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质文化消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长白山满族剪纸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长白山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囊括其中,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因此,通过对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针对目前传承发展当中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长白山满族剪纸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满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历史长河对于我国的历史发展和进程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视角下对满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并且给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满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承方式日渐式微。智媒时代,为响应"十四五"数字化强国的号召,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效能,采用了个性化推荐算法,增强文化传播面,营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利用热点追踪技术、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扩大非遗的传承主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生境,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以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传承与弘扬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地方非物质文化技艺逐渐走进学校,成为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为了让设计类专业的办学符合地方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越来越重视对接当地地方艺术类特色产业,尤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设了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特色专业。因此,本文提出,基于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搞好校园公共艺术与设计专业的融合研究,在中职学校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5.
温州人杰地灵,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温州文化气息,但是面临保护困难、传承后继乏人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使其保护传承工作进展缓慢,有些甚至已经永远留在了博物馆的橱窗里。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当前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期望通过考察学习,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更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承载着浓厚民族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日益成为文化的特殊象征,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也愈加受重视,产业化推广发展模式成为非遗存续的内在需求,宣传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职业教育是提供专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非遗与职教存在高度需求的契合点.本文旨在研究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现状及已展露的一系列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的同时探究职教结合模式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作为文无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博物馆的保护是必要的。下面,就把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关系展开来讨论下。  相似文献   

8.
亓秀鋆  董蓉  邹传军 《职业》2016,(32):33-35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学校课堂教学作为普及、兴趣课程已经成为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育人阵地的技工院校在技能培养方面的侧重性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方面有融合共通之处.本文以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式漆器髹饰为例,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与技工教育的融合方面探究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者,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民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活态传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文化生存土壤日益改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传承人年老,面临消亡危机。因此,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对非遗传承人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应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白山地区美好的自然风光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满族人口数量1041.058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77%,少数民族人口的9.28%。(1)在吉林省满族为第二大少数民族,而白山地区的鸭绿江流域是满族人的发源地和聚居地之一。将这一地区的旅游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既可获得经济效益,又可更好地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山地区的旅游面临转型,打出满族传统文化这张牌可更吸引游客,提高旅游收入。  相似文献   

11.
剪纸是特属于中国的文化瑰宝,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中,剪纸艺术是不容小窥的传奇。我国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剪纸更是以它的独特魅力赢得了世界人民的青睐。近几年来,对于剪纸等诸多非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深受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各地区的剪纸艺术先后成功申报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山西剪纸对此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与此同时,创意抄袭和传承无人等现象使山西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山西剪纸艺术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快的背景下,有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随时都可能消亡。地方高校对于传承和保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优势,其应该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肩负起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应尽的职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面对传统,如何在现代化的今天,将"非遗"纳入新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郭姗姗 《公关世界》2023,(16):117-1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其具有较为丰富的美育价值。在高校美育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民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高校美育之间的联系性,以美育课程、美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切入点,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融入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对其进行开发经营和管理,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从而使其能够传承后代永续利用。本文结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开发的实际,探讨如何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旅游胜地,探寻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事已高,其技艺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对父辈的职业是否热爱关系到技艺的传承。作为传承人子女的青年人,其职业观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微观生态。未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培养传承人及其青年子女自信的职业观。  相似文献   

16.
我国非遗文化的门类非常多,民间音乐就是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民间音乐开始面临着传统的难题,如何让民间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现状出发,旨在探索出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杨洋 《公关世界》2024,(5):13-15
海南黎族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如何将非遗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资源为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中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策略,旨在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承效果和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国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很多成就,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保护措施,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承,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流传.  相似文献   

19.
寿斌杰 《职业》2016,(18):40-41
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以及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使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大课题。浙江省宁海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本文就中职学校“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创建进行分析论述,提出必须从培养继承人入手。中等职业学校顺应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不仅是中职学校本身专业细分和服务社会的需要,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依赖于家族或师徒的传承,这种传统传承方式却使我国宝贵的非遗目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艰难局面。以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进校园为例,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期望以徐竹初木偶艺术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为契机,深化对非遗艺术的认识,强化本民族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