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超越有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认为,在人身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要求——两种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感性本性”,这种冲动所要求的是尽量使人成为物质性的存在。感性的存在,而人作为这样的存在,他所感觉到的只能是在时间中转瞬即逝的~个一个的个别的、受他物限制的(有限的)东西,这样的人是一个只抓住现实性、只有感性物欲的人。但是人还有第二种冲动,即“理性冲动”(又叫“形式冲动”),“它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性”,这种冲动要求从时间上流逝着的个别东西之中见出和谐、法则(包括认识中判断的法则和实践中意志的法则…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美学流派的“气氛美学”,提出“回归感性”的诉求,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情感转向”趋势不谋而合。对美学传统的复归,彰显了人类作为感性主体的重要面向。对理性实证的信息传播观念的反拨,则展现了媒介叙事的人文主义价值。这些变革显示了一度被遮蔽的感性及情感的积极潜能。在气氛美学的基本特质和观念中,可以分辨出身体感性、空间性、情感性与蕴藉性等若干关键维度,这为媒介研究开辟了新的论域。从空间性与身体性的维度看,气氛美学与媒介研究旨趣相近,都强调身体在场在情感互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审美角度看,彰显情感性与蕴藉性的媒介叙事能够生成诗性的意义空间,在媒介环境中塑造具有“气氛”意蕴的场域,促进了情感驱动的“叙事共同体”的建构。在“气氛”这一范畴的笼罩之下,从整体性视野观照新技术塑造的媒介生态,有助于催生新的媒介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校正媒介与传播的发展路径,促进媒介环境中人类主体性的建构。在媒介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叠互渗中,人类获得了全新的感性体验,为气氛的生成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情境。这拓展了气氛美学的阐释场景,为气氛美学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媒介维度,体现了当下深度媒介化时代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一、对“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的重新理解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对这段论述的理解,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说明的是实践是人类观念的现实的物质基础——实践是观念的现实的物质对象、观念发展的客观动力、检验观念真理性的标准,也是观念为之服务的客观对象;说明的是观念的唯物主义的客观性,认为它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另一段论述,即必须把作为观念的现实对象的“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是一致  相似文献   

4.
如今的美学领域越来越宽泛,几乎找不到它的边界了。一个学科要立得住,需要有明确的维度,有不变的内核,并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明确的界限。美学的内核就是感性,是感性中的美与丑,因此美学应当回到鲍姆嘉通的“感性学”那里去。唯有从感性这个维度出发,才可以确立美学的牢固地位,才能够明确其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分野。这种审美的感性,可以说是:目击而存,耳听而在,身触而生。不指向这样一种感性维度的,就不能说是美学的。由于美与真、善、想象力、情感等混合在一起,在流行的观点中,往往存在着对于不同层次的混淆,没有区分清楚美与真、美与善、美与艺术、美与想象、美与情感之间的界限,以至于无法说清一些基本的美学问题;而以前述感性维度作为评判的准则,就可以在它们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人的心灵是一个整体,美感与人的整个身心关联在一起,心灵的所有活动几乎都伴随着审美的环节,只要立足于感性这个维度,就可以将美这个环节从整体的活动中区分开来。审美维度的这个“感”当然也不可能离开理性,它是理性伸向感性维度的触须,是以感性表现出来的理性,正如理性是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感性。对于上述观点,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美感与感官;...  相似文献   

5.
佛教中的时间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中的时间观念必得回溯到缘起的基本语境中才能得以澄清。部派时代对这一问题的争执发端于其构造性的时间观遮蔽了时间的绵延维度。依据“应成中观”对“空相应缘起”的深刻领悟,时间不能被化约为作为其基元的“刹那”,它更是一种“出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审视人的本质的双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把人理解为“感性的活动” ,所以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自然在两个维度上伸展开来 :从应然维度看 ,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它反映人的能动性、超越性 ;从实然维度分析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它与人的受动性和被制约性相一致。如果说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那么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就是人的应然本质和实然本质的相互转化 ,彼此趋近 ,直至同一。  相似文献   

7.
张宝明 《社会科学》2024,(4):5-12+54
人文语义学的学科建构就是确立语词的基础地位,对包裹着层层人文观念的重要语词进行深入剖析和探究,它借鉴并突破传统的关键词研究,提出“以关键词为依托,以观念词为寻绎对象”的学术路径,借助观念史和概念史的学理资源,将语词观念置于学统、政统与道统的知识统绪中,通过深入梳理剖析观念词中的思想史与观念史命题,从语词视角出发思考人文如何存在、人文意义如何生成以及人文价值如何接续等诸多问题。人文语义学植根语词,聚焦观念,关注“一与多”的关系,它以问题为切口,以问道为目的,既尊重多元观念的客观存在,又要有协同化一的理念追求,旨在联通过去与现在,沟通自我与他者,实现自由理性下的平等对话、交流,以期在人文共同体的指归下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8.
刘士林 《学术研究》2000,(8):111-114
诗性智慧一词 ,本出于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一书 ,用它来指称那种在人类天性中最为深层、古老而又充满激情的精神活动方式。维柯特别强调 ,这是一种与文明人“理性智慧”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构与功能的“玄学智慧” ,也就是其后人类学家所谓的原始思维。由于原始思维中逻辑能力不发达 ,所以诗性智慧本身也就最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在感受事物中的情感智慧。正是诗性智慧这一本质特征 ,才使得它在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日趋尖锐的现代世界中 ,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许这就是它引起美学家劳承万先生研究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但由于历史的…  相似文献   

9.
姜建 《江苏社会科学》2005,12(6):193-197
20世纪20年代,出于对文学自身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也出于对时代特征和时代任务的把握,开明派作家提出了“真诚”的文学观念。它修正了文学研究会“再现”说和创造社“表现”说各自的理论偏执,既体现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符合启蒙时代的社会吁求,也更能揭示文学的本体意义,从而实现了文学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统一。这种文学观念的独特内涵和价值在于,它从“立人”的角度,揭示了文学从作者到作品、从题材到风格、从创作到批评的内在关联和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说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的总体性概念 ,应从世界观、认识论、历史学的各个层次上给予考察 ,不能出现任何一种考察的缺位。马克思的实践论作为科学范导和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哲学思想 ,实现了对人文关怀维度的真正敞开。用科学主义态度片面理解人的实践 ,把社会实践看成是物质运动过程 ,这种对实践解释的“人学缺位”才是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被遮蔽的真正原因。马克思的实践论是他的哲学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硬核 ,它之所以长期被限制在认识论中 ,这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 ,又有哲学理解上的缺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上规定为物质本体论哲学 ,这是实践论被“囚禁”在认识论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