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慈善组织蓬勃发展,然而2011年集中爆发的慈善丑闻为其发展蒙上了阴影,慈善组织的监管问题日趋迫切。加强慈善组织监管必须采取建立健全慈善组织内部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治理结构、调整政府监管思路和监管策略、积极调动社会先进监管资源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慈善组织作为政府保障机制的补充,对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米尔顿·弗里德曼区分消费行为的方法分析慈善组织的行为,慈善组织通过筹集社会物资进行各项慈善活动,其成员行为主要依靠道德的约束,容易导致角色定位不清、公信力不高、管理成本过大、商业投资行为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大力倡导企业和个人参与慈善捐赠,加强慈善组织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并完善慈善立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含混、持续、紧密的互动,慈善机构与政府部门、党群组织建立起一种共生关系,使慈善组织自主性的生产嵌入在一个极为复杂的互动链条之中。这就是"中国式慈善"的"官民二重性"命题。它隐藏着不可调和的深层悖论,即对行政权威性的依附和对组织自主性的寻求。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度转型,慈善组织的官民二重性格所暗含的内在张力逐渐显现出来,慈善领域的官民冲突日趋激烈,诸如官办慈善的痼疾沉疴、新媒体时代的强势来袭、民间公益的创新实践,使慈善组织生态受到了强烈冲击。面对慈善组织生态变局,必须破除"官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超越政府与民间的体制藩篱,在不同慈善事业发展主体的有序参与和良性竞争中,实现各种慈善实践形式的多元互补与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史竞艳 《理论界》2013,(9):70-72
对慈善事业的行政治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慈善组织的准入,反映政府对于民间慈善力量的态度;二是对慈善组织的监督,这是促进慈善组织自律、减少违规行为的重要制度保障。但就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行政治理来看,在以上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一方面大量民间慈善资源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监管。另一方面现有慈善组织频发违规事件而失去公信力。如何挖掘民间慈善资源,引导和规范慈善事业有序发展是当前我国慈善事业行政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陶飞亚  陈铃 《东岳论丛》2012,33(1):106-114
香港社会现代慈善传统的形成与各大宗教团体密切相关.基督教会为回应社会问题发起慈善事业,奠定香港早期社会服务的基础.其后佛道教也积极致力慈善事业.港府早期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随着社会转型加剧社会问题增多而逐步承担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责任,确立政府出资并负责监管及与志愿机构提供社会服务的合作模式.政府监管包括对宗教慈善机构的注册、免税、募捐活动的审批和社会福利署对宗教慈善机构的服务施行监察职能.政府既给志愿机构进入慈善服务的自由,同时它们也有被政府淘汰退出的可能.在这种框架下,香港宗教慈善公益组织处于竞争性的慈善市场中,宗教慈善公益组织必须提高服务绩效和强化管理与透明度以获得社会认可方能维持自身生存.由于政府和宗教慈善组织的视角和利益差异,特别在牵涉到外部的社会公众与舆论压力的情况下其合作关系有时也充满张力.香港特区的这种模式及其经验为大陆在推进宗教慈善活动方面提供了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6.
民间商会的慈善参与机制研究——社会资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民间商会慈善参与的动力机制,体现在发挥中介桥梁作用及网络内互动优势等方面,其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有一定的积极表现,但同时存在民间商会慈善参与的社会资本不足、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可从政府、社会及商会组织自身角度加强构建与整合,增强慈善参与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冉 《兰州学刊》2014,(12):145-152
政府是慈善组织声誉建设的重要责任和权力主体。经探析与梳理,国外慈善事业发达国家政府推进慈善声誉建设的主要成功经验可以归为五个方面,即法制建设、政府监管体系、慈善部门培育、社会治理和信息披露。我国政府部门应在推进慈善声誉建设过程中,把总结推广我国成功经验和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结合起来,实现我国慈善组织的"模样再造",助推我国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民间慈善组织在生成机制、运作逻辑、社会效率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既肯定了慈善组织在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减轻政府压力、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揭示出其在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影响力,这对于尚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比较研究是形成研究特色和凸现针对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视角.通过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研究基础、研究思路等探讨,旨在为政府、社会提供合理的政策依据和有效的风险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9.
"郭美美"事件将人们的视线从一直备受关注的政府腐败吸引到慈善腐败,使慈善组织一度陷入信任危机。英国的慈善立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特别是在监管方面,设立了专门的慈善委员会,采取分层登记方式,建立了财会公开制度以及完善的自律机制。这些对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法律监管制度,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防治慈善腐败问题的产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加快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迎生 《中州学刊》2006,(4):102-106
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对于完善我国的再分配制度、缓解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整合,促进“小政府、大社会”的实现,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善社会风尚等都极为重要。对制约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公益意识薄弱、公益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不顺及相关制度缺失或不完善等问题,应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弱有所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项全新的民生建设目标。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慈善事业是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我国慈善事业面临着监管机制不健全、发展"供能"不充足、专业水平低端化和服务模式单一化等方面的实践困境。因此,要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必须积极推进慈善体制改革。一是加强监督管理,积极规范和引导慈善组织行为;二是推进政策"赋能",促进慈善组织的持续发展;三是推动内部改革,提高慈善组织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健全运行机制,保障慈善组织的"扶弱"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霞 《阴山学刊》2008,21(5):99-105
慈善超市是在“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种社会福利和救助制度的创新,是集中社会扶贫济困资源以实现社会救助目的的非营利组织,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资源紧缺的问题。慈善超市的筹资机制具体包括对体制内资源的利用、对体制外资源的动员和特卖经营。政府选择型非营利组织的资源获取依赖政府资源和行政力量;外部制度对非营利组织筹资有促进和约束作用,政府应在加强行政支持的基础上改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兰州学刊》2012,(8):147-151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逐步认识到发展社会组织是破解我国社会建设困境的基本思路。在政府主导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学者们提出了我国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以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生共强"。这种模式既在我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学理和现实的可能性,又对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补合作关系具有必要性。只有根据社会组织和政府的运行特点,构建促进双方"良性互动"的耦合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才能为社会组织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空间,从而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唐炜 《南方论刊》2013,(5):84-85,16
当前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管存在政社不分,对社会组织行政干预过多,培育扶持的政策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社会组织发展所需人才和资金短缺,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管,文章提出了应依托社区,服务群众,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政府扶持,大力推进,优化流程,简化审批,引进人才,促进发展等5个方面对策,同时给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慈善资源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资源不足是我国慈善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发展慈善事业需要对慈善资源进行培育.我国在慈善资源培育方面目前存在公民的慈善意愿不强、慈善资源供给矛盾突出、慈善体制不健全和慈善文化氛围淡薄等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我国的慈善资源培育重点在于:加强慈善教育增强社会慈善意愿;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慈善能力;健全慈善体制为慈善组织腾出更多空间;培育慈善文化提升社会慈善氛围.  相似文献   

16.
慈善组织的认定是慈善立法中的基础性问题,是慈善组织享有"慈善"字样冠名权、免税资格和募捐资格等的前提条件。慈善组织认定制度的目的是将慈善组织与政府、企业、其他非营利组织作相对清晰的区分,促进慈善组织实现其慈善宗旨。  相似文献   

17.
廖静如 《兰州学刊》2014,(7):124-130
通过对孤残儿童慈善救助事业中的政府与民间慈善组织互动合作研究,发现一方面政府机构缺乏为孤残儿童弱势群体提供覆盖全面的特殊服务的供应能力,亟待民间组织的补充介入;另一方面民间慈善组织因其组织优势而利于开展相关救助服务,但亟须制度支持和资金等来自政府的资源。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较明显的资源互补依赖关系:民间慈善组织对政府的依赖主要体现在组织身份的合法性、组织架构的人事支持和资金支持这几个方面;而政府较为依赖民间慈善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快速反应、志愿精神等资源。并且在此关系模式中民间慈善组织得以保持一定的组织独立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慈善的迅猛发展也是其中一方面的体现,同时慈善事业又反过来促进社会道德的提升。中、美两国由于在经济、制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慈善事业发展道路迥异。但美国作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慈善事业的发展仍然对我国有诸多启示。慈善的发展不单单需要个体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而且还有赖于整个社会慈善价值观的形成。要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慈善文化、加强慈善教育,同时在组织上、法律上为慈善家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坚实的保障。此外,为了增强慈善的公信力,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以规范慈善组织,引导我国慈善事业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于慈善组织的出现,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中国悠久的慈善文化为本土慈善组织的兴起和发展也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国慈善组织经历了从传统的狭隘性到近代转型,从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期沉寂到当代的繁荣的曲折发展历程。当今中国的慈善组织在自然灾害、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扶老助残和慈善支持等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要实现中国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宏观制度安排、社会环境改善和慈善组织自身的革新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民间慈善组织在社会慈善与救助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方面,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国家权力对民间慈善组织在人事任免、日常事务管理、资产支配等方面都表现出日益强烈的干预态势,使民间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受到了极大压抑,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局面。在此过程中,国家通过对社会慈善救助资源的整合,也加速了社会保障法制化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