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人类需求与需求人类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人类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人类的物质需求、生态需求和精神需求构成人类本质需求的三要素 ,在人类需求结构及其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 ,需求人类学的构建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刘穗  黄钺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170-172
现代产品包装设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设计在满足人类物质及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是企业用来提高竞争力的一种手段。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如何在用户、企业、环境三者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设计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篇论文通过论述适度设计的原则及过度设计的解决方法来探讨适度设计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3.
人类因江河而生存,人类文明因江河而发育。人类从来没有忽视江河对生存状态和自然环境的巨大作用,也没有停止过过江河演变历史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浅谈藏族文化与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与环境,这是受历史制约的社会现象,反映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认识和利用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方式。它们植根于人们同大自然之间积极地相互作用的全过程中。每个民族的文化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其发展的程度,也是衡量这个民族的人和自然分离的程度。因为有思维能量的人的缘故,自然演化为文化,正因为有文化的缘故,人类才找到了真正的人的本质以及人在自然界中应有的地位及积极作用。当人们理性地整理和组织实践经验,又通过主观能动,力图使之成为人类生活中较为稳定的成份,也成为反映并影响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苗族传统婚姻模式对人口发展的影响贾佩良编者按:古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本文作者是苗族的一个基层干部,他怀着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忧虑,提出并论证了一个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不知社会舆论的理解度和为政者的重视度如何。婚姻形态,犹如人类社会一样,有它自...  相似文献   

6.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她生存在田间地头、森林草原、江河湖海,是人类流动的精神家园。在急剧现代化的今天,民歌的生存土壤受到大气候的影响,人们的劳作方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使得民歌的传承、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利用现代化传媒带给人类的便捷,利用发达的立体信息网络,充分发挥新老媒体的优势,为民歌提供展示的平台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危机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使人们明确认识到人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共同合作才能使自身生存得以持续。环境、气候、生态成为人类生存的问题,是几百年来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是近代西方文明推动工业发展的结果。从思想文化上看,近代西方把自然看做人的征服对象,是被人类思维范畴加以组织、可以操作的对象,强调人的知识是作用于自然之上的力量,于是人对自然施加力量成为可能。近代文明的自然观中很难建立起生态自然观的立场,现代文明不能自然生长出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8.
“从森林的根底渗出来的水,才是人类生存的老根。”他比喻道:“人,如果吃坏了肚子,应该让他排泄掉,而不能从后面去堵。治理江河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在上游多下功夫。”关君蔚,资深院士,满族,1917年5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我国水土保持学奠基人,1995年获中...  相似文献   

9.
生态伦理学克服了传统伦理学的局限,把自然界纳入伦理学研究对象当中,这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建立的伦理依据,即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却不具备合法性。面对这种情况,环境伦理学应用而生。其价值论基础在于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承认自然界的价值,意识到人的价值包含在自然界的价值之中。只有当自然界的存在性价值和消费性价值获得全面发展时,人类的价值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类的生存悖论才能真正解决。其生存论基础是人类的生存及人类整体生存利益和长远生存利益问题,是在人与自然处于极端对立状态下和人类面对严重生存危机状态下所形成的关于人类如何生存的伦理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亚民族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色姜艳芳生活在东北亚的土著民族,共同创造了这一辽阔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特色文化。这主要表现在使用工具有亲缘关系。陶器及纹饰的同一性和共同的原始崇拜形象。1石器是原始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其作用是把人类从野蛮时代推进到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食、色性也。”为了“食”和“色”这两种最基本的本能需要,人类必须进行两种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的需要;二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远古人类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大自然发生某种关系时,由于对神秘的自然界了解甚微,产生了自然崇拜。而在进行人类自身的生产时,由于对生育的奥秘不能理解,又产生了生殖崇拜。 既然生殖崇拜是由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而引发的,由是,“我们一旦翻开人类的历史,性的崇拜的事实,便立刻闯入我们的眼帘”。首先从考古学发现看,在欧洲和北非古文化中比较流行的圜底陶尊、埃及的金字塔、瑞典的石版画、发现于  相似文献   

12.
土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刍议秦永章在人类活动中,衣、食、住、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建筑作为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设施之一,在生活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巢居到今日的居住建筑,始终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反映...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曾经闻所未闻的新名词———网络化生存。九十年代后期,它大规模地出现在中国各大新闻媒体之上,成为社会的“主流词语”。搜索所有关于“网络化生存”的材料,感想只能有一个:无论使用多么浓墨重彩的词语来评述它,都不显得夸张。这就像新年到来时的钟声一样,无论茫茫大地怎样为之摇撼,我们都不嫌其为网络化生存正在彻底地改变着我们旧老的生活方式。这是目前人类最不可回避的一大现实———高科技信息化社会带来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谈论“中国少数民族跨世纪话题”时,《民族教育研究》主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滕星博士径直…  相似文献   

14.
正瘟疫是中国古代对各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它是危害人类生存的重要灾害之一。远古以来,人类与瘟疫为伍,很多民俗、文化现象浸润着瘟疫的印迹。在中国,从文字、舞祭乃至民俗节日,许多都与瘟疫有关,可合之成为一种瘟疫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5.
早期人类生存发展,地理条件十分重要.人的生存就需要合适的地理条件,人类最早产生不是在温带是在热带非洲,人类为了进一步生存发展,从北非到了地中海,然后扩散到世界,此后在世界的几条大河流域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人类最早的两河流域文明,就在现在的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等地区,距今将近七八千年前.然后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  相似文献   

16.
西北回族经济活动史略王永亮谋求生存,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经济生产。西北地区复杂的自然、社会条件,决定了历史上西北回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性,在西北回族社会里,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商业经济,还有畜牧业经济。其中,商业经济是西北回族社...  相似文献   

17.
三峡珍奇──菊花石菊花石,又名石菊花,乃石中珍品,堪称世界一绝。它蕴于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南岸以富硒闻名世界的鄂西深山石丛之中,其花纹生在石中,酷似菊花,故名菊花石。据有关专家考证:花纹成于2亿年前,世界独一无二,是长江三峡的瑰宝,比享誉“东方明珠”的...  相似文献   

18.
祝铭 《中国民族》2023,(4):102-103
<正>谁是雪域高原最早的人类?他们何时到达这里,又来自何方?这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作为“地球第三极”,广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资源稀缺,自然环境恶劣,在原始的远古时代,人类可能在这里生存吗?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唯有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从19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地区开展了持续考察,先后发现昌都卡若、定日苏热等遗址,证明史前便有人群在青藏高原生存和繁衍。70多年来,多个科考队在西藏近100个地点发现人工石制品,但这些石器等文化遗物皆发现于地表,找不到原生地层,  相似文献   

19.
1 引言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新的物质文明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工业污染导致的全球环境恶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气层中臭氧层的破坏和局部消失 ,过量的CO2 逸入大气层导致的“温室”效应及酸雨的迅速蔓延 ,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灾难性危机。工业废弃物的大量增加和能源巨大消耗 ,也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要求全世界工商企业采取共同行动来加强环境保护 ,以拯救人类生存的地球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入 90年代以来 ,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新的绿色战略趋…  相似文献   

20.
祭敖包是北方很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蒙古语中敖包有“土堆”、“堆子”的意思,如今蒙古族敖包有自然形成的和人工堆积而成的两种,蒙古族祭祀的敖包是人工堆积成的。敖包和祭敖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敖包作为自然景观存在,它就不会有人文价值,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敖包作为祭扫的对象,就被纳入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蒙古族祭敖包的起因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蒙古人在远古从森林中走出来后,因怀念过去的山林,堆土石成山,上插草木为林,后成祭祀的对象;①有人认为:敖包中埋葬着蒙古族英雄祖先,敖包是他们的坟墓,是后人对祖先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