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培养选拔人才、选拔官吏的一项根本制度,而在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作为目前一种选拔政治人才的考试制度被称为现代"科举制度"。本文通过将科举考试制度与学校的关系与公务员考试制度与学校的关系进行比较,以古鉴今,为公务员考试与高等教育发挥各自社会功能以及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思考。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代的读书人,唯有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众多的年轻人寒窗苦读的唯一动力.  相似文献   

3.
谈到科举,便会与"八股""害人""毒害""愚民"相联系,并且在公众视野中那些誓死抵制科举的文人一定抵制的是科举制度,笔者对该说法提出了质疑,便提出该考究,意在通过研究抵制科举的明清文人代表来研究科举是否符合社会规律。  相似文献   

4.
徐殷 《职业》2020,(3):55-56
中文"物理"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西汉淮南王刘安等著《淮南子》亦见"物理"一词。晚清,物理学包括在所谓"格物学"之中,"格物"二字是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格物致知"的简称,当时的格物学是指除了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农学以外的所有自然科学。从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学知识开始传到中国,最初曾由希腊文音译为Physica,把物理学音译为"费西伽",物理学理论从清代晚期,废除科举制度后,系统地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5.
征联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5,(6):51-51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公元587年隋文帝时期,之后1300余年,历代封建王朝均借此作为选拔官吏的手段。始初,科举制度对激励攻书、拔擢人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亦愈来愈明显,尤其是明清开始以八股文作为应试之权衡,科举考试制度逐渐  相似文献   

6.
进贤县民和一小创办于公元1906年(清光绪32年),始创时称为"曲水书院"。该学校历经清朝民国,迄今101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改称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期间几易校名,1963年改称为进贤县民和镇第一小学。校园环境优美怡人,绿树成荫,教学设施完备、齐全。现有教学班44个,学生3600余名,教职工132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小学特高1  相似文献   

7.
我们要如何对待舞弊?或许,回过头来重新面对100年前已然废除的科举制度,我们能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胡晓春 《职业时空》2008,4(4):114-115
我国是一个具有国家考试传统的国家,古代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的社会制度之一,科举考试是选拔从政为官的仕大夫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科举制度不仅成为我国封建皇权统治稳固的重要基石,而且还促成了中国特殊的社会阶层格局,影响了中国文化的状态,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可见,国家考试制度在中国是一个地位非常特殊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兴学育才"敕书是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重要文物,由清光绪帝在1905年颁发给河南省提学使司,要求因时制宜、兴学育才、废除科举。可以说这件文物关系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是科举制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物证。本文试着以此进行思考,探析前后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是怎样最终走上衰亡。进而在如今变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选拔、建立现代考试制度等方面,借鉴和吸收传统教育考试的教训。  相似文献   

10.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最成功的选官制度,也是封建社会后期由"士"转"仕"的唯一正途。科举与中国传统社会好比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生共存了一千三百年。作为一项制度的科举考试,必然存在着其优越之处与不足点,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科举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做的重大贡献之一,其影响同我们所熟知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一样远播海内外,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人民版高一历史》在谈到明清科举制度时,用一句话作了概括:明清的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这种评价是很不全面的,虽然从八股取士开始施行起,就不断有人对其提出批评,至清末维新变法,人们对于它的抨击更是尖锐。明清科举制度确实也弊病多多,但作为今人,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绝对不能因此而彻底否定它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雪梅 《老年人》2014,(4):40-41
正公元872年的深秋,一位年轻的寒士告别庐山的满山秋色,来到湖南境内,开始了他"干谒"生涯的潇湘之旅。此人就是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学以入仕,乃唐代士子们的最大理想。而所谓干谒,指士子为了科举入仕,游历各地,拜访文坛名家、宦海权贵,以求得到提携与帮助。此风在晚唐尤为陡烈。因当时的科举制度允许权贵引荐人选,被荐者有了权贵之荐往往仕途通达顺畅。一时之间,科场请托之风卷起尘嚣一片。杜荀鹤(846~904),字  相似文献   

13.
从隋唐始,我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成为此后封建王朝遴选官员最主要的方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改变生存状态、出人头地,参加科举几乎是唯一的路子.  相似文献   

14.
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宋代是我国科举制发展的鼎盛时期,科举制是促进当时社会分层与垂直流动的重要机制。文章认为,宋代科举制度主要起到了推动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改变官吏阶层的结构、提高社会整合程度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卢伟 《职业》2015,(25):30-31
从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登上历史舞台,到影响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瓦解,我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从萌芽到完善,逐步建立起一套富有特色的制度体系,形成了选任、培养、考课、赏罚、俸禄、品阶、回避、致仕等内容组成的互相配套的有机体,诞生了六种选官制度。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而兴盛于唐,相对于汉魏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同时,其做为唐朝的选官制度,对于唐朝的政治、文化、教育、社会风气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小说中主人公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穿越时空,至今仍有警示意义。孔乙己是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受害者,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读死书、死读书,脱离实际,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能被抛弃、被毁灭。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调素质教育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官员选举与考核制度历来是统治者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采取的重要的政治手段,实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即是当时统治集团为了强化皇权与士族集团进行激烈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很多学者都认为世族门阀政治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后得以最终确立和发展起来,又随着隋唐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后,王权与皇权共治天下的局面得以终结。  相似文献   

19.
往昔——科举制度下的作弊有人曾批评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是有技术没科学,同样作弊是个需要技术而不需要科学的旁门左道。因此,即便是在科学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作弊也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产业。古代作弊的手段无非是两种——贿赂考官和夹带资料进入考场。贿赂考官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夹带资料进入考场则是一门技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肇基于隋,确立于唐。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这1282年间,共产生了559名状元(仅限有名有姓可查的)。最后一名状元叫刘春霖,生于1872年,卒于1942年,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人。刘春霖生前,多次向友人谈及最后一次科考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