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50年代初期,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几件画有人面、鱼、鹿、鱼网纹的彩陶盆.此后,宝鸡北首岭遗址、临潼姜寨遗址等也发现类似的陶盆.姜寨遗址中还见到鱼和蛙同绘在一个彩陶盆里.近30年来,仰韶文化遗迹内同类母题的彩陶图像不断被发现,人们对于人面、鱼、蛙等彩陶图像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对人面纹图像已发表过的意见,有龙虱说、人面说、文身说、鱼神说、头上装饰飞头丰收说和水中摸鱼说等等.多数意见认为人面纹彩陶图像象征图腾崇拜或图腾婚姻巫术活动,主要是以原始人类捕鱼等经  相似文献   

2.
在远古的中国大地上,当历史的脚步缓慢地走进了新石器时代的大门后,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分布着以彩陶闻名于世的仰韶文化.在仰韶文化的若干类型中,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半坡类型和以豫西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类型,出土有丰富多彩的彩陶,其纹饰有动、植物纹、几何纹等.这些纹饰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渗进了人类的精神因素.尤其是引起了研究者极大兴趣的动物纹饰,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但以下面的三种为主.  相似文献   

3.
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大溪文化彩陶的纹饰常见的是波浪绞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这是中国彩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是新石器时代美术的最高水平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苗族、瑶族、黎族、壮族等织锦蛙纹的造型、结构、色彩、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等的分析,总结出各少数民族织锦中蛙纹的共同性和联系。  相似文献   

5.
古老的蛙崇拜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文物,一是神话与民间信仰,两者互为表里.古蜀王国金沙遗址蛙型金箔与马家窑彩陶蛙纹有着传承关系;蛙型金箔象征了蛙崇拜祭祀仪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蛙崇拜南传与彝族先祖由蜀入滇相联系.古蜀王国在源于马家窑彩陶的蛙崇拜南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物以载道"是中国造物艺术"载道"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意义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一样,所不同的是"载体"的区别。中华图案纹饰与造物艺术共为一体,独特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庙底沟彩陶盆上出现图案伊始,中华造物艺术就与图案融为一体。玉器、彩陶、青铜器、瓦当、漆器、建筑构件等造物艺术,无不包含了图案,同时,图案纹饰本身的独立意义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因而我们也可以说:"‘纹’以载道"。  相似文献   

7.
黎锦筒裙纹样是记录黎族社会历史的重要符号语言,其中蛙纹和人形纹是其核心纹样,黎锦筒裙人形纹包括蛙姿人形纹、具象人形纹和简化人形纹三种形式。人形纹是黎族早期社会祖先崇拜习俗的图腾表现形式,它所体现的内涵包括对人自身的崇拜、血缘崇拜、英雄崇拜等,从中可见早期黎族社会从图腾崇拜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西辽河流域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从陶器类型来看,延续了本地区的筒形罐传统,体现了西辽河流域本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同时,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的几何纹、红山文化泥质陶以及彩陶的纹饰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辽河流域与中原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9.
华夏族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共同体,她同世界上所有的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过氏族制时代。同样,也曾有过图腾崇拜。她是以日和月作为自己的象征和标志的。一首先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谈起。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多弧线三角、圆点和凸形几何纹。同时,还有鸟和蟾蜍的写实形象。华县泉护村遗址出有侧面观的鸟纹形象,背上驮一大圆点。庙底沟遗址所出陶器上的鸟纹作正面观的形象,圆头,三足,作展翅飞翔  相似文献   

10.
彩陶“舞蹈纹盆”出土20余年来,对其舞装研究未成定论。本篇从史学、图形学、考古学及社会学等综合分析研究,考其舞装为裸体装  相似文献   

11.
黎锦蛙纹的生殖崇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锦是黎族人民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纹样是记录黎族社会历史的重要符号语言,它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蛙纹纹样。蛙纹纹样是黎族早期社会蛙崇拜习俗的图腾表现形式,它一方面体现出青蛙强大的生殖力,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明显的仪式化特征,是一种典型的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12.
彩陶是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彩陶就像历史文献一样记录并反映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在中国的彩陶文化史中最精彩的要数马家窑文化彩陶,它不仅造型优美,纹饰绚丽,构图严谨,而且分布广,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彩陶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朴实的器型和绚丽的纹饰,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最能引起人们探索欲望的是在彩陶背后的纹饰意蕴。  相似文献   

13.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陶纹饰种类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彩陶的使用功能独特,为研究当时的彩绘艺术、宗教信仰和葬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鸟龙"纹彩陶盆,专家们认为其对中华文明、中国史前文化和传说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石兴邦先生称其为"中华第一飞龙";王仁湘先生称其为"彩陶之光";刘庆柱先生称其为"龙之传人之魂";张朋川先生称其为"华夏之徽";郎树德先生称其为"中国史前彩陶重器";王先胜先生认为其对炎黄传说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意义";许顺湛先生称其为"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年来的又一个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南方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和越南,近一个世纪来,曾陆续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先秦秦汉时期越,濮民族制造使用的铜鼓,在这些铜鼓外壁,有的刻有题材众多的花纹图案,但其中最为蓍名的就是船纹图案,这类船纹图案也是近百年来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所谓船纹,即指战国至东汉初期在我国南方越、濮两大民族制造、使用的部分铜鼓鼓身外壁的腰、胴等处镌刻的许多形态生动、内涵丰富的船形纹饰。这些船形纹饰往往成组出  相似文献   

16.
对广州象岗南越文王赵昧墓中出土之编号为B59的"羽人船纹"铜提筒的研究,前人已做过很多工作,但多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对其纹饰含义进行解读,而很少关注其纹饰本身形式问题.本文主要从形式切入,结合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对纹饰中四艘船的排列形式(即顺序)问题进行探讨,最后认为其为"一组完整,有序的船队"纹饰.  相似文献   

17.
庙底沟彩陶属于仰韶文化,对均衡、对称和色彩等形式规律有了自发的意识。其造型多平底,器腹较大,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辨证统一。泥条盘筑和慢轮修整等工艺的发展,使器物规整均匀,线条曲折且带流。仿生器物由器向艺发展,拟人化器物体现了女性崇拜,且有了立体雕塑的效果。纹饰以仿生为主,多为植物纹和鸟纹,花卉纹在后期占绝对优势,鱼纹则退居附属纹饰。早期多写实,后期变形的几何纹逐渐增多,表意性更为丰富。圆点在几何纹饰中起到了中心连接作用,点线造型、弧形线运用自如,影象式的表现手法起到了虚实对比的装饰效果。色彩意识也更为强烈,明快和谐的红底黑花纹饰是其特色,图案繁复多变,运笔流畅,构图严谨,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相似文献   

18.
蜗纹是西周早期铜器上一种特有的纹饰,以往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不仅称谓混乱,而且也未能真正发挥其断代的优势作用.从出土和传世的铜器来看,蜗纹总装饰在特定的器物上,且装饰的部位相对固定.另外它集中出现在宝鸡、泾阳、灵台和彭县一带,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发展的序列完整、自成一体.对于蜗纹的认识不仅有助于铜器的研究,而且对于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状况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明朝成化年间的青花瓷由于瓷器造型、胎釉、青料、纹饰及绘画工艺技术诸多方面的变化,其艺术风格独具魅力。明朝成化青花缠枝纹色调鲜丽清新,构图疏朗工整,线条显现阴柔之美,体现了明成化一朝细致柔美的女性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西亚哈拉夫文化(前5 100年~前4 300年)晚期彩陶盘纹饰有表达立杆侧影、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十二月历法内容者,其源头在中国渭水流域的半坡类型,证明前4 500年炎黄杀蚩尤后半坡类型先民有远徙西亚者;哈拉夫文化及受其影响的一些考古学文化中还有更多的文化因素如“拣骨葬”“牛崇拜”、尖底瓶等也可能进一步佐证这种认识.哈拉夫文化结束后即转入苏美尔时代.苏美尔人的来源目前仍不清楚,但有人认为他们来自中国,哈拉夫文化晚期彩陶盘纹饰内涵表达及其他相关文化因素为这种认识提供了一种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