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作为一门“有效使用语言的艺术”,和交际、文化及写作密切相关。本文从修辞与交际,修辞与文化,修辞与写作三个层面论述了系统修辞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深远意义。并指出系统修辞教学可拓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及语用能力,促进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近十余年来,语文教育理论的研讨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使语文教学实现了第二次转变,即变语言工具型为语言思维型.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其深远意义和影响毋庸置疑,不可低估.然而,就大面积而言,语言教学现状如何呢? 有位老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语文教学是什么?语文教学干什么?把语文教学看作是文学教育,看作是文化教育,看作是美育教育,看作是道德教育,看作是思维教育的议论与作法,真是理不清,道不完.”(《语文教学通讯》)这位老师说出了不少语文教师的困惑和  相似文献   

3.
十五年前,我在西德汉堡大学中文系开始学汉语时,课堂上没有听到过“修辞”和“修辞学”这两个术语。那时,学生学了语音、构词法、词汇和句法之后就可以读文学作品。经过老师的解释可能不知不觉地获碍了“修辞”方面的知识,但是却不知道“修辞”也可以作为系统教学的对象。加之,我们外国学生在中文方面的积极表达能力极为有限。现在,大学生对修辞学可能懂得多些,不过总的来说,修辞(以语言手段作为修辞手段)在整个汉语教学计划中还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国外出版的汉语教科书也不很重视这方面知识的传授。与此相反,中国早在五十和六十年代就已经注意到外语的修辞教学近几年来也有新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一)说话教学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必要环节。 说话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环节。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有重要意义。几年来,我们语文教学只重读写而轻听说。听说训练没有提到语文教学日程上来。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早在几千年以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对说话教学就十分重视,把说话教学纳入他的教学计划,设立了“言语”科。《墨子·尚贤》篇中也把能言善辩提到重要地位:“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做为“贤良”的三条标准。近代黎锦熙著的《新著国语教学法》、王森然著的《中学国文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修辞立其诚”语出《易·乾·文言》,它是孔子在回答九三爻辞时所说的一句话。我经常发现人们在引用它时,把后代的引申义作为它的本义来训,例如:“‘修辞立其诚’见于《易经》,‘诚’者,准确、鲜明、生动有力也。修辞就是修饰言辞,就是对语言进行修饰和调整”。(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函授通讯》一九八三年第一期第三十四页)。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或者说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材和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在思想上也受到好的影响.”正确理解和掌握《大纲》中的这一精神实质,是全面贯彻实施《大纲》的前提,研究和落实“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也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大纲》的需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达到教书育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现代化研究》己被武汉市主管部门列为“九五科研规划第一批市级重点课 题”。现正在武汉市的洪山中学等五所中、小学进行教学实验。本课题目的是: 1.较好地解决过去语文教学“速度效率偏低”和“实用性不强”问题。让学生掌握语言  相似文献   

8.
前言 一九八一年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对《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作了修订。“修订要点”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由单句和复句组成的语段(有的书上叫作句群),是十分重要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研究语段的构成以及语段中各句的安排、衔接等问题,多少超出了语法的范围,属于写作问题,或者属于修辞、逻辑的问题。也有这样的情形,前句和后句之间不仅有意义上的联系,还有语法关系。”“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把语法教学从句子延伸到语段是可取的。这些在教学语法体系中可以有适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修辞新格谈     
语言是大海,大海的浪花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修辞方式就象大海的浪花,我们捕捉到浪花的表现形式,分析其不同的采色、形象,形成了修辞学中的辞格。这种研究是重要的,能让语言的浪花更加绚丽。语言是森林,林木的品类是繁多的,也婀娜多姿,研究这些多姿的体态,也同研究大海的浪花一样。难怪有的人把语言的艺术叫做“艺海”和“语林”。 人们认识语言中的修辞艺术是很早的事情。但是成系统的研究修辞格,宋代陈騤的《文则》,明代陈绎曾的《文说》已见端倪,而形成理论的体系,则始于唐鉞的《修辞格》一书(1923年),这本书列了五类二十七种。其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  相似文献   

10.
任务型教学是继交际教学思想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途径,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近几年来逐渐成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我国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试就任务型教学的有关问题作粗浅探讨。新课程标准认为,任务型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1.
影视──拓展语文教学的立体空间陈焕新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把影视知识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来。它规定:初中一年级在“听说能力”上必须做到能清楚地介绍影剧的主要内容;高二学生“写作能力”上必须做到练习写一般影视评论。由此看来,影视不仅拓展了语文教学的领...  相似文献   

12.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改必须把“教书”与“育人”辩证统一起来。而语文教学要使“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就必须正确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和美育内容,从整体出发,自觉摆位,自然渗透。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情,培养品质。从而逐步形成科学  相似文献   

13.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以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全国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尤其是能力要求作出了解释.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部分明确指出,语言知识着眼于应用,不考名词术语.《说明》列出了该部分十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归纳起来,这部分试题的考核内容涉及语言、文字、词汇、语法(短语、句子、句群、标点符号)、修辞.文学常识、古代文化常识,以及文言翻泽,《说明》把它们列入了其它部分.  相似文献   

14.
早在30年代,夏尊丐先生就提出了“语感”问题,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继后,不少语文教育家均对此有所阐述。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①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②虽然语感的训练如此重要,但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并没有把语感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教学实践中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政治课、知识课或支离破碎地分析字词句、剖析段篇结构的现象还较普遍。纵观近年的语言教学改革,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虽然有一部分客观上有利…  相似文献   

15.
历史真实的共时化变形─—“狂人”典型的修辞论阐释王一川笔者曾在《走向修辞论美学》一文(《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中.提出90年代美学的“修辞论转向”问题,并就“修辞论美学”思路作了初步勾勒。这里正是想在对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典型的修辞...  相似文献   

16.
作者倪宝元,1925年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担任过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浙江省教育工会干部。后一直在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为副教授。担任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华东修辞学会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理事、《修辞学习》杂志主编等。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专著有十部,在《中国语文》、《修辞学研究》等刊物上  相似文献   

17.
一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 过宋将军。 其中“少同学”三字,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注为“小的时候同学”,该书的《教学参考书》说法相同。 今案:把“少”训为“小”,可以疏通句意。但这样容易让人认为“小”是“幼小”、“少年”。这样,就有一个矛盾了:按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少年”、“小”  相似文献   

18.
《关于“周匝”的修辞方法》一文,提出的意见颇有道理。但惜其未尽,特勉为补议。运用“周匝”的方法修辞,现代汉语也时或有之。例如,“春风知道,夏雨知道,秋霜知道,冬雪知道……”(石祥:《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它东面是青土,南面是红土,西面是白土,北面是黑土,中间嵌着一大块圆形的黄土。”(秦牧;《社稷坛抒情》)这类句子,把表示时间、方位的词语铺排在一起,确实不是“嵌字”,而是集中体现了客观真实和语言概括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郭蓉 《兰州学刊》2006,(8):64-65,151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研究的日益深入,隐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语言的修辞手段,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概念体系得到了诸多的认同。尤其是在作为修辞语言运作方式典型体现的诗歌语言中,象征、比兴等隐喻手法的运用则更为普遍。《诗三百》是中国诗歌的滥觞,而其中《蒹葭》篇又被誉为“千古伤心之祖”,诗篇中的意象暗示与意境生成极富隐喻内涵,通过对这种隐喻语境的解析,可观其无限丰富的“象外之旨”。  相似文献   

20.
消极修辞,虽然早在南宋陈騤的《文则》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普遍的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被”字句和“把”字句发展的探讨,说明古人对消极修辞的高度重视,以期引起有关同志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