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曲《西游记》杂剧之作者,或以为山西吴昌龄之作。或以为蒙古族杨景贤之作。系统清理了各家记载。依据山西地区新发现碑刻及文献,并对比了吴昌龄与杨景贤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对比了吴昌龄与杨景贤杂剧之优劣体现出的艺术才能。从而认为。《西游记》杂剧作者应归吴昌龄。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的整个创作生活中,旧体诗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诚如他自己所说:“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鲁迅旧体诗,只有48题,61首。但创作的时间跨度却较大,从1900年初春的《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到1935年深秋的《亥年残秋偶作》,绵延了36年之久。 大家知道,这36年,鲁迅的思想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飞跃。从世界观对创  相似文献   

3.
郑谷诗歌最初于唐昭宗乾宁四年自编为《云台编》时为三百首,此后续作称《外集》或《宜阳外集》,约有一百首,四百首诗歌流传到北宋至和年间。到南宋高宗绍兴时,《外集》散佚其半,其诗歌传存约有三百五十首。再到蜀刻本《郑守愚文集》问世时,《云台编》与《外集》合一,也只有将近三百首了。郑谷诗歌在唐宋时的传存情况大抵如此。郑谷诗歌因其清婉明白而自唐末五代以来就广泛流传于社会各个阶层,被运用于多种场合。宋代的诗评家在肯定其诗思精巧、佳句迭出之外,又指出其病在于品格不高,奠定了后世对于郑谷诗歌接受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手书日记中,存诗约300首未曾收入其《诗集》,兹就关系时政、人际交游经及思想经历者,辑录36首,略为笺说。  相似文献   

5.
三、先生前后二期诗作之简介至于先生之诗作,则可以分别为前后二期言之.前期之作,自以收入于《苦水诗存》中之八十四首为代表,后期之作则未曾加以收编,今所辑录,乃仅就先生当日在课堂中所偶然引举之作品,以及先生致友人及学生之书信中之所写作者抄存所得,约计共有一百首左右.先生自己对早期之诗作颇不满意,在其《苦水诗存》之《自叙》中,先生曾自云“余之不能诗,自知甚审,友人亦多以余诗不如词为言.”且曾引述其稚弟六吉之语,以为所作诗“未能跳出前人窠臼”.盖先生之词作无论在修辞及意境方面,皆极富于开拓创新之精神,充满活泼之生命感,而先生早期之诗作则往往不免有两种缺憾:或者过于用心着力有意模仿古人而少生动之气韵,或者虽有生动之气韵而又往往失之靡弱有近于词之处.如其《夜读山谷诗》一首七律之中二联;“江南塞北同一月,万古千秋只此身.试遣泥牛入大海,从知野马是微尘”,即为有心模拟江西特派之作品,可为前一类之代表;又如其《从今》一首七律之颈联:“逝水诏诏非去日.横空冉冉爱痴云” 一句.清新婉丽气韵生动,然而却不免稍嫌磨弱,可以为后  相似文献   

6.
《全唐诗》所收诗有的作者有误,有的诗题不妥,所收诗亦多有遗漏的情况。今就阅读所及略作辨补,若干诗之作年亦一并考订。此于唐代诗歌之研究或能有所裨益。一、作者辨误《宿香山阁》诗乃贺朝作《全唐诗》卷一一七录存贺朝诗8首,其中《宿香山阁》诗下注云:“一作贾彦璋诗。”《全唐诗》卷七七六贾彦璋名下亦录此诗,而不注一作贺朝诗。按,作贾彦璋诗恐误。考芮挺章《国秀集》已收有此诗,并已  相似文献   

7.
周敦颐是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据《周元公集》载,周敦颐存待二十八首,赋一篇,文四篇。诗作虽不多,但诗如其人,全面地反映了这位理学开山大师的政治理想、人格追求和审美情趣,有相当鲜明的艺术特色,并与宋初诗风相呼应。不仅如此,又以其诗作风格影响宋代理学诗派,成为理学诗派的开风气者。近年来,对于周敦颐的哲学、教育学思想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对其散文名篇《爱莲说》也有不少文章涉及,然而对其诗歌却无专文论述。为此,笔者愿作粗线探讨。纵观周浪漫几十首诗作,内容大都是抒发性情,吟咏风月,可以说首…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史范畴,最为突出的有北方之学《周易》,南方之学《老子》,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是老子的南方之学。 道儒墨法都是周秦的显学。其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之所以在当时受到重视,是因为他的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但历来一些著述家对老子思想的探索,大多只局限在家世源流、唯心唯物等方面,正如孔子称老子之道犹龙(《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欣尝他的人,只能见首不见尾,见尾不见首,终无以窥其全貌,现在正是需要我们作一些拾遗补缺工作的时候了。以此,本文将对老子辩证思想的渊源及其社会影响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南宋中后期的江湖诗派是当时极为重要的诗歌流派。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本文拟对其生平略作介绍,并初步探讨其诗歌创作,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人对赵汝鐩其人其作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0.
诗话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古代文论著作。其体制为分条排列,每条或载一评,或采一诗(或数诗),或记一事,大多随意而话,属于“以资闲谈”的随笔性质。袁枚以《随园诗话》(下简称《诗话》,引文只注卷目)闻名于世。《诗话》内容以论诗与采诗为主,但亦有属于“记盛德,录异事”(许(岂页)《彦周诗话》)的记事内容。本文就尚无人论及的《诗话》记事内容作粗浅探讨,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诗话》所记事多数诗坛创作活动或某首具体  相似文献   

11.
李白古风一卷,凡五十九首。这一组诗是后人辑录的,李白原来可能有“古风”这个名目,后人把同类型的作品加了进去,成为现在看到的规模。其实这类作品不只五十九首,王琦本《李太白文集》卷二十四之《效古》二首,《拟古》十二首、《感兴》八首、《寓言》三首、《感遇》四首,都和古风同类。《感兴》八首其四、其六、其七,分别是古风五十九首中其四十七、其二十七、其三十六之别稿;而五十九首其九,《河岳英灵集》题作《詠怀》;五十九首其八与其十六,缪本《李太白集》均题作《感寓》。这些诗属于同一类型是明显的。这类诗现存实有八十多首。葛立方《韵语阳秋》称“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可见宋时有的李诗本子,古风也不只五十九首。  相似文献   

12.
袁宏在东晋一代,文名颇高。《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称他“有逸才,文章绝丽”。可是他的作品今存者殊少,仅诗六首,文十余篇,而且多为残存的佚文。其中较完整的只有《咏史诗》二首和《三国名臣序赞》稍为人们所重视。真正使他不朽的则为史学名著《后汉纪》。不过,从这部著作中的一些议论看来,和他现存的创作中所表现的思想不大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在这里笔者想就他所处的时代及其经历作一些探讨,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正> 杨云翼诗作今存总数 金代文学家杨云翼的文集已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杨云翼》条目说他“诗存22首,收入《中州集》21首,《全金诗》补遗1首”。但除此以外,其诗作还有散见于其他书中的。刘祁《归潜志》卷9收有他赠赵秉文的一首诗:“正大初,朝廷以夏国为北兵所废,将立新主,以赵公年德俱高,且中朝名士,遂命入使册之。既行,馆阁诸公以为赵公此行必厚获,盖赵素清贫  相似文献   

14.
《诗经》六首“有义无辞”之作实为“有声无辞”之作,束皙为其所作的《补亡诗》在句式和语言上都更趋近《诗经.小雅》的特色。束皙将自己真切的生活感受融入到诗中,诗作看似拟古,实为写今,从而深化了诗的主旨。诗作中蕴涵的贴近百姓的深切感情与其赋作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体现出作者浓厚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诗》在产生之后就被广泛地引用,历经先秦两汉,到了魏晋时期,“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在创作中大量引《诗》,其引《诗》方式有多种.其作品中或直接引用《诗》中的词语、诗句,或化用《诗》中的诗句、诗意,或用《诗》中某首诗的诗旨.其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对《诗》有所吸收,在艺术手法上有所借鉴.在创作中借鉴《诗》的方法,吸取创作中的经验,这成为中国文人的一大传统.  相似文献   

16.
论海外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侗作《外国竹枝词》一百首,远及东南亚、欧罗巴,这是用竹枝词写外国风土的开始。海禁既开,中国与海外各国往来增多,许多文人或随使节出访,或应邀前往讲学,舟车所经,采风问俗,写下许多竹枝词,这对增进了解,交流文化,无疑是有益的。作者有些观点,未必正确,这是时代的限制,在今天看来,正可说明社会观念改变的历程。《外国竹枝词》出,徐振有《朝鲜竹枝词》四十首,载《艺海珠尘》;林麟焻有《琉球竹枝词》,《晚晴簃诗汇》录其十四苜;徐葆光有《球阳竹枝词》八首,见《奉使琉球诗》。潘飞声有《柏林竹枝词》二十四首,载《说剑堂集》;局中门外汉有《伦敦竹枝词》百首,载《观自得斋丛书》。此外,  相似文献   

17.
黎遂球的易学著作,只存《周易爻物当名》一书,其易学思想亦见于《莲须阁集》。黎遂球的易学思想通常被归入史事易学,他本人往往也被当作史事易学的一个代表人物。但是黎遂球的史学思想并没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倒是他的解易方法和易学思想值得关注。黎遂球注重以象明理,注意解易的逻辑一贯性,其学以说理为本,以援史为末,有较高的抽象性。黎遂球是一个有贡献的易学家。  相似文献   

18.
鲍照组诗《拟行路难》写作年代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鲍照组诗《拟行路难》写作年代,过去研究者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作于二十岁;二是认为《拟行路难》不当为一时一地所作。持第一种意见的人,根据是末首诗中有“余当二十弱冠辰”的诗句,仅此一句来考定整组诗的写作年代,未免单薄。持第二种意见的人,是根据十八首诗中反映的多种思想和生活来判定的,稍近情理,但总觉不妥。  相似文献   

19.
杂剧《西游记》是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所著,在西天取经故事的发展演变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西游故事是再生型神话,用坎贝尔的英雄历险模式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再与吴承恩本小说《西游记》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杂剧《西游记》的英雄人物是唐三藏,而小说《西游记》的英雄人物则是孙悟空。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以号知名于世。江苏兴化人。他不仅是我国清代的著名书画家,而且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松轩随笔》,见马宗霍《书林藻鉴》),但“词犹胜于诗,吊古摅怀激昂慷慨,与集中家书数篇皆不可磨灭文字。”(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后人为词,学板桥不已。”(《白雨斋词话)今存百廿篇,此为他精选传世之作。在《题陈孟周词后》的序文中记道:“陈孟周,瞽人也。闻予填词,问其调。予为诵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二首。不数日即为其友填二词,亦用《忆秦娥》调。其词曰(略),予闻而惊叹,逢人便诵。……拙词近数百首,因愧陈作,遂不复存。”仅在范县一次就焚词近数百首,可见板桥词作甚多,因精选之严,删余无几,当为叹惜。《板桥词》中“歌咏百姓之勤苦”,抨击黑暗社会的凡三十余首,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潍县竹枝词》、《浣溪沙·老兵》、《瑞鹤仙·官宦家》等;怀古抒情词约三十二、三首,如《念奴娇·金陵怀古》、《青玉案·宦况》、《满江红·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