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果洛藏族物质民俗述略之二──居住、生产、交通民俗李丽有关果洛藏族物质民俗中的服饰、饮食部分已曾著文。在此将继续探讨这一范畴中的居住、生产、交通等民俗。一、居住民俗1、帐篷果洛绝大部分地区是牧区,以各种牛毛帐房为主,也有各式的白布帐篷。制作牛毛帐房的头...  相似文献   

2.
藏族爱喝茶,吃饭伴以茶,待客光端茶,喜庆节日聘礼赠馈甚至宗教活动,都离不开茶。其喝茶方式和习俗与内地大不相同。独特的藏族茶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是茶的故乡,先秦时即以之为药品和饮料,西汉士大夫已将饮茶作为一种高雅的享受,隋唐时饮茶更形成风尚。藏族何时开始饮茶,难以追寻。从中国最早栽培而且大量出产茶叶的四川与藏区接近的情况推测,藏族饮茶的历史应该是很悠久的。《唐国史补》卷下载,唐德宗时,常鲁公出使吐着,闲时在帐房中煮茶。吐着资普有意问他:“此为何物?”鲁公答:“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相似文献   

3.
翻译工作是把由一种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意义)用另一种语文表达出来的活动。藏族人民一向非常重视翻译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极其崇高而庄严的神圣事业。藏族人民历来十分崇敬从事翻译工作的译师(也作翻译家),称其为“罗匝哇”(梵语借词),也称其为“该尼玛哇”()或“该尼巴”(),还形象地称其为“世间眼”(),甚至把译师与三怙主、三尊并列看待。  相似文献   

4.
有人把藏族文学称为“僧侣文学”,虽说有些偏颇,但由此可见藏族文学同宗教的密切关系。解读藏族古典文学,可以为我们展开一幅藏族先民们的生活画面,让我们体会到原始宗教──苯教对藏族人的生活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图①-③是西藏牧业区民居的主要形式:帐房。以白帆布做基本材料,而以黑、蓝色或彩色布做图案、装饰的谓之为“彩帐”,常是作为参加赛马、节日集会时的临时用品,亦多用在气候温和的季节,见①。作为牧区日常民居用的帐房是所谓中民帐篷,见②,拉萨语称为“巴”。这是藏区牧民的基本民居形式。而在夏季游牧时,频繁的走场、迁移用到的则是如③的轻便帆布帐篷,拉萨语称为“廊”。 图④- ⑦是一组西藏山南农业地区的民居形式:土木结构的平顶房。房屋四角的“玛尼旗幡”,构成一种特色景观。 图⑧-(14),反映的是西藏半林半农区的民居形式…  相似文献   

6.
在青藏高原各大藏区的僧俗群众中,在当地美术界,人们纷纷传扬着一件新奇的事:一百五十多位优秀的藏族和土族民间画家正集合在青海“热贡艺术”的故乡同仁县,绘制一幅宽2.5米,长五百多米,题为《藏族文化热贡艺术彩绘大观》(以下简称《大观》)的巨幅唐卡。 “唐卡”包括壁画和卷轴画,是藏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只是供  相似文献   

7.
藏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独具风格的民族戏剧之一,它产生于藏族人民生活之中,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藏戏的剧本、舞蹈、唱腔、服装和面具等各方面来看,是在藏族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喇嘛玛尼”)和宗教仪式的酬鬼娱神等各类  相似文献   

8.
新坪藏族村位于白龙江上游宕昌县城东南部的大河坝风景区内,南以雷鼓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为界,东与武都县的坪垭藏族乡相接。全村现共有190户人家790余人,是白龙江流域藏区一个典型的纯藏族村落。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人把居住在大河坝和官鹅沟的藏族统称为“西藩”,新坪藏族村被称为“藩坪”,这是源于当地汉族对藏族“藩子家人”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区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土司制度被彻底废除,“藩坪”也由此改名为“新坪”。  相似文献   

9.
藏族人民在自己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美的文化和艺术。民间故事《尸语故事》(又名《说不完的故事》)就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爱憎的系列故事集。它是藏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完整的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画卷。  相似文献   

10.
·“在那遥远的地方”———草原上为何很少见到帐房了?“驮着帐房走四方”已成过去。·“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上的羊群怎么变小了?从以羊聚财到以羊生财。·“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草原和牧民不再只是旅游者的风景,他们也走向地平线...  相似文献   

11.
前言藏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它勤劳勇敢,富有智慧,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西藏林芝、聂拉木、定日和昌都卡若等地出土的新石器遗物表明,我国现代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息在西藏高原。据藏文史籍记载,约于公元前114年,生活在今山南雅隆(yar-klung)地区的藏族先民拥立聂赤(gnya-khri)为赞普,号宝髻(Spur-rgyal),开始了父业子袭、父子兄弟相传的王位继承制度。这种“王位世袭制的确定,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已经存在的标志。”从聂赤赞普开始,经天尺七王  相似文献   

12.
论藏族古代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一、古代藏族族源桂·勋努伯(1392—1481)著《青史》载:“西绕郭恰大师云,‘吐蕃与印度相仿,自上古庄劫疆域初开、生灵有之。此见与教与理不悖。且释尊尚未诞生的争劫之初,嘉桑五子(sky seng bu lnga)挥师全歼师旅十八,(一云十二)。茹巴德(ru ba te)王兵败,率众着女装逃至雪域,繁衍生息终成吐蕃’。古籍载此域初称布杰(Pu rgyal),后称吐蕃,与西绕郭恰大师之见吻合”。以上所引系藏族史家之一种特殊的见解。这种见解反映了将藏民族的起源上溯印度的观点。就其原因,是因为藏族佛教徒大学者们依据佛教来自印  相似文献   

13.
朋友!当你来到藏区抬头望见喇嘛寺庙屋顶闪光的金瓦、发亮的佛徽法轮、阴阳鹿、宝瓶、圣幢时,你定会产生一种神圣、庄严肃穆之感,同时,会为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烁的这些鎏金制品而唱绝的。 铜鎏金工艺是藏族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一种古老手工技艺,它在大藏经“甘珠尔”部中属“大五明”之一,称“工巧明”(藏语称:bzo—rjg—pa)。传说:藏族铜鎏金技术在唐代由文成公主带进西藏的,经藏族劳动人民千百年生产实践,将此工艺继承并发扬光大,才达到今日炉火纯青之境地。  相似文献   

14.
穆昆塔坦的研究,我们主要以《满文太祖老档》所载的穆昆塔坦表即所谓的族籍表为中心,试对穆昆塔坦制进行历史的考察,并竭力说明这一制度所必然依据的一些基本事实。以下,我们准备以穆昆塔坦为背景,考察一下穆昆塔坦制在各种环境下所表现的具体形式,最后证明这一制度是满洲社会的基础组织。“塔坦”(tatan)一词的语义,在《清文鉴(二四)·毡屋帐房类》释为“走在野外人的住所”,相当汉语的“下处”。另在《女直译语》一书载有“塔塔孩” (t’ah-tah-hai)一词,意为“下营”。《女直译语》所收条为海西和建州的方言,所以可知“塔塔孩”一  相似文献   

15.
藏族是个热爱故事的民族。藏族古代故事中有一些是源于本土的,也有大量的是从周边民族故事的吸收、改造而成的,来源各异的大量故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汇成故事的海洋。在古代藏族的故事中,寓言故事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而在古代藏族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寓言是一种借助于一段具体浅显的故事(一般含有动、植物角色)来寄托某种哲理的故事体裁,一般具有道德劝喻的意义。藏族很早就有了寓言故事,但大量的典型的“寓言”故事,是随着佛教一同传入大量“喻法”故事后涌现的。在“喻法”故事中,作者的用心所在是宣传教义,因此这种“喻法”的主旨多少会桎梏整理民间寓言故事中作家们的才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言必及法,反多拘牵。寓言故事若不能跳出这种樊篱,便不能得到充分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对寓言故事长期的收  相似文献   

16.
增林 《中国民族》2007,(1):31-31
12月9日,藏族祥巴(版画)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藏族祥巴(“祥巴”系藏语译音,意为木刻版画)是四川省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藏族羌族研究所,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彰显民族精神而打造的崭新的藏族艺术品牌。本次展出的76幅藏族版画作品,是在藏族传统佛经复制版画的基础上,对题材内容到画面形式、制作、材料等方面进行再创造,将佛经复制版画变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独立的创作版画。它填补了中因绘画史上没有藏族版画专题展览的空白,实现了藏族版画首次亮相中国美术馆的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杜世华 《民族论坛》2004,(12):26-29
羊毛毡帽上插白鸡毛白马藏族的一个特有标志在四川西北山区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沿着涪江上游的白马河(又叫夺博河)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说它独特,是因为其文化习俗既不同于藏族,又不同于羌族,更不同于汉族。1951年,他们被暂定为藏族。据专家考证,他们可能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白马藏族居住的地方,在海拔2000多米以上。清澈的白马河水从一座座白马村寨旁静静地流过。这里山青水秀,阳光灿烂,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一尘不染的“世外桃源”。白马藏族的房屋,是清一色的两层或三层青瓦木楼(大部分是两层)。依山傍水而建,…  相似文献   

18.
牦牛图腾型藏族族源神话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到藏族族源神话,人们往往只提到记载在藏文史书中“猕猴变人”的神话。大概是由于“猕猴变人”神话与科学意义上的人类起源学说不谋而合的缘故吧,所以这则神话格外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被公推为藏族起源神话。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从藏族的形成发展和地域关系来看,藏族文化是一种综合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原始文化同样也是综合的,多层次的文化。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文化层次的代表来概括整个藏族文化;一组神话也难以反映藏族古代起源神话的全貌。我们知道,吐蕃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部  相似文献   

19.
川边藏区交通乌拉差徭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拉”一词系突厥语,大约在元代传入藏区,藏文为(vulg)。“乌”意为徭役,“拉”意为掌管,即人民向统治者承担无偿劳役的意思。它是藏族地区封建领主制下,农奴主对农奴的一种强制劳役。农奴领到一份差地便为领主提供劳役地租,如无偿地为领主耕种土地、修建房舍、交通运输,供应柴草、背水喂马等,其中交通运输一项,即本文所论述的交通乌拉。  相似文献   

20.
石硕 《中国藏学》2023,(1):35-42+211-212
在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交界的四川省天全县,有着一所誉满青藏高原东部的中医医院,老院长陈怀炯是一位有着“大医”情怀的名医,被尊称为“大先生”,藏族民众则亲切地称他是“不穿袈裟的活佛”。他领导的天全县中医院以“技术好、费用低、服务好”深得藏族民众青睐,成为融通汉藏人心的榜样。文章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大先生”及天全中医院善待藏族患者及陪护家人的种种举措、理念进行了梳理挖掘,并以此为案例,对汉藏交往的经验、特点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大先生”和天全中医院之所以深受藏族民众的认同与爱戴,成为融通汉藏民心的典范,一是秉持“大医”精神,“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二是对藏族群众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与包容;三是以“共享”来融通汉藏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