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五六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新的转折。从此,在我国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随之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也不存在了。但是,还存在着剥削阶级的残余,还有阶级斗争。这里所说的阶级斗争,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阶级斗争。它既不同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又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阶级  相似文献   

2.
道德作为经济基础反映的一种意识形态,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而是历史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类型的道德,甚至同一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标准也不一致。这就是道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主体道德,就是在全社会诸多道德类型中占主体地位的道德类型。阶级对立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在经济、政治诸方面占统治地位,其道德在该社会存在的各种道德中也占统治地位,成为社会的主体道德。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人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特种意义上的统治阶级,其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学说为依据,对国家性质问题再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剥削阶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剥削阶级国家是剥削阶级统治被剥削阶级的工具,这是长期来理论界界说国家性质的基本定义。近年来,有同志用国家两重性提法对此传统观点发起挑战,他们提出,经典作家并非以为国家只具有阶级性一重属性,而是认为国家既具有阶级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只不过在他们的论述中前者以强化,后者以弱化的形式出现,这是他们身处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我国现阶段的阶级状况、阶级斗争形势和主要矛盾问题时,都要涉及到怎样算是消灭了剥削阶级,即消灭剥削阶级应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有的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方面说,从原则上说,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都应该以经济关系为标准,可是在分析消灭阶级的问题时,却又认为,消灭阶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消灭剥削阶级不仅要消灭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变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且还要消灭作为剥削阶级的社会力量,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剥削阶级分子进行改造。这样,就把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的标准看成是不同的了。这个问题实有商榷的必要。我们认为,阶级的划分是以人们的经济关系,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标准;阶级的消灭也同样是以经济关系为标准。剥削阶级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被消灭了,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便不存在了。至于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改造剥削阶级分子,那是我们在消灭剥削阶级的斗争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并不是判定剥削阶级是否存在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革命目的是通过消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消灭剥削阶级、消灭剥削阶级的政治压迫,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保障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自由和民主,保护人民的国家不受外来的侵略,不断在高度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保证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条件、目的和动力认识上的不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农民的劳动产品,是否含有价值,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范围,都有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以来,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说什么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过时”了,不能指导学术研究;谁坚持马克思主义谁就是“僵化”。他们企图维护资产阶级世界观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史学领域,他们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两个核心:文明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三、如何考订 考订史料中的记事,是为了实事求是,去伪存真。在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社会中,史料主要是出于剥削阶级之手;他们各派所制造的虚伪记事并不相同。而在污蔑劳动人民和歪曲历史方面却是一致的。关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不先辨明史料的阶级性,就做不到实事求是的考订;而剥削阶级的历史工作者为阶级偏见所限制,不能也不敢去辨别史料的阶级本质。因此,过去的考订在和阶级斗争无关的问题上,在封建统治阶级互相倾  相似文献   

8.
多年以来,“四人帮”在物质利益问题上散布了许多谬论,制造了一系列混乱。张春桥早就鼓吹马克思主义“不讲究什么物质利益”,姚文元则说什么只有“修正主义强调经济利益”。张春桥还叫嚷:“只要革命搞好了,八亿人民生活再苦也没关系”,“只要阶级斗争抓好了,就是颗粒无收也不要紧”,等等。总之,他们肆意割裂阶级斗争同物质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两者歪曲成为水火不相容的事情。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归根到底,是由剥削阶级无偿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劳动这种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上的对立而引起的,即阶级斗争是在对立阶级物质利益相冲突的基础上产生的。否认了物质利益,也就从根本上否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马克思自己回答的斗争.斗争的幸福观是马克思基于生存而建立的.首先,这个幸福观是建立在劳动学说基础之上的,此外,这个幸福观是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拓展和深化.个人的为实现人的本质的斗争和阶级为实现阶级的个性的斗争就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和本质.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各派幸福观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在两点上.其一,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是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剥削阶级谋求解放的幸福观.其二,马克思的幸福观指出了无产阶级和无产者的幸福在哪里.在派别林立的幸福观领域,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一从社会发展史上来看 ,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结合起来 ,置于社会教育的重要位置 ,并以社会和阶级的整体力量实施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在内的社会教育 ,是自有文字以来的各个社会形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任何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 ,都坚持把他们的阶级意识、经济思想、政治观点、伦理观念、教育信念、审美理解等等 ,概而言之即意识形态置于“统治地位” ,并且利用阶级优势、政治能量、经济基础、文化教育影响、宣…  相似文献   

11.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所有权就是通过生产劳动而自然享有并使用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所有权.起初劳动所有权是劳动者集体因其劳动而享有的集体对于其劳动成果的占有支配权和享有享受权力,脱离集体所有权的个人所有观念得不到大家承认,因而也就不存在与集体公共所有相分离的个人所有权问题.财产所有权是与劳动所有权相联系而产生的一种权力,但它们在历史上由于个人关系的演变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只有在私有制社会才有个人所有权与劳动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取代劳动者劳动所有权规律的社会,是资产阶级的个人所有权取代和消灭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和劳动所有权的社会.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的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才通过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否定的否定”确立和实现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劳动成果、在个人收入方面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合法享有不可剥夺的劳动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之权利.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根据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这种意义上来讲的.  相似文献   

12.
男女在社会生活和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还是尊卑关系,在不同的社会中,有着不同的观念和制度。在我国封建剥削阶级统治下的私有制社会里,男女关系历来从属于男尊女卑、夫权统治的礼法要求和制度,并被长期用以维护封建剥削阶级的统治,作为攫取更大的政治权力的手段和工具。从而使男女之间的关系,成为私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奴役与被奴役、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农民战争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所罕见的。除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之外,与其指导思想不无关系,关于农民战争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史学界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农民战争的指导思想是“天命”论。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上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因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君权神授”、“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思想,对农民的毒害很深,所以“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律特征和社会主义其他发展阶段法律特征有何区别呢?本文试作如下分析: 一、在本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下人民内部各阶级共同意志的表现,而不纯粹是工人阶级意志的表现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任何类型的法律,都是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意志的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上升到领导地位的工人阶级,也可以说是特殊意义上的统治阶级。从发展趋势看,社会主义是消灭私有制的社会,是非工人阶级的社会成员逐步工人阶级化,最后导致阶级消亡的社会。因此,就总体而言,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理所当然地是工人阶级意志的表现。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存在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中国刑法中,资格刑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资格刑的主要刑法剥夺政治权利是一种政治性的刑罚,而在我国,就整个社会环境来说,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每一个公民,都是息息相关的,故有“政治生命”之说。本文拟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直到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公布之前的资格刑的立法以及有关机关所作的解释作一阐述。一、两种不同性质的剥夺政治权利在讨论剥夺政治权利这一资格刑的时候.我们不能不首先谈到,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剥夺政治权利的问题。一种是对整个敌对阶级分子适用的剥夺政治…  相似文献   

16.
剥削阶级的道德与被剥削阶级的道德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无产阶级的道德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道德之间是否也具有历史继承关系?这是一个老问题.六十年代我国学术界关于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的争论,从实质上说也就是这个问题.我认为,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对立阶级道德的联系性;无产阶级的道德虽然主要是与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道德存在着历史继承关系,但是对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道德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和一概排斥,也有着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历史继承关系.本文试图对这种关系谈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各位  相似文献   

17.
自法国学者托拉西提出意识形态观念以后,意识形态概念本身引起了理论界和统治阶级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意识形态起初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出现,本身没有任何阶级性.只是后来它与阶级社会发生了关系,本身就代表了物质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观念.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由托拉西提出,受法国资产阶级社会洗礼,遭拿破仑抵制,被德国哲学吸收,经马克思批判改造这一过程,最后形成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  相似文献   

18.
划分阶级的普遍标准是什么?消灭阶级的根本途径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以列宁的下述论断作为分析问题的圭臬:"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上,第10页)列宁所说的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系指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便成了划分一切阶级的普遍标准.果真如此,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消灭了,岂不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理解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的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人们的公平关系的反映。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公平的内涵不同,不同的社会集团、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个人,受其所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阶级地位、个人的认识能力及研究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局限,往往产生不同的公平观。人类社会从来就没有统一的公平观。历史上曾产生过的公平观主要有等级主义公平观、平均主义公平观、功利主义公平观和人道主义公平观等等。社会公平这个范畴具有客观性、历史性、相对性和阶级性。社会公平是个客观历史范畴,不是永恒的范畴,它的存在、发展及性质是…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巾场经济条件卜的道德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很多,笔者就其中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一)我们今天探讨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总的前提和背景下进行的。按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道德是人类物质生活活动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以,道德是与一定的社会基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定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组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建立与自己的社会经济项础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即所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