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新闻史上,国民党党报虽然伴随当时国民党的失败而最终走向终结,但其重要的历史地住却不容忽视。其中,《中央日报》作为当时最接近国民党中央和蒋介石的国民党党报则显得更为典型。本文即通过对国民党为何创办党报、由《中央日报》所体现出的宣传策略的转变,以及抗战时期国民党报人如何对《中央日报》进行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当时“政党、政权、党报”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无法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在逃离大陆前,蒋介石鉴于国民党失败的教训,也制定了一套企图使中共重蹈国民党覆辙的“经济拖垮”战略。为实现这一计划,蒋介石下令采取一切手段掠夺和破坏大陆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籍对《蒋介石与国民党腐败》的评介,透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亡的历史根源之一的腐败问题。认为腐败是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亡的内在根源,专制体制是国民党腐败的渊薮,蒋介石是国民党中最大的腐败者。尽管国民党一再侈言革新,但国民党的组织成分及其性质,决定了腐败者防治不了腐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亡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曹晋杰 《中华魂》2010,(4):62-63
2009年11月21日《扬子晚报》B7版,发表了旅居德国的李仲公女儿李幼华为她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害贺龙进行辩护的一篇文章。李幼华原来的文章题目是《李仲公交出贺龙信的前前后后》,态度还有些暧昧,而《扬子晚报》将标题改为《贺龙给蒋介石“求降信”惹祸》,并围绕主题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5.
肖红 《山西老年》2009,(11):19-19
粟裕有个习惯,总喜欢给与自己交过手的国民党将领下评语。寥寥几个字,便能点透他们的性格特征。淮海战役后,粟裕说蒋介石"既小气又大方",说杜聿明"能顺风使舵,不能顶风行船",说邱清  相似文献   

6.
尹哲 《山西老年》2010,(1):13-13
民国年间,一批风云人物被冠上了外号,桂系三巨头,川军四巨头,黄埔三杰四凶。还有一批将官也是,著名的有冯玉祥的十三太保,西北军五虎,唐生智手下哼哈二将。蒋介石更多,有八大金刚,三巨头等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蒋介石1952年在台北阳明山庄的讲话——《土地国有的要义》,对他的土地思想进行一次初步的探讨。全文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蒋介石的《土地国有的要义》一文,阐述了蒋介石的土地思想;第二部分分析比较蒋介石与孙中山的土地国有思想;第三部分就蒋介石在《土地国有的要义》一文中对中国共产党土改思想的评价作出分析,指出其评价中国共产党土改的不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幼年失怙,对蒋介石个性特质的铸就和行事风格的影响,是鲜明而深远的.在蒋的一生中,孤儿寡母、孤苦伶仃和孤立无援的童年记忆被反复提及.孤苦的童年,塑造了他孤僻的个性.寡母是唯一可敬可信的人,其他人都不可信赖.正因为从小缺失对人的"基本信赖",养成蒋成年以后幽暗、多疑、敏感的性格和"雪耻"情结.九岁丧父以后,没有父权的压抑和阻碍,铸就了他敢想敢干、不屈不挠的个性.另一方面,蒋对来自外界的控制、驾驭的强烈抗拒,也可能与他从小缺失父权信仰有关.  相似文献   

9.
季路 《百姓生活》2010,(1):56-57
美国学者易劳逸(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对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历史有独到研究),中国学者戴晨京等,通过国民党提供的各种史料,引用蒋介石的许多“内部讲话”,精辟分析了国民党大溃败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叮咚 《金陵瞭望》2006,(14):57-58
2006年5月31日,台湾《中央日报》出版了她的最后一期——在头版“期待再相见”的大标题下,正式宣布停刊。这家创立于1928年2月1日、全球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就此谢幕。 这份曾经见证中国历史变迁、曾经追随国民党反共反人民政策、也曾经为民族解放摇旗呐喊的报纸的停刊,留给了人们许多思考…… 在此我们编发一组稿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1.
茂清 《中华魂》2000,(6):17-18
随着国民党在大陆上的失败,美国屡次图谋分离台湾,使之成为东亚反共岛屿锁链中的一环。然而,蒋介石始终抵制"两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当然,他这样做除了尚存民族意识外,是为了以后妄图反攻大陆,重温主宰中国的旧梦。  相似文献   

12.
借助新闻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与比较分析方法,以"陈江会"为研究个案,选取国民党<中央日报>为参照媒体,通过从"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新闻材料的建构"两方面对<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框架所做的研究显示,<人民日报>总体上遵从主题先行的新闻框架模式,这种严谨沉稳的报道风格一度开创了党报新闻报道的传统,但在新时期容易导致可读性不足、影响力式微、新闻专业理念发挥受限等后果,需要通过对既有新闻传统进行不断改革创新,使之更符合阅读规律与认知需要,以更好地发挥其舆论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3.
民国建立后 ,国家的独立、民族的统一、国内的民主并没有真正实现。孙中山和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两代领导人 ,在分别探索立国方案。在民族观方面 ,他们都希望对中国各民族重新整合 ,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 ,营造“国族” ,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个人的价值观不同 ,他们的“国族”思想在内容上又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刘继兴 《社区》2010,(26):41-42
蒋介石这个人很有趣,他有令人吃惊的“两多”:一是发迹前的辞职多.二是发迹后的兼职多。此“两多”,皆为当时之冠。  相似文献   

15.
刘继兴 《社区》2011,(26):38-39
蒋介石的笔底功夫显然远逊毛泽东,但他有他的办法,那就是请人“捉刀”,为他“捉刀”的主要是两个人:陈布雷与秦孝仪。  相似文献   

16.
在解放战争期间 ,白崇禧重掌兵权 ,霸据华中。由于蒋白双方积怨过深 ,在淮海战役决战的关键时刻 ,白坐视国民党部队的失败 ,且逼蒋“下野” ,继而又追随蒋与人民解放军顽抗到底。白的行为加速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 ,他本人也选择了一条自取灭亡之路。“黑色幽默”刍议  相似文献   

17.
《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的抗日宣传报道虽然都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中心内容,但是在宣传策略和技巧上表现各异,舆论宣传效果多有不同。《新华日报》评论的内容以团结抗战、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心;《大公报》关注经济,关注民间,有其鲜明特色;《中央日报》的国际评论琳琅满目,较有深度和价值。“三报”对两场战争的宣传是一个历史性“褶子”,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并对未来的历史走向起着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三十年代,蒋介石总的战略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由他本人实行独裁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共和国。为实现这一目标,蒋介石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联美、抑日、反苏的战略;在对内方面,则将“攘外必先安内”定为国策。他最早提出的“安内”,是针对国民党政权内部的反蒋派,其后才把主要矛头指向共产党,但也没有放弃讨伐国民党内的反蒋派。1997年2月,台湾开放蒋介石档案即《大溪档案》,它为研究二三十年代蒋介石军事政治战略,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9.
邓国柱  李景昌 《源流》2012,(7):66-67
率领七十二军起义,气得蒋介石大骂"娘希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几百万精锐嫡系主力已丧失殆尽,蒋家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分崩离析的绝境。郭汝瑰回忆说:凭我多年的经验,我知道蒋介石作战失败经常迁怒于人。近来我多少有点敏感,觉得有人中伤我,蒋介石已开始对我不信任。我是深深了解特务手段的残酷的。一想到万一情况败...  相似文献   

20.
何伟杰 《源流》2012,(5):70-72
1907年,四川省铜梁县(现重庆铜梁)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生了一个男孩,姓郭名汝桂。谁又能料到,这个出身于四川旮旯的男孩,后来竟成为"潜伏"在一代枭雄蒋介石身边、被蒋氏大骂"娘希匹"的"红色间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