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徐富昌 《东方论坛》2021,(5):135-156
台静农是文学家、学者及书法家,其书法透显着人品、风范、情操与怀抱,深具文人气质和艺术境界.其作品以隶书与行书最为可观,量多而质精;篆书、草书与楷书,亦皆各具特色.台静农之书风,与其生命经历有关.他少时热血,老年沉潜,一生颠沛周折,丧乱离散.到台湾后,因其左派身份及与鲁迅之交,放弃写作,不谈过去,惟以烟酒自娱.此种压抑隐忍,惟以笔墨排遣.可知书法既是其抒怀解郁之良方,亦为其台湾岁月之寄托.台静农幼承先君庭训,苦临古帖,颇见书法功底.隶书初学《华山碑》、邓石如,楷、行书则学颜真卿,而以《麻姑仙坛记》《争座位》为其楷行范本.其后得鲁迅、陈独秀、沈尹默及胡小石等人之指导与影响,又师法明人倪元璐,书艺大进.赴台后,师友之书学观念和艺术趣味,更使其眼界大开,另有进境.台静农临摹《华山碑》《石门颂》《衡方碑》诸碑,师法二王、颜鲁公、邓石如、倪元璐等人,既能出入名家名帖,又能走出自我风貌.台静农之书法成就,不仅在于对前人有所继承,更在其书艺之创新,强调"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台静农从帖入碑,由碑到隶,然后巧妙融合帖、碑、隶三体于一,发展出风格独特之台氏行书结体."师古"与"法今",乃台静农书艺成就之二大源泉与路径.而在临习古人、得益师友下,台静农不断融合自己的创作思维、渊博学养和主体胸臆,因而能在书艺上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2.
碑和帖己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清代以来有关碑学和帖学的分野与争论就不曾间断,在此提及,并无意于碑学与帖学的梳理和辩证。碑和帖作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共同构筑了中国书法数干年的璀璨,是书法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均有所长,但无所谓优劣,更不可偏颇。  相似文献   

3.
作为习字范本的碑与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庞杂的内容 ,为了在临池实践中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提高范本的利用率 ,书法上逐渐形成了考订碑帖源流、时代、真伪、优劣以及史料价值等的专门学问 :碑学与帖学。同时 ,书法作为祖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光是繁琐考据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碑学与帖学便逐渐倾向于对书法范本的美学探讨 ,形成了以不同审美观相对峙的学术流派 ,使碑与帖在概念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自清中期兴起的碑学思潮,于晚清民国之际达到了高峰。在书法界,习碑是一种普遍的风尚。白蕉作为一位以帖为宗的书法家,他一方面对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另一方面则从帖学自身的传统出发,充分阐述了以魏晋为宗的书法观念。在超越唐人这一点上,白蕉和康有为的立场具有一致性,只不过二人开出的路径完全不同:康有为主张以北碑取代唐碑,白蕉则大体沿着宋代米芾的帖学路线向魏晋回归。  相似文献   

5.
12年前,吴孟复先生为丁梦周教授《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一书作序,盛赞其“标新领异,体大思精,本才、学、识之三长,合文、史、哲于一冶。……以辩证之方法,融美学之精思,亦书学之专史,尤艺术之宝山。”吴先生乃皖学大师,书览古今,学宗汉宋,术通文史,文兼韵散,虽喜扬人善,然未尝轻许。其早年学书法,亲见近代名家;晚年治书学,有论“合肥书派”之作,书法亦颇有佳致。以学者之眼光,窥书艺之奥境,所言必为不虚。梦周先生思考书学、钻研书艺几40年,其作品之留存者,自1974年始,亦已30年。其书法作品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读其书法作品,思考之迹昭…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有着"为学""为政""游艺"三位一体的人生.他的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美学价值,其中所倡导的"尊魏卑唐""扬碑抑帖""开新求变"的书法品评体系对后世书法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帖学与碑学是书法艺术中的两大流派。自清代碑学形成后,碑帖之间孰优孰劣成为书学上争论的焦点,碑学大师康有为认为帖学书派自唐宋而下柔弱无力,大力提倡六朝碑版书风,实是矫枉过正。清代帖学的衰退是因其背离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精神,艺术上陷于僵化造成的。碑、帖属于不同的美学范畴,因此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将之置于同一个审美层面上,对它们加以全面认识并作出艺术取向上的定位,唯此,对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帖学派书法经隋唐、宋、元、明各代逐步形成、发展、完善,到清代前期盛极而衰。阮元应时之需,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总结分析魏、晋以来书法的变化,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认为北派才是书法的正传,保存了隶书的古意,而北派书法又源于碑石,因此主张学习书法应以习碑为主,首倡碑学。经包世臣、康有为的倡导和宣扬,碑学兴起,盛行于清代后期的书坛。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初,在整个书坛独尊北碑的时局下,沈曾植以超人的胆识提出了南北书法"折衷融合"的思想,并且以兼容的姿态,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的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把篆隶北碑中的雄强、生涩和传统帖学的自然生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生拙"式的行草书。这种宽容的文化心态源于十九世纪末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整体文化背景和儒家中庸思想及其诗学思想等方面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足石刻书法是大足石刻的有机组成部分,真、草、行、篆、隶五体完备纷呈,北碑、南帖融会贯通,民间书法、名家书法交相辉映,其创作、批评与审美艺术以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把神秘的宗教和古老的书法赋予了独特的思想内涵,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岑参边塞诗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他的送别诗却较少为大家所关注.其实岑参的送别诗不仅是诗人真性情的流露,也是他人性美的展现,是研究岑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台湾孔子"沈光文,长期被认为早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十年即在荷人统治下致力汉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作为民族气节坚定的明遗民,向台湾人民传承了抗清不屈、眷怀故国的民族大义。然而,追溯这一造神运动的逻辑起点浙东史学大家全祖望的表彰原文,将沈光文的传世诗文作品放到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中深入推考,可以发现,这是完全虚妄的,不仅抹杀了明代郑成功时期台湾二十年的教育史、明代郑成功集团四十年的浴血抵抗史,更抹杀了至少一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史。  相似文献   

13.
徐渭的狂草以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对后世深远的影响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赏析来论述徐渭狂草的特点;从艰难坎坷的人生际遇、书画融通的创作思路及“本色”“真我”的艺术理论,解析其狂草风格之成因。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善良美丽的湘西少女形象,其原型竟是在中国民间普受崇拜的观音.通过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沈从文家乡湘西地区长期以来盛行着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观音信仰.这一信仰对沈从文的美学趣味、思想情怀和人文理想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并影响到其小说艺术处理.与此同时,作家对观音信仰的理性认知态度,对湘西少女命运那悖离了"大团圆"审美心理文化的真实描写和处置,体现了他对民间观音信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在沈从文的成名过程中,有几个外部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名人的帮助和提携使他得以在文坛斩露头角;出版机构的大力宣传和包装扩大了其人其书的影响;批评家的褒贬扩大作品的知名度,也促进了作家写作的成熟。这三个方面合力促成了沈从文从边缘走到了文坛中心。他的成名过程是探讨现代文学作家成名机制的重要案例。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价值取向呈动态特征。湘西独特的文化精神,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采借下对中国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再阐释,这些因素共同铸就了沈从文的理解前见,渗透进了其文学活动中,就使他能够运用文化整体、文化相对论思想,对各种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走向对湘西文化乃至整个国家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和整体性的解读,实现了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的融合,使创作视野不断突破,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后,提高到创作晚期的对人类整体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岑参是唐代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边塞诗人。在他的边塞诗中,突出地反映了他出塞与思乡、建功与归隐的矛盾心态。这不仅与他的家庭背景、个人气质等有直接关系,而且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解读岑参的矛盾心态,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诗人及其作品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吟窗小会》是沈周晚年在阅读《瀛奎律髓》等书时所作的诗话,集中体现了沈周追求"自然"的诗学思想,亦为我们提供了沈周阅读、书画创作之背景,是研究沈周及明代吴中文坛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9.
许慎编纂《说文解字》的根本目的是批判"鄙夫俗儒"的"巧说邪辞",捍卫古文经学的地位。他从孔子"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出发,创造性地找到了正经的通途,那就是从文字的说解开始。在许慎看来,文字乃"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对其逐一说解,可正本清源,得经文之正义。为了对众多文字进行有序说解,许慎继承了《周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分类思想,以"六书"为理论依据,创造出540个部首。在部首次序的安排上,许慎还受"始一终亥"思想的引导。在"类聚群分"和"始一终亥"两种思想的共同作用下,《说文解字》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自足系统,这是此前字书编纂所无法比拟的。《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其功不在禹下"的崇高地位,其创立的部首编纂体例为后世字书竞相效仿。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为世人第一次完整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神奇、浪漫、多情的湘西世界,从而也为中国的新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声部。湘西的文化特征和沈从文的文化秉赋是一种杂糅了当地的多种文化因素而又以楚巫文化为主的文化。沈从文的作品之所以至今仍“缺乏应有的理解”并且“始终与并世同行成就少共同处”,就因为他以现代的美学观念对家乡的独特的人生形式和生命形态作出了苦苦的追寻与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