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藏族民间和纳西族民间的崇狮习俗都源于汉族的影响。但是,藏族苯教和纳西族东巴教中的崇狮习俗却来自于古印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更古老的神韵。苯教和东巴教中的崇狮习俗也有着密切的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纳西族的东巴教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和语态文化两大类,认为物态文化是用物质的形态来表现的,如东巴教的服饰、法器、经典、道具等。物态文化是语态文化的基础和载体,表现了古代纳西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意识。东巴教物态文化具有宗教性、形象性、象征性、变异性、地域性和经典性的特点。研究东巴教物态文化对考证东巴教的文化内涵、经济形态、渊源、融合与吸收、发展层次、变异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巴教及象形文字的产生年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巴教及象形文字的产生年代问题杨启昌东巴教是纳西族的民族宗教;象形文字是纳西族人民创制的古老文字。用这种文字写下的上千种东巴经书,内容涉及社会历史、生习生活、语言文字;宗教民俗、哲学思想、天文历法、文学艺术、以及民族关系等等。这种文字和经书至今还留存...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祭祀仪礼田野考察的研究报告.作者在对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和四川美姑彝族毕摩深度访谈基础上,实地观察东巴和毕摩主持的祭祀仪礼,探讨纳西族东巴教和彝族毕摩教的仪礼传统.作者详细记录了东巴和毕摩送葬仪礼的仪程,并对仪礼蕴涵的宗教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东巴神话是纳西族的书面神话。它用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记载于纳西族东巴教经典之中。其内容宏富、神灵体系严整,堪称中华神话宝库的瑰宝。无疑,东巴神话产生于纳西族古代的社会生活,以及纳西族先民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过程。它所反映的是纳西族先民的生活趣味、生产活动,以及自然观、社会观、审美观。但是,东巴神话在其成长、发展时期也先后饱受过印度文化、藏族文化、中原文化的浸润。所以,东巴神话并非单质的、与其他民族绝缘的文化现象,纳西文化的多元性及开放性在其中得到显著的表现。在众多的外…  相似文献   

6.
论东巴教中的生命树与死亡树杨福泉一树木崇拜是东巴教信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普遍反映在纳西族的各种民间礼俗中,体现在纳西人的生死观中,于是,在东巴教中就产生了生命树与死亡树这两种生命观的具像符号。在东巴教中,有几种贯穿整个东巴教信仰体系的神秘崇拜物,一...  相似文献   

7.
著名美国纳西族研究学者洛克收集到的一幅纳西族桑尼巫师在举行巫术仪式时所用的卷轴画表明,桑尼巫师不同于东巴的神祇信仰,他们的神灵观念中具有较突出的本土特点。此外,纳西族本土神祇和外来神祇在纳西巫师神灵观念中的整合现象,从这幅画中所反映的集桑尼主要守护神、东巴教神祇和祖师、东巴教中的“风鬼”、占卜女神以及与古羌人有关的姜子牙、道教城隍神等于一体的特点中较明显地凸显出来,即诸种宗教观念在纳西族民间巫师信仰中得以整合,外来宗教对于纳西族本土宗教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纳西族东巴教与藏族苯教之间性质关系的界定,究竟是同源关系,抑或接触影响关系,目前众说纷纭,需要基于扎实可信的系统比较研究。本文从两种宗教的神祇入手,对纳西族东巴教与藏族苯教中四类神祇的名称、职能等作了比较研究,试图对象雄文明及苯教与纳西族东巴教间的关系作若干全新分析,进而为探寻并重建象雄文明在喜马拉雅-藏彝走廊区域诸族群中的传播历史轨迹提供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祭天仪式的功能和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祭天"是东巴教最大的仪式和纳西族最隆重的节日.丰富的东巴经典籍和民族志资料证明,祭天是纳西人族群认同和社会群体认同的标志,是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整合而成的一个祭仪,它体现了纳西人重母系祖先的古代文化特点及其与分布在"藏彝走廊"的藏缅语族诸多民族"贵妇人,党母族"古风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东巴文化为主干的本土和外来文化形成纳西族厚重深沉的多元文化奇观,对纳西族社会产生多样化的影响。本文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和民族学资料,论述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传入后对纳西族社会的种种影响;文章还剖析了佛道教与东巴教一起形成的对纳西族社会的混融性影响;佛道教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冲突,如洞经音乐团体与“白沙细乐”音乐团体所产生的冲突。文章对探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如何在一个民族的肌体中互相冲突又互相融合,引起它的文化重构和变迁,对其社会产生多重性的影响这一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发掘和研究纳西族东巴文化,经中共云南省委批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已于今年五月在丽江地区成立。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东巴教徒用象形文字撰写的东巴经典和文献,内容宏富,历史久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甸县三坝公社白地村是著名的东巴教圣地,相传其教祖丁巴什罗在此修行授徒,当地有明代嘉靖甲寅年(1554)丽江土知府木高的摩崖诗,称“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据此推断,丁巴什罗应是距今八百多年的北宋  相似文献   

12.
李鹤立 《学术论坛》2008,31(3):68-71
纳西族东巴文化中的"署"崇拜及其相关的祭祀仪式"署古",是东巴教中最为庞杂的内容之一.目前学术界关于"暑"崇拜的性质尚存歧异,文章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署"崇拜的性质作进一步探讨,并试图说明署崇拜与山神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纳西东巴文字信息处理的设想建立在东巴文字电脑检索系统开发的基础之上。东巴文字的信息处理将在建立相关的资料档案库和研究资料目录的同时,通过电脑设立以下检索内容:一、东巴文字的形、音、义检索。包括单个东巴文字字形及其出现地域的描写;东巴文字各个单字语音的准确描写;东巴文字字形表义情况特别是假借、义借和异体等的描写。二、东巴文字字素描写。字素描写可以达到对东巴文字字素分类别分层次的统计;并对东巴文字字素取象发生系统进行描写;还可包括与之相关古文字字素的对照描写。此外还将适当补充东巴文字所处文辞的描写以及纳西族的哥巴文和玛丽玛萨文情况的描写等。检索内容的建立,有望为东巴文字的研究创立新的门径。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纳藏文化交流研究是纳西学和藏学两种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公元8世纪开始,大量的苯教徒迁居于丽江一带,使纳西族文化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历史上,藏族和纳西族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但苯教与东巴教关系研究的藏学学者相对较少。因此,为了进一步拓宽藏学研究领域和了解我国民族文化互动研究现状,系统梳理和总结纳藏文化交流研究也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纳西族《东巴经》"五行"记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不仅在汉族地区广为传播,而且对部分少数民族也有深远的影响.纳西族的<东巴经>中就有大量记述五行的内容,可分为讨论"五行"思想来源和功用的两大部分."五行"思想与纳西族的宗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纳西族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收有东巴文占卜典籍《时占之书》,其卦名、卦位、起卦法、卦义等与"六壬时课"类似。《时占之书》实为汉籍《玉匣记》"六壬时课"的东巴文译本,这是汉籍东巴文译本的首次发现,是纳西族东巴教吸收中原文化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7.
《学术探索》2015,(3):2+157
[学术名家文丛]和志武和志武,纳西族,已故,著名的东巴文化学者,云南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出生于有名的东巴世家,年轻时就熟悉东巴文化,会念东巴经,会写东巴文,会跳东巴舞。195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干训班,多次到纳西族地区调查东巴文化和纳西语,并参与制订纳西文拼音方案。历任民语系教员、丽江师范教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室主任、云南省社会科学民族学研究员、省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中央民族学院博士生导  相似文献   

18.
纳西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地区,人口约28万。纳西族有自己的独立语言,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创造了闻名于世的古老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被宗教巫师——东巴们用来书写他们的经典和记述神活、故事等,所以被称为“东巴经”。《东巴经》是古代纳西族先民用象形文字记载的有关历史、宗教、天文、医学、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东巴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针对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著称的纳西族活态东巴文化面临着断代消亡的危机,重申了东巴文化世界级品位的学术和社会文化价值,总结了近20年东巴文化抢救的成就,陈述了目前在东巴文化传承研究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最后提出了建设性的东巴文化传承模武,认为转型期的纳西文化应该是纳西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云南纳西东巴文化的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阐述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民族学的演进及其与政治的关系。丽江地区政府为了重塑民族形象 ,发起了一场旨在强调民族特色的运动。其核心是重建纳西族东巴文化。然而 ,要使东巴文化合法化 ,就必须除去传统东巴教中的不利成分 ,如封建迷信的东西 ,这样就能达到使纳西族成为一个好学、文明和先进民族的目的。这种变化正好可以解释纳西族的二个特点 :纳西妇女和山区纳西人 ,他们通常被作为纳西族不同文化的代表。目前重塑纳西族民族特色的各种举措 ,显然与当地政府试图扩大其影响不无关系。居住在云南省的纳西有 2 5万人 ,[3 ] 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