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欲望、死亡与承认:科耶夫式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关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如许多论者已经指明的那样,他者问题是贯穿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一条主线。在对他者问题进行思想史溯源的时候,我发现,萨特等法国当代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一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与胡塞尔之前的黑格尔、尤其是他的《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论联系在了一起犤1犦。这种指认无疑是令人困惑的。因为就其原初意旨而言,《精神现象学》要确证的恰恰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人”与“奴隶”、这一个“我”与另一个“我”即“他者”)向着绝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性犤2犦,而非任何一个个体的自我意识(“我”或“他者”)的持存性。这换言之,如果我们肯…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汉代(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二二○年),社会上曾存在过大量的奴婢,这是公认的事实。史学界虽然对汉代奴婢数量、来源和用途等方面有不同看法,但多数人一直把汉代奴婢视为奴隶。因此,在探讨当时的社会性质时,奴婢问题常常成为争论的焦点。最近,还有把罗马奴隶制与汉代社会做比较研究的文章,其中所举有关汉代奴隶的资料,也多是古籍中关于奴婢的记载。尽管早有学者曾经指出过:秦汉时代的“官私奴婢”和“奴隶社会的奴隶”有“不同的地方”,但也未否认这些奴婢是“奴隶制度的残余”。可见,奴婢就是奴隶的看法,在史学界似成定论。但是,笔者研读了马克思的有关著作和翻阅了历史资料以后,觉得上述看法仍有讨论的必要。我认为:奴隶和奴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汉代的奴婢不是奴隶。现将一些粗浅认识提出来,以就教于专家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3.
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生态批评视野中的《鱼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王》是前苏联当代作家阿斯塔菲耶夫的代表作,是“体现作家创作个性最为充分的一部作品”。犤1犦(P1)贯穿全书的红线,是对广袤大地的深沉的热爱和对破坏大自然者的揭露以及大自然对其惩罚与报应的刻画。阿斯塔菲耶夫正是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独特角度构思并创作了《鱼王》。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该小说进行解读。一20世纪是批评的世纪。形形色色的批评理论,让批评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着阐释。生态批评正是90年代兴起的一种批评理论,它是“一种在对环境负责的精神中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犤2犦(P5…  相似文献   

4.
1840年海禁大开后,中国传统社会受到来自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世人慨叹:“今日之事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犤1犦社会剧变和中西冲突,遂演变为国家、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传统文化秩序和价值系统失衡,文言话语体系逐渐崩溃,而社会的现代性欲求需要新的话语重建,在此背景下,汉语开始了艰难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东汉一朝,自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至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共十三帝计195年。刘秀建武五年(公元29年)四月,梁氏先祖梁统附汉,到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氏被诛,其间恰好130年。自梁统至梁冀,先后有七代十五人封侯。仅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  相似文献   

6.
两汉之际,河北地区是各种势力争夺的一个重要地区。绿林军更始政权、割据势力王郎、源生于山东赤眉的铜马农民军诸部,皆曾在河北角逐。从公元23年十月起,刘秀奉更始帝刘玄之命“持节北度”,也开始了对河北地区的争夺。后来他正是凭借着河北的基础,取得了天下,建立起东汉王朝。故明末史论家王夫之论曰:”更始遣光武徇河北,而光武之王业定。” 刘秀的取得天下靠河北,而河北地区之得,又得力于上谷、渔阳两郡和幽州地区,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欲就此作一论述。 1 刘秀是在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到达河北的。当时,刘秀的哥哥刘缤在绿林军内讧中被杀,刘秀自己也很孤立,一些旧部都不敢再与他接近,“宾客多去者”。刘秀的进入河北,实际上正如耿纯所说的,是“单车临河北”,手中并无太多的军队,完全靠他政策正确和作为深得人心来打开局面。 刘秀到达河北不久,适逢王郎割据势力在邯郸崛起,从公元23年底至24年初,“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望风而靡”。当刘秀从邯郸北行至蓟(今北京市)时,王郎移檄通缉,捉获者封以十万户。同时西汉皇室广阳王刘接又“起兵蓟中以应郎,城中扰乱,转相惊恐”。这就使刘秀更加狼狈。《后汉书·光武帝纪》形容当时刘秀的窘态说:“于是光武趣驾南辕,层夜不敢入城邑,舍食者道傍”。此  相似文献   

7.
一、现象:“文化反哺”的新挑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2000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1690万。相对1999年的调查数据,用户人数在下半年间,净增了800万犤1犦。有人预言,到2002年,我国的网络用户将超过日本,到2005年,很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犤2犦。现实发展的种种迹象表明:网络正在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网络时代,正向我们扑面走来。高校,更是首当其冲。据新华社2000年11月15日消息,1999年,我国大学或以上文化程度群体上网的比例29.7%,2…  相似文献   

8.
第三部门与公共管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作为一种旨在“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犤1犦,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政府管理)的一个显著差别在于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限于政府,而且还包括各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公共组织,亦即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三部门犤2犦。第三部门的出现和不断壮大并越来越成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之一,使得当今的公共管理迅速走向开放性的社会化和多元化,极大地改善了公共事务管理的绩效和公共产品或服务供给的质量。众所周知,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解决其外部性方面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市场失灵)。…  相似文献   

9.
论王莽改制中的“私属”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行王田私属制是王莽改制的核心。所谓私属制,就是改奴婢曰私属,禁止买卖。史学界多认为此制“只不过是变其名而未改其实,除了欺骗,毫无意义。”它“不是改变奴婢的社会地位”,“而是肯定了奴隶地位的固定不变”。对这种全盘否定的论断,我们不敢苟同。 土地兼并和农民大量沦为奴婢,是西汉中后期的主要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很突出,很明显,西汉后期的统治者对此有所洞察,哀帝时议限田限奴就是证明。王莽在平帝时即掌握了西汉的政柄,他对此问题更是洞若观火。他始建国元年的诏令说,秦至西汉“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制于民臣,颛断其命。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这种状况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富者犬马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其后期论著中讨论了个体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即“本能的要求与文明的限制之间不可弥合的对抗”犤1犦。美国著名文学与社会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在吸收弗洛伊德文明观合理内容的基础上,既承认了文明对个体的限制作用,又提出了个体可以超越文明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针对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正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提出了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决的“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这为加强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他指出:“这方面的问题认识清楚了,处理好了,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犤1犦“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在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现环境及其基本…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传统法文化在现代法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化离不开对传统的利用和改造,最现代的法制也有古代法的影响。中国传统法文化关注人生,重视社会实践,它的主导价值功能在于强调社会个体的道德自觉。这种重道德自觉轻个体权利的法文化价值观并不完全与现代法制相悖逆。从整个历史进程看,西方法文化重视对个体权利的保护,中国则偏重于强调社会个体的道德自律。中国人对法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如何通过礼的引导与法的惩戒来提高社会主体的道德自觉性;二是如何置个体利益于家庭、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之中。因此,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看来,法与礼都不应该首先考虑社会生活中“小我”之权利,而应该把“小我”融汇于社会、国家乃至整个宇宙的相互关系之中。个体价值的实现应以家庭、国家、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行,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香港和澳门基本法的制定,都堪称世界先例,这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各个领域出现了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单从法律制度方面来说,在法律性质、法律体系、法律解释、法的渊源以及立法和司法等诸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和新的研究课题。总之,使我国形成了多法域的法律体制。即在我们统一的国家内,既有英美法系的典型代表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制,又有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一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制,同时又有我国内地所特有…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以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活动给人们带来了高效、方便等诸多的优越性,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难以估价的巨大推动作用。然而信息环境的异变,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信息传递的无序性和弥散性,信息的泛滥、老化,信息的污染和虚假现象日益加剧,信息侵权时有发生,使网络信息环境日益恶化。控制网络信息的污染是人类科技水平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犤1犦除了利用法制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等手段控制网络信息污染外,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公众…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这两个问题互为前提和基础。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就越能持续发展,而社会经济越持续发展,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者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犤1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制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时,必须把人口、资源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努力开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社会学“他者”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南方论刊》2009,(3):51-52
文章从社会学文化制度建构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学研究者“他者”研究立场的重要性。并提出“社会性别”研究者应该将社会性别作为一种被建构的文化制度,以“他者”眼光切入研究,才不会陷入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17.
西汉孝文帝十三年五月的除肉刑法,为汉初虚伪而怯慑的刑制改革划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所谓除肉刑,实乃易刑。所易之刑惟墨、劓、刖三者,其它肉刑如宫刑依旧入律。易刑令后,被刑之人非死即残。被后人誉为“治世”的文帝朝真所谓“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犤1犦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语境与侨居者身份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后殖民语境中,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海外侨居者的身份意识、价值归属、写 作立场等,都受到质疑。论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在西方颇有影响的周蕾从后殖民角度 阐释中国的话语存在的问题:一、分析侨居者“看与被看”的文化身份,即从“他者”文 化镜像中获得“身份焦虑”的自我审视;二,剖析在文化尴尬──语言问题的多元性和冲 突性中,所遭遇西方的“他者凝视”所表现出来的“他者的他者化”的复杂心态;三、探 讨后殖民文化氛围中的“第三空间”问题,指出怎样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二元对立的误区 中走出来,从而有效地分析“中国问题”,使中国形象在新世纪得到正确阐释。  相似文献   

19.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天人合一”说起,“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它的意义在于要求回答天与人关系的问题,其中包括人与自然关系。“天”(天道)是就宇宙万物说的。“人”(人道)是就人们生活本身总体方面说的。先秦诸子从不同角度来解答天与人的关系,道家鼻祖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里不仅说“道”要效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在老子的世界观中,“自然”是最高法则,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从它自身的状态去发展,不必以外在…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着“轻讼”意识。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是农民“轻讼”意识的文化渊源,农村“乡土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农民“轻讼”意识的社会基础,部分国家法在农村现实中的“水土不服”是农民“轻讼”意识的法律根源,农村经济滞后状况的制约是农民“轻讼”意识的经济基础,司法诉讼的内在弊端是农民“轻讼”意识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