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即通过设科考试选拔人才。中国的科举制肇始于隋朝,确立于唐代,至清朝末年废止,历时达1300年。 一般认为,隋炀帝大业年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到了唐代,科举制度得到迅速发展。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由礼部每年定期举行,是生徒和乡贡参加的科举考试;制科是皇帝不定期下诏举行的,旨在选拔“非常之才”的考试。宋代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的四大历史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举人而得名.从隋炀帝大业二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即自606年至1905年,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整整1300年.它的彻底废除至今也已有90多年了.对于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及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可说是“前人之述备焉,”无须笔者再作附骥之谈.本义旨在对于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即其政治调节功能、教育推动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历史借鉴功能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利弊,阐明了科举制度对现代高考制度的影响。以期后人不要忘记祖先的文化遗产,不要忘记对考试和考试文化在扬弃中的继承。  相似文献   

4.
唐朝科举制度作为唐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方式,从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考试的选拔方式来看,唐科举制度有着自身的优势与特点。而当前高考制度在内容、形式及选拔方式上存在着不足与缺陷,为了改善现状,就要对唐朝科举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探求出高考改革之道。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选士制度,具有分科取士、考试为主与定期举行、自由报考、文衡与择优录用的重要特征,它们是科举制度创立的重要标志,唐代选士制度已具备上述特征,科举制度始于唐代  相似文献   

6.
由隋炀帝创置的进士科,沿至唐代,进一步成为科举制度中最受时重的一科。唐高宗永隆二年,接受考功员外郎刘思立的建议,于进士科增试杂文二篇。当时增考的所谓“杂文",还只包括箴、铭、论、表之类。至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又逐渐发展为专考诗赋。后来不仅“作诗赎帖”的圆通办法,使进士科实际上演成了唯诗赋是重的词科,连不常设的制科,也加进了诗赋的考试项目。进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创置于隋唐时期,由国家定期分科考试,选取人才,分派官职。此后一直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官的基本制度。到宋朝时,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北宋的科举制度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在中国绵延1 300年,废止至今,100周年。1 300年间,关于科举制度的是非得失,就有不断的争论并屡停屡兴;废止科举之前数十年间,争论尤为激烈;废止之后,正如人们所说,“盖棺尚未论定”,争论仍在继续,不少国外学者也参加讨论。不过争论的重点同百年前有所不同,从政策层面转移到理论层面,探讨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近20年来,由于自考制度的建立、公务员考试的开展,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这些举措,都能看到科举制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引发了对科举制度新一轮的研究热潮。从教育部的考试中心到许多省市和大学的教育研究或考试…  相似文献   

9.
作为东亚科举文化圈的一员,日本在平安时代曾推行中国式的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在江户时代亦曾施行以"学问吟味"为名称的考试选才制度。日本学者远山景晋撰写的《对策则》一书,最为直接地呈现了"江户版的科举制度"的存在。无论是选拔人才的目的、推行考试的程式还是录取之后的任用,这一制度皆以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蓝本。《对策则》具有古典文献学式的"对话"功能,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论证"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历史事实,也可以为"科举学"向跨文化研究的拓展提供文献佐证。  相似文献   

10.
明代科举取士实行三级考试制度,即所谓的乡试、会试和殿试。与三级考试相对应的秀才、举人和进士构成了古代中国独有的学历资格与选官资格。三级考试之间颇多差异,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关联,尤其在第一、二级的乡、会试中,其各地取解的名额、开科的时间、考试的内容以及服务与服从于科举取士的贡院管理等众多内容,都是深入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必须和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对明代科举制度研究的许多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评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对明代科举三考试问题的论述来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中唐古文运动没有彻底改变骈文的主流文体地位,唐代仍是骈文风行的时代。唐代骈文的普及,除了骈文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惯性之外,科举制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唐代科举中的进士科考试以骈体诗文为重心,广大士子以骈文为必修课,科举制度遂成为骈文流行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潘洪钢 《社区》2010,(2):42-42
科举制度对于考生年龄并无限制,清代科考中,高龄考生进场考试的情况不少,由于清代优礼老人,留下了很多老人参加科举的逸事。  相似文献   

13.
阐释、考论高宗永徽直至玄宗天宝年间科举制度在科目设置,考试程序,科场规范,科目考试形式和内容以及主试机构等诸方面的整体改革,进而兼及唐代科举的定型化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昭示唐型科举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4.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考试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对当今考试的影响波及文化、制度与技术各个层面。现代高考、自学考试、公务员考试,或在考试性质、考试功能方面,或在考试产生的社会影响方面,与古代科举有着继承或借鉴关系。对现代考试制度与古代科举在历史与现实的层面上进行对照,有助于我们探寻考试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为今天的考试改革提供历史借鉴。“科举学”研究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一、长庆党争形成的历史因素朋党之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被称为晚唐社会的三大祸根。关于朋党之争形成的原因,千百年来,史学界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说法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唐朝后期之所以会出现党派分争的局面,与科举制度有密切关系。在唐朝前期,中央政府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出很多优秀的人才,收到了好的社会效果。但是,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朝政越来越腐败,受其影响,科举制度也走向下坡路,不仅在考场中作弊现象屡屡发生,就是在考试前也出现请托行卷、考试后中进士者竭见主考官的恶习,而这两种恶…  相似文献   

16.
武举,又称“武科”,是古代科举制度中专为考试武艺人才、选拔军事将帅而设置的科目。武举始创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废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前后延续了近一千二百年,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对古代武举制度的研究,史学界尚末深入地进行。这一方面是由于历代史学家多认为,武举“选举之法不足道”,没有给后人留下详细的史料;另一方面是因为秦汉以降,社会上重文轻武,“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因此,对古代武举进行整理研究,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限于史料及笔者水平,本文仅就唐代武举的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考试,作为对学生知识、技能和学业成绩的一种评估方法,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之中。如果从隋炀帝‘兴科举”算起的话,考试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倘若再追溯到西周的“试谢”,迄今就有三千多年了。教育史家认为,考试发轫于中国,直到十八世纪才传入西方。毋庸置疑,考试为推动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8.
起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最成功的选官制度,然而步入封建社会晚期,由于其应试内容、考试方法的僵化,导致其与时代的严重脱节,最终成为末代王朝的殉葬品。而西方,科举制度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焕发了新生,成为文官制度创立、借鉴的主要蓝本,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凯旋先生的博士论文<明代科举制度考论>(以下简称"考论")一书,二十余万字,2005年6月由沈阳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明代科举考试思想述论"、"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科举三级考试探议"、"科举制与八股文"、"明代科举分卷制度考论"、"科举防弊惩弊制度试探"、"武学与武科举问题研究"等7个专题,对明代科举制度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话语:科举是中国古代最为健全的文官制度。它渊源于汉,始创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兴盛于明、清两代。如果从隋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被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有整整1300年的历史。科举制度还曾"出口"越南、朝鲜等国,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始于19世纪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其创立也与中国科举的启发相关。孙中山在《五权宪法》等演讲中反复强调: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胡适也说:"中国文官制度影响之大,及其价值之被人看重","是我们中国对世界文化贡献的一件可以自夸的事。"(胡适:《胡适文集》第十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8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