文精神"溃败时代,文学审美精神不仅在"人文精神"的文化大讨论中以及一些传统作家坚贞的文学写作中继续传递,而且还在作家与大众文化"合作"的"触电"写作中,以迂回的"曲线"姿态进行审美的精神表达与价值抗争。  相似文献   

5.
神化人学与自然人学──西方哲学史上的人学思潮黄振定哲学可以归结为人学,现当代西方关于人的理论可以溯源于西方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概括他说,西方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有两种基本的或主要的观点:一是用先验理性规定人,二是用自然属性规定人,这也可以说是神化人学和自然...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以来 ,已经走过了整整八十年的光辉旅程。回顾党的 80年的战斗历程 ,我们会发现四个闪光的大字———思想解放或解放思想紧紧与中国共产党相伴随。没有思想解放 ,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三次伟大结合 ,也就没有三次伟大结合的巨大成果 ,当然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2 0世纪下半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辉煌成就。这是历史逻辑发展的基本轨迹 :因为思想解放的背后是创新 ,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当然也是一个政党的灵魂 ,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学与西方当代人学的关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人学与西方当代人学构成了一种建设性的对话关系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通过破除和超越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及理论结构 ,马克思人学直接开启了确立着西方当代人学运动之合法性的哲学传统的现当代转换。二、马克思人学所包含的实践合理性蕴含着走出现当代西方人本主义的非理性困境、实现理性形式的当代转换的可能性及方向。三、马克思人学所包含的历史理性以及人类性立场嵌入并持续地影响着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现当代转换。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人学与当代西方人学互动的直接结果 ,与西方当代人学的对话也拓展了马克思人学的理论与时代视野 ,并指向于不断生成的马克思人学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8.
从古代的直接全面民主模式到近现代的间接代议民主模式,人们对民主和民主化进程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育及成熟、现代政治组织的发展以及现代大众传媒的勃兴等,都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政治公共事务的参与;与此相应的是民主的原则和价值观等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异化。  相似文献   

9.
妥协与抗争     
何雁  熊元义 《云梦学刊》2003,24(5):59-61
当前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就是表现基层民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当前中国文学的批判精神正从抗争走向妥协。  相似文献   

10.
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存与生活,人的生存、生活中贯穿着三项基本原则:其一,经济原则,亦即以较小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换取较大的物质和能量的效益性原则;其二,道德原则,就是在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人们互助互利的原则;其三,超越原则,即是人们在观念和现实中力求超越现存状态的原则.这三项原则在人的生存、生活中鼎足而立、三位一体,是人肯定和发展自身的价值准则的不同体现.经济原则指导着人们处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使文化的物质层面得以创造;道德原则引导着人们处理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文化的制度(规范)层面得以形成;超越原则在人们处理他们与其自身的关系时发挥作用,使文化的精神层面得以产生.以上三项原则相反相成,互斥互补、矛盾统一,形成了人生存与发展的张力,推动着人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是人本学唯物主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关注人类社会的个体主体的生产生活条件.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直面资本主义制度、直面市场制度的理性审视和辩证反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魅力之谜,就在于马克思当年批判过的社会现实恰巧成为21世纪人的普遍的现实境遇并由此构成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尴尬.  相似文献   

12.
人学与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学与哲学黄楠森要把人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立和建设,首要的前提是弄清楚它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弄清楚它与相邻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不可分的,弄清楚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利于弄清楚另外一个问题。就目前来讲,特别需要弄清楚其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就是人学与...  相似文献   

13.
心、性概念皆是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董仲舒的人性论分为广义人性论和狭义人性论:狭义人性论认为只有中民之性才是性,它是对人的普遍本质的理解;广义人性论认为情也是性。这样,从广义人性论来看,人性是善恶混杂的、未成的气质之物,它是生存之本。同时,从具体存在的角度来看,生存之本是心。心不仅有善心、仁心,而且也有否心、坏心,心也是善恶混杂的气质之物。心性二者同作为生存之本,所指相近,性是普遍性存在,心是具体存在。但是在早期儒家那里,二者皆含气质,各自性质并不纯粹,相互之间区别并不鲜明。性本论突出了生存的普遍性特征,心本论突出生存的具体性特征。具体性存在表现为人的行为,其中最重要的行为方式便是教化。教化即感应,教化不仅表现为具体人心的活动,也离不开普遍本性为条件。由人心所引发的教化与天然的普遍人性相结合才能成人。人性论表现了董仲舒对人的普遍存在的认知,而人心论更偏重于具体存在。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文精神问题已成为文化界讨论的热点,关于人文精神失落与否及相关的对策方面的讨论一度热闹非凡。但综观近几年来的讨论,对此问题的研究未有明显的深入。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哲学尤其是人学的充分关注。人文精神固然是一个文化的、伦理的或社会心理的问题,但从本质上看却首先是一个人学的问题。只有从人学的角度,才能深层次地揭示人文精神的特质及其在人生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文一词通常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这个意义上说,凡由人类创造或改造之物都属于人文的范畴。人…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论先导,是激发人、塑造人、引导人的精神力量。李铁映同志的《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一文明晰地回答了"哲学是什么"、"哲学为谁服务"、"今天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哲学"等问题,为哲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刊登《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原文,方便读者领略李铁映同志的深邃思想。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解放与解放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民族,要兴旺发达,拥有光明的未来,就必须拥有创新的理论思维,拥有自己的哲 学。哲学是思想的花朵,文明的灵魂,精神的王冠;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论先导,是激发 人、塑造人、引导人的精神力量。哲学锻造我们的思维,净化我们的心灵,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为一名哲学爱好者,哲学事业的支持者,这里,我提出三个问题并顺便表达我的看法,以期与 哲学界的同志们讨论。 一、哲学是什么?   哲学的解放,从根本上说,首先在于哲学观的解放,在于对哲学是什么等问题的再思考、再认 识。 哲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乔清举在《文史哲》1999年第 4期撰文认为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道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整个中国哲学 ,都是围绕天人关系展开的 ,古今之变只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侧面。天人关系是中国人学的本体论基础 ,它说明了人的本性和人所当为。古人论述天人关系 ,有三个层次 :一是天人杂糅 ,天即是神 ,人则是部落成员 ,这是讲人与神的关系 ;其次是天人合一 ,天是价值意义的 ,人是单个的人 ,讲的是人与自身的本性的关系 ;再次是天人相分 ,征服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 ,天是自然 ,人则指整个人类 ,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关系:中国古代人学的…  相似文献   

19.
人学视野下的当代教育与教育的人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人学缺失的现象。这显然与时代潮流相违背。要纠正这一偏差,必须从人学视野审视教育,同时提倡教育的人学取向。人学视野下的教育旨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的人学取向则最终应该落脚在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上。  相似文献   

20.
关于萨特,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然而“盖棺”犹未“定论”。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至十日在法国里昂为纪念萨特逝世五周年举行的题为“今日之萨特”的国际讨论会便展示了这个局面。国外不去说它,我们且看国内:比如有人就得出了以下的结论:“萨特虽然提出了文学应具有倾向性,作家要为时代而写作,但是他并没有赋予这些口号以科学的含义。他的所谓文学的倾向性,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