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科会聚过程中学科结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秀兰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120-123
学科会聚的成效与水平取决于学科结构关系的状态与性质。学科会聚过程中学科结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以支撑结构与回报结构为框架的静态构成,以学科邦联、学科联邦和超学科共同体为表征的动态变迁,以同化与顺应为运行机制的实际运作。 相似文献
2.
占才成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5-136
针对当前我国日语专业日本文学类课程教学中异文化介入的缺失问题,基于结构主义及比较文学理论,引入实践性的任务型教学,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前沿的不断突破,重大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大多产生在学科交叉、会聚的过程中。学科交叉、会聚的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我国高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还存在制度和环境等制约因素。要化解这些制约因素,需要高校不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改革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机构,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汇聚创新人才和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4.
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引发了诸多的困惑与困境,究其根本是学科视野与研究的缺乏,忽视了学生集课程实践主客体于一身的事实,从而造成教学内容及方法选择的摇摆不定.摆脱当前课程困境的方法是要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性质的定位、树立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学科意识、强化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学科支撑,走学科视野下的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实施之路.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饶芃子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7(1):87-90
本文从跨国别、跨地区的世界文化视野中考察海外华文文学。认为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必须把跨文化的理论和方法投射于海外华文文学这个特殊的空间 ,在文化的层面上诠释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内在丰富性。从而为比较文化和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一个共同的文化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新视点 相似文献
6.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夫卡无疑是一个西方作家,但他对东方文化,譬如日本艺术、印度宗教,尤其是中国文化却情有独钟,他阅读了大量中国文化典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已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卡夫卡是一个犹太人,但他一直生活在基督徒中间,他不信犹太教,但对基督教思想却有着深刻的体悟和亲和性;他是一个接受德语教育并用德语写作的作家,尽管他对德语的掌握和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在德语中却始终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生活在绝大多数人说捷克语的欧洲城市布拉格,他在家里经常使用捷克语,他还学过英语、法语、意大利和意第绪语,他渴望在犹太语中找到自己的家,但他最终却未能如愿。全部的文化冲突几乎总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卡夫卡由于如此深刻地体悟了语言的冲突和困境,因此,他对文化冲突的描述和表现总是和语言问题连在一起,而这又使得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非常浓郁的现代气息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肖伟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64-170
比较文学作为具有强烈实践性、先锋性、开放性和反思性品格的间性学科,随着“居间性”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基础,如何创建基于间在性之上的跨越关系就成为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此情形下,参与比较的研究工作者的身份就成了该学科发展最主要的焦虑因子。法国比较哲学家朱利安提出“迂回与进入”的跨文化比较策略,倡导从基于自身立场而经由他者文化来达成自我文化的转换与创新,在不断汲取他者文化异质性元素并持续地对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真正确立起自我的身份,这种寻求异质性的跨文化“间距”策略或许不失为一条可资借鉴的“求异”路径。 相似文献
8.
林季婷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外语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学习.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本文阐述了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分析了高中教学中由于片面的强调做题、应付考试,而忽略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所导致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归纳了四种培养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欧阳忠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
学科互涉作为21世纪学科发展的重大趋势,对许多新兴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研究成果表明,学科互涉是一种边界跨越和重构的活动,其本质是为了实现知识的融合.频繁的学科互涉容易形成"贸易区","贸易区"有利于拓展原有学科边界或诞生新兴学科.人力资源开发学科就是在学科互涉和人力资源开发实践过程中诞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相似文献
10.
李珺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34-38
7年前(即2001年),我在一家刊物就文学理论泛化问题组织过一个笔谈圆,效果还好。它引起了一些媒体和网站关注,也被一些学者(尤其是留过洋的)垂青,并被贴进博客。该刊是月刊,6月份出版,但该笔谈的写作是2000年底。它可能是国内首次就此问题的讨论,所以被香港大学一些教授注目,甚至写信推荐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评奖。笔者十分感谢其好意,却未能作出反应。这是一种由迟钝和缺少经验造成的呆傻。说实话,我当时真不知如何是好,但我的心告诉我必须放弃。因为我是一名学术边缘人, 相似文献
11.
全人教育就是要培养博雅通达、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即所谓“全人”。全人教育是一种跨文化的人才观,是西方全才教育观与中国通才教育观碰撞与交融的结果。全人教育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与相互联系,且依据超人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有巨大发展潜能可挖掘。全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育准则通过寓全人教育的价值于有意义生命之中。语言教育学家李筱菊在实践中结合人本主义与东方哲学智慧,从跨文化视域诠释了全人教育,并落实到辩证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全人发展的语言教育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盛辉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3):79-83
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段,在跨文化视域影响下,东西方国家的应用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差异。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实质认识不足,忽略了隐喻的本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分析。分析东西方对于相同事物的认知差异,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且具有民族特色的修辞格,针对隐喻密度相关值展开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读者的阅读思维,探讨隐喻翻译的多种信息整合模式,完成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实现译文信息与原文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语言的跨文化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模糊现象存在于各种文化中。模糊语言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可以产生独特的功能,从而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分析了模糊语言的人际功能、跨文化交际功能、认知功能和文化功能。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能使语言表达更含蓄、委婉、有礼貌;能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视角下的生态女性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清琦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9-23
生态批评是对文学、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而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结合是文学研究在“向外转”的过程中找寻到的一条独特的道路。它可以涵盖的意义包括:“对将自然作为女性的父权式再现的批判、对女性在博物学史、科学研究、自然写作上扮演的重要角色的修正式再发现;针对开采或利用的伦理学提倡一种‘关心哲学’;对所谓存在于女性与自然间(在生物学或精神上)神秘的亲和关系的复原。”虽然在这场运动内部有众多持不同立场的派别,但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有如下基本共识,即对自然的占有和对女性的占有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对前者的理解必然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反之亦然。换句话说,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来自一种父权制的世界观,也正是这样的世界观确立了统治妇女的合法地位。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学界也在迅速地响应国外的生态女性主义。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正在显现出来。一批原本并不受特别重视的写作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下能够赋予新的意义。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批评类似,在参与经典的重构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有着良好的前景,这恰恰因为中国的女性还同时背负着历史的负荷和现实的环境压力,而生态和女性运动的结合也特别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5.
"请求"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交际策略与实现方式、礼貌和间接性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方法即语料收集方法,包括引发式问卷调查、自然录音、语料库和等级评价。此类研究对提高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文化现象,"山寨文化"是基于模仿的边缘文化,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山寨文化"具有明显的消解中心、反叛传统等后现代表征,它的出现迎合了后现代文化下大众物质与精神消费的需求,并与当前向后现代社会过渡的社会语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择校是当前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评估教育改革的基本标准是教育公平,对择校最多的质疑也是教育公平。事实上择校行为一直存在。引入市场竞争有助于提高所有学生的教育质量,而择校被看作是改善不良社区教育机会的有效机制。为了达成社会的、经济的或政治的公平,教育应该尽可能地与每一个积极的社会因素联系起来:如社会的安全,市民的参与,健康的家庭生活等。文章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论等视角,分析择校的理论基础,进而探讨择校对教育公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宝盈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50-54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模因理论是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对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探讨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当代大学生关注的跨文化传播的新途径有网络流行语、名人作品与演讲、电影片名与台词等。分析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现象与传播新途径,有助于提高90后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为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方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21-25
翻译商标的目的是让目标消费者了解和接受产品。商标的翻译不仅是来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文字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从跨文化视角探讨商标翻译,并对商标翻译成功的必要条件、原则和技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康健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74-77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采、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本文在分析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新变化的基础上,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质上是在跨文化交际基础上进行的语言教育活动,垮文化教育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特色,阐述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