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制约“V_双 N_双”优先理解方式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晋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量化的手段为依据,考察制约同形异构“V双 N双”优先理解方式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3.
“所”是一个文言虚词,主用于书面语。学界对“所”的语法功能认识存有分歧,这些分歧明显反映在大学现代汉语教材当中。文章比较各家说法,分析“所”的语法功能,区分带“所”的不同结构,并结合不同分析模式加以说明,以进一步明晰对“所”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5.
陈晓红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在我国少数民族宏伟的英雄史诗画卷中,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英雄格萨尔与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的英雄江格尔是藏蒙两族人民在长期民族发展过程中塑造出的两个不朽的英雄典型。这两个艺术典型,既具有英雄时代的共同特征,都为氏族部落的统一繁荣而战,为铲除邪恶、保卫领土而战,刚正勇武、本领超人,同时他们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吕叔湘先生在《未晚斋语文漫谈》之三(见《中国语文》一九八九年第二期)一文中,提出三组很具汉语特色的句子。A 出太阳了。太阳出了。出来太阳了。太阳出来了B 下雨了。雨下了。下来雨了。雨下来了。C 来客人了。客人来了。出来客人了。客人出来了。吕先生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很值得研究。”下面我们试图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的层面谈谈对这些语言现象的理解。1 吕先生所举的这些例句,有的是主谓句,有的是非主谓句。它们都是由一个趋向动词、一个名词和一个“了”组合而成的。这些句子可以码化为“V_趋+N+了”和“N+V_趋+了”两种句型。其中“V_趋”可以是单纯趋向动词(V_(单趋)),也可以是复合趋向动词(V_(复趋))。“N”是普通名词或专有名词而不能是时间词、处所词。“了” 相似文献
7.
沈金霞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首先,从词和短语的内涵分析。词是由语素组成的,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比较大的语言单位。从构成上看,二者属于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从功能上看,二者均属造句单位,是语言的备用材料。对词进行分析,只能得到语素单位,而对短语分析则可以得到词这一级单位。例如“学习”和“唱歌”比较,从音节的组成上看,二者都是双音节的,但“学习”是由“学”和“习”两个自由的和半自由的语素组成的,尤其是“习”不能单独使用。“唱歌”则是由能够独立使用的“唱”和“歌”两个词组成的,由此可以判断… 相似文献
8.
梁归智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人们常常说高鹗续书维持了宝黛钗爱情婚姻的悲剧结局,写了黛死钗嫁,宝玉出家,是高鹗一大功绩,至少在这一点上离曹雪芹原意不太远。甚至说黛死钗嫁的故事是雪芹原稿。从表面看来,这种议论似乎平允公正、通情达理,人们易于接受,但只要我们真正深入地进行一点研究,就发现满不是那么一回事。曹雪芹与高鹗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世界观和人生观制约着一切,决定了他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思想方法、精神境界、心理模式,因而无论是气质、激情、政见、哲思、审美观等等都标示出不同的方向,总之是对世界和人生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高鹗从根本上无法理解曹雪芹,对他的思考、感受和追求可以说是隔着天然的 相似文献
9.
孙丕普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英语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拥有众多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短语。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短语是学习英语的关键,也是中国人学习的难点之一。笔者想就常用词组发表系列短文,以期对人们学习、掌握英语短语有所补益。 本文谈与“face”有关的短语及例句。 相似文献
10.
李诗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从语义与词汇学的角度观照动词短语及短语动词,能明晰地看出二者在内部结构、意义表达、语义重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副词在短语动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位置也特别灵活。动词短语是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依照结构及语义特点,可将动词短语划分为10种类型。这将为深入研究动词短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汪小慧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110-113
对于汉字这样一种表意性很强的书写符号来说,由于其超时空性,其形体变化较音义来说是比较滞后的,这已成共识.因此,这更有利于根据文字的滞后性这一特点来探查字的音形义的发展源流和变化."异"的文献常用义为"不同",但"异"的词源义是什么,其命名的理据是什么,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异"与"異"之间的意义何时转化、怎样转化,与"巳"、"已"、"昊"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说明和解决.通过对"异"在字典辞书中解释的考查以及对"异"古文献用例的梳理,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郜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3):79-82
本文考察了“被”字短语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的语法意义。“被”字和光杆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是“被”字短语的基式。“被”字短语的扩展式是指那些在动词前后分别或同时出现其他符合要求的成分的语法形式。在动词前出现的成分在语义上虽然可以表现为具体的施事、工具、原因甚至是受事,但概括的说来,更主要地是表示“出现什么人、物或事件”。在动词后出现的成分,可以是动词的宾语,也可以是动词的补语。 相似文献
13.
韩梅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现代汉语里的“所”是从古汉语中继承下来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所”是这样解释的:“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李玉洁在《常用汉字形音义》中对“所”字是这样说的:“所是形六字。金文从斤,户声。小篆略同金文。隶书、楷书笔画化,形体变异。所本是居住的地方。户是半扁门的象形字,居住的地方必有门。故从户声。”所以,“所”由本义“伐木声”而演变成的基本义应该是处所、地方.是名词性的。如《左传·隐公四年》“不如早为之所。”所,就是地方之义。此句的意思是:不如早晨给他准备住的地方.即臣子们要庄公早给共叔段一… 相似文献
14.
徐慧文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本文对“一头黑发”式“量词短语”的特点作了分析,认为:(1)这类量词短语中的数词只能是“一”;(2)可形成“数词+量词+的+名词”的格式;(3)这类量词短语中的“量词”一般不能重叠。 相似文献
15.
张帆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64-69
文化是特定的群体的惯常的活动、生活目标指向与生活、活动方式的统一。中西方文化在精神方面有一对基本的相异之处、特质,即生命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与单元个体的思维定势。可以由上述的这对基本的特质中一一引出中西方精神文化上其它的相对次要的异质,并对为何会有这些众多的异质做出合理的说明。文化的趋同、同化、存异及异化等往往演化成一种经济、军事等实力的较量,一种文化的保持、维系、发展需要有钱袋和武装的支持、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互联网早已让世界越变越小,信息传递每天都在用极快的速度进行着,这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全球化,还有文化的融合。18岁之后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的西方理念正在影响着如今的中国大学生们,于是他们开始追随另一个全球化的潮流——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打工(Part-time Job)。——编者我是一名在英国攻读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在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我还在一家中餐馆里做Parttime(兼职打工)。有时和国内的朋友在网上聊天,他们总是不解地问我:只是 相似文献
17.
宋克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5)
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悲剧和古代希腊悲剧在悲剧人物的基本特征上都体现了作为悲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但在悲剧人物的品质和地位上则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文章从中西美学对悲剧和崇高的不同理解、对美的本质的不同把握以及悲剧题材的不同来源等方面,分析了形成中西古典悲剧人物差异的美学根源. 相似文献
18.
王新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江西派诗审美探异王新勇江西派是中国十一世纪下半叶到十二世纪中叶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是在北木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激烈、南宋初期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氛围中形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尽管其中极少数成员有生拉硬扯的附会之嫌.其参与的人数之众与持续的时间之长以及对... 相似文献
19.
李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16-119
"V+动量短语+N"中的动量短语作动词的补语,还是作后面名词的定语,历来存在争议。本文考察了动量短语作定语和补语的句法条件和句法特征,进而对处于"V+动量短语+N"的"回、遍、下、通、阵、趟、番、顿、次、场1"的语法功能从句法、语义上进行了具体辨析,并试图从认知的角度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N的V”短语的句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庆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本文从句法的角度对“N的V”进行考察与分析,指出“N的V”是定中结构的偏正短语,其整体功能性质与中心语“V”保持一致,都处于一种从动词向名词方向转化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